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两者的结合体现了奥运多元文化色彩的本质特点
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注重将体育竞技与文化和教育紧密结合,表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应该看到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关怀与奥林匹克的世界性、开放性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即奥林匹克的文化关怀是基于一种世界性的视野的。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但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是超越西方、面向世界的。它以开放性的世界胸怀接纳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以实现自身与人类文化的充分融合,不断走向世界,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从第一届奥运会至今,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走向世界,越来越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正如国际奥委会所指出的,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或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方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将是多文化的和跨文化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多样性色彩并不浓厚。从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除去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未举行的3届奥运会,在实际举办过的总共25届奥运会中,只有两届是在东方国家举办的,分别是1964年第18届日本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第24届韩国汉城奥运会,其余的22届都是在欧洲和北美洲举办的。也就是说,奥林匹克运动主要是与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这与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文化追求之间显然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广泛深远的影响,没有中国文化充分参与的世界文化是不完整的,正因为如此,奥林匹克运动如果没有实现与中国文化的充分结合,没有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其文化追求肯定是有缺憾的。2000年11月,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申委副主席刘敬民在谈到北京的申办优势时说:“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是世界文化历史名城,这将为东西方文化沟通和交融创造空前良好的条件,最显著地体现奥林匹克所倡导的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要求。”王晋军:《北京奥运2008》,作家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72~273页。
的确,以整个中国文化为背景,北京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中国古今优秀文化的宝库。北京的古代文明悠久灿烂,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有3000年城市历史的文化积淀,有800年的建都史,有无与伦比的明清皇城气派。北京的现代文化发展更是光彩夺目,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是中国知识最密集的地方,有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有全国一流的科研部门、文艺团体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充分实现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使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
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正是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结合既是完全必要的,又是充分可能的,二者之间的“互动”也一定会产生让双方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
(一)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申奥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说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中大国,其重要地位正为世界充分肯定;申奥成功给中国带来了无限商机,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北京申奥成功的文化意义也将突出地显示出来。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大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民族凝聚力。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年间,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积贫积弱,国力衰退,民不聊生,中国社会成了“一盘散沙”,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受到一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中华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申奥成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自然结果和雄辩证明,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也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举办奥运会为中国提供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绝好机会。奥林匹克运动一贯倡导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历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借用奥运会这个世界最大的体育盛会向全人类展示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魅力。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北京是文明古国的都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大舞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将通过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艺术活动等载体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提高。
最后,举办奥运会有助于我国人民文明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更进一步促进人们开放观念、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的形成。当今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国也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将于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必将进一步强化我国人民的开放观念。奥林匹克运动强调参与、奋斗、竞争,在参与中展现自我,在奋斗中完善自我,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卓越。中国文化则有追求和谐、平稳的一面,讲求中道,反对冒尖、竞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奥林匹克运动必然会将其在竞争中追求卓越的精神带给中国,带给中国文化新的观念。同时,奥林匹克主张的竞争、参与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竞技场上不应有因出身、性别、民族、肤色、语言等不同而导致的歧视行为,这一观念将对培育中国人平等竞争的精神有重要意义。
《北京奥运之魂》第一部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及人文精神(3)
(二)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意义
我们在看到奥林匹克运动将给中国注入现代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运动同样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必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富于文化多样性的色彩。
国际奥委会选择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这不仅是对北京市1000多万市民的尊重,也是对近13亿全体中国人的尊重,更进一步说,也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尊重,这与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是对“人文奥运”理念所作的一个精彩的注解。同时,中国文化也必然会赋予现代奥运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使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将体育竞技与人类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得以充分实现,使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对于丰富、发展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会起到以下独特的作用。
第一,中国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有一个契合点,即都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这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但是又有差异:中国人文精神所讲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是通过修身养性,处理好各种伦理社会关系来实现人生价值目标;而奥林匹克主义所讲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每一个人和谐、全面的发展,强调个人的个性、权利与自由。一个以“社会人”为本位,一个以“个体人”为本位,二者看似冲突,其实不然。既然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那么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参照、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
第二,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以伦理为中心,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们对伦理秩序的遵守,形成了浓厚悠久的道德传统。奥林匹克运动也强调对道德规则的遵守,通过体育竞技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国际奥委会的职能之一就是“支持并鼓励弘扬体育运动道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年2月北京第4版,第10页。。国际奥委会的机构中设有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道德规则,对违背奥运道德的行为进行调查,这与中国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是相吻合的。但相对而言,奥林匹克运动并没有将伦理道德置于核心的、基础的地位,现代奥运在发展中出现很多道德问题,如裁判不公平,兴奋剂滥用、盐湖城受贿等,以伦理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将会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问题。
第三,中国文化有“刚健有为”的精神,这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是一致的。同时,中国文化又有“天人合一”、“崇尚和谐”的精神,有恪守中道、注重柔静的一面,强调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各种关系的把握要遵从“适度”原则,主张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甚至认为柔能克刚、静能制动。由此可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与“刚健有为”的精神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国文化看来,“更快、更高、更强”不是无限度的,必须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