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西藏和平解放始末-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争初期组建的部队,曾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以后转战河南、湖北、贵州、四川,在解放中
南、西南地区的战斗中屡建战功。
在二野司令部,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
委高兴地对张国华军长说:“毛主席从苏联发来
了电报,把解放西藏的任务交给你们啦!”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苏联访
问,谈判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事宜。
邓小平政委指示张国华军长:到西藏去,就
是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政策就是生命,要
用正确的政策去扫除中外反动派的妖言迷雾,
去消除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和成见,把康藏
广大僧俗人民和爱国人士团结到反帝爱国的大
旗下来。
接受了解放西藏的任务以后,18军在眉山
一带进行了进藏前的思想动员和组织整顿。为
了做好调查研究,为主力部队开辟道路,一支以
侦察和工兵队伍组成的先遣支队,于2月3日
先行出发;以后这支先遣队又进行扩充和调整,
组成进藏先遣部队,由18军副政委王其梅、第
二参谋长李觉率领。
18军主力是8月下旬陆续出发,向西藏挺
进的。8月28日,晴空万里,部队在眉山三苏公
园举行了隆重的进藏誓师大会。大会在震耳的
礼炮和悠扬的军乐声中开幕,鲜红的五星红旗
慢慢升到蓝空,战士们庄严宣誓:“一定要把灿
烂的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去!”
军政委谭冠三走上主席台,铿锵有力地问:
“同志们,刺刀磨快没有?”
“磨快了!”
“枪擦好了没有?”
“擦好了!”
全体指战员对于进军西藏充满了必胜的信
念。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于18军进藏非常关切。
根据西藏社会和地理的特殊情况,中央一再指
出: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
部队要“一面修路,一面进军”。毛泽东对许多重
要问题都有细致的考虑,他曾指出:甘孜至昌都
是否能随军队进攻速为修路通车?昌都能否修
建机场,是否适于空投?同时,毛泽东特地批准
购买30架高空运输机,以支援进军西藏的需
要。
数万人马,向康藏高原挺进,后勤供应之艰
难是可想而知的。为此,二野从成都战役缴获的
汽车中,抽出四、五百辆,充实18军进藏急需。
部队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川西筹集,另从重庆制
作20万斤以上的饼干供进藏部队食用。
部队每前进一程,运输补给线就延长一段,
人员供应也就越发困难。先遣部队刚到甘孜不
久,就发生了严重的粮荒。52师师长吴忠在当
时签署的报告上写道:“部队携粮已吃完,空投
未成,征粮困难。为长期打算,节衣缩食,争取时
间,已动员部队每天每人吃一斤粮,并组织部队
挖野菜(亦不多),捉地老鼠,捕麻雀充饥……”
当时,就连王其梅、李觉等军首长也吃地老鼠。
就这样,我人民解放军爬山涉水,晓行夜
宿,经雅安、甘孜,过理塘、巴塘,部队陆续抵达
金沙江东岸。隔江相望,便是等待解放的祖国领
土——西藏。
(4)三支劝和团的遭遇
但北京始终在耐心地等待着西藏地方当局
的觉醒,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放中国
大陆最后一块土地。为此,曾经做过多方面的努
力。
早在1950年春天,在弯弯曲曲的康藏山路
上,有一支小小的人马在行进着。被护卫在中间
的那位披着袈裟的法师,在颠簸的马背上还诵
经祈祷,他就是有名的密悟法师。他率领了一
支劝和团。这支小小的劝和团从成都启程时共
有5个人,即密悟和他的两个徒弟——如意、胜
兴,以及贾题韬和阿旺嘉措。
这支劝和团自己联系了一支马帮商队,同
他们一起走。到了甘孜要过金沙江了,他们没有
马牌(通行证)过不去,就搭起帐篷住在江边等
候。
这时,甘孜白利寺大活佛格达率领的第二
支劝和团也来了。他在西康威望很高,顺利地过
了金沙江。密悟法师一行还是过不去,只得望江
兴叹。
第三支劝和团——青海劝和团于1950年
5月组成,由达赖的哥哥当才活佛任首席代表,
青海黄南州的活佛夏日仓呼图克图、大通县的
活佛先灵任代表。
青海劝和团于7月份分两路自西宁和同仁
起程,8月在柴达本盆地的大河霸会合,一同赴
藏。
劝和团到达那曲后即被扣留,迟玉锐等4
名汉族干部被藏军押往山南软禁。
在各路赴藏劝和团中,影响最大的要算甘
孜利寺格达活佛那一支了。
格达是一位出身贫苦的爱国活佛,当年红
军长征路过时,他曾任博巴(藏人)苏维埃政府
副主席,与朱总司令建立了友谊。
为了使西藏早日和平解放,格达活佛致电
朱总司令,要求去拉萨促进和谈工作。朱总司令
复电,对格达活佛的爱国热情深表嘉许。
7月10日,格达活佛以西南军政委员会委
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身分,由甘孜启程
赴藏。那天有很多当地群众前来送行,有些老人
还跟在后面,高声为他祝福。不料格达活佛竟在
昌都遇害身亡了!
原来,格达活佛一行是7月24日到昌都
的。他广泛接触了僧俗各界人士,以自己的亲身
经历,介绍解放军进驻驻甘孜地区后,如何尊重
藏族群众。在昌都的亲帝分裂主义分子对他又
恨又怕。特务分子在格达活佛喝的茶水里下了
毒药。活佛中毒后,即腹痛、头痛、口吐黄水、鼻
孔流血流脓,第二天——8月22日就圆寂了。
死后全身乌黑,皮肤触手即行脱落……
格达活佛遇害,激起各族人民的极大义愤。
18军官兵更是群情激愤,向隔江对峙的藏
军挥拳怒骂。
格达活佛8月22日被毒死,25日中央军
委批准了昌都战役的计划,26日西南军区下达
《昌都战役的基本命令》。
战争之神的正义之剑,将要划出霍霍闪电
了。
(5) 新任总管阿沛·阿旺晋美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澜沧江上游扎曲和昂
曲两大支流交汇处,当时居民有三千余人,扼进
藏南、北、中三路之要冲,噶厦在此建立了总管
府,指挥着占藏军总兵力三分之二的九个代本
(团)和民兵八千余人。这八千余人分布在沿江
一千多里正面防线和昌都附近宽七百多里的纵
深地区。
当解放军临近金沙江东岸的时候,原昌都
基巧(专员、总管)拉鲁·才旺多吉任期已满,他
上书噶厦请求准予回拉萨。按照旧例,昌都总管
必须由一名现任噶伦出任。但在拉萨的三位噶
伦谁也不愿在这种时候赴任昌都。文武官员更
是畏缩不前。于是,摄政达扎决定,突破清朝给
西藏设立4名噶伦的定制,提升孜本(人事审计
官)阿沛·阿旺晋美为增额噶伦,前往昌都接替
拉鲁。42岁的阿旺晋美临危受命,慷慨赴任,很
有点悲壮的意味。
清朝皇帝退位的那一年——1911年,在拉
萨以东一百多里路的甲玛沟,有一户贵族世家
诞生了公子。他便是阿旺晋美。阿旺晋美从小就
聪慧过人。在别的藏族小孩还在玩羊拐骨的年
龄,阿旺晋美被送到拉萨的一家私塾学习藏文
去了。14岁那年,他拜在一代佛学大师喜饶嘉
措门下,学习文法、诗学、历史和哲学。喜饶喜措
大师学问渊博,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为人刚直
有如青枫,在藏区享有盛名。阿旺晋美跟着大
师,暮鼓晨钟苦学3年,又拜东藏神秘灵异之地
——三岩地区红教派的大苍活佛为师,习诵佛
学经典,度过两个寒暑。当他20岁那年重返故
乡甲玛沟时,已经称得上是满腹经纶了。
甲玛沟是个只有一百四、五十户人家的农
牧结合的山乡。20岁的阿旺晋美接替母亲管理
自家的庄园。他在读书之余,同农奴们一起收割
青稞,一起放牧牛羊。凄惨的现实使他萌生了最
初的民主思想。他越来越认识到西藏的制度需
要改进……
对于这项任命,有的人认为凶多吉少,实在
不是一个好差使,但阿旺晋美处之泰然,他面见
摄政达扎,居然陈述了一条令满庭皆惊的意见:
“上司抬举我,委以重任,我愿从命。但是现
在人民解放军已向昌都方向前进,也许指日可
到。我们迟早总是要同解放军接触,总是要谈判
的。请上司给我权力,我去昌都后暂不接任总
管,而是直接去找解放军谈判。‘找水源,去雪
山。’我一路东行,找到解放军为止。”
摄政王达扎惊得半晌无话,满庭文武大员
脸色干差万别,各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官员扩大
会议讨论的结果,向噶厦提出意见书,支持阿沛
的要求。这简直像三月里草原的风一样,刮遍了
圣地拉萨,但是,风再大,扬起一层沙灰又打着
旋于折了回未。官员扩大会议在给噶厦的意见
书里又认为,阿沛已是堂堂噶伦,不宜贸然与解
放军谈判。先责成在印度的孜本夏格巴等人同
共产党接触,待时机成熟,再由阿沛出面谈判。
噶厦和达扎批准了官员扩大会的意见书。
8月28日到达昌都,阿沛披两肩征尘,顾
不上休息,便亲自巡查江防,考察民情,亲随和
卫士们常见他眉头紧蹙,一言不发。一周之后、
他致电噶厦:“因时世浑浊,民不堪命,这里有的
宗(县)内仅七、八户还有糌粑,其余全以圆根
(即蔓青,一种类似萝卜的蔬菜)为食,乞丐成
群,景象凄凉。”针对噶厦命令他进攻玉树一事,
他建议“停止进攻,汉藏双方最好和平解决,如
果不行,也应先从边境一带撤出所有部队”。
可惜,噶厦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6)毛泽东念念不忘以战促和
毛泽东关注着西藏的动静。
关于昌都战役,他胸有成竹,指示“集中绝
对优势兵力,四面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