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如此。
压岁钱的价值
让世界充满爱
农历年来了,又走了。大人不觉得过年有什么特别,但小孩就不一样了。小孩是最喜欢过年的特殊群体。小孩喜欢过年有N个原因,但是,等着拿压岁钱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大原因。做父母亲的都知道这压岁钱的学问大,有许多观念和处理压岁钱的做法是可以教给小孩的。
恩尼和杰克把压岁钱看得特别淡,所以,这反而让我们格外担心。
我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在离过年还有十几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琢磨可以拿到多少压岁钱红包,有谁应该在我的“拜年名单”里,该有什么样的拜年路线和策略,才能做到红包最大化。自己小时候,就像故事书里那个头顶着牛奶桶的挤奶女孩的翻板。总幻想着如何从一桶牛奶赚了钱买牛,大牛生小牛,小牛变大牛,更多的牛挤出更多的奶,更多的奶卖更多的钱,钱多了,就被王子注意到了,被王子发现是绝世美女而来求婚,少女该有些矜持不能一下就答应,所以得摇摇头,头一摇奶桶掉了,梦醒了,牛奶也洒了一地。
我的幻想,主要是希望成为同学里拥有最多纸牌和游戏卡的人。希望让同学和身边的孩子们羡慕不已。所以,往往年还没到,心已经先过年了。总认为压岁钱可以帮自己买来很多快乐。而压岁钱真是伴随自己成长的一个朋友。小时候很多学期的学费,还是靠着压岁钱过来的。
但是,恩尼和杰克对压岁钱就完全不在意。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家已经有很多年没和故乡高雄的亲戚们一块过。总是在上海或者国外过的年,逐渐的,年味淡了,压岁钱的意义也就不显眼了。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生活上家里什么都能提供,他们什么都有,有没有钱在手上,也就根本无所谓。长久以来,他们对金钱比较漠视,我们认为是一个问题,而且是我们作为父母给他们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教他们用钱的概念。所以,我也希望从压岁钱开始,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用压岁钱的想法,而慢慢的,理解金钱的正面意义。生活应该是不断的努力,赚大钱也好,赚少钱也好。拥有大钱并不会保证带给你快乐,赚了钱也不就是世界顶峰。此外,即使有能力赚大钱,也应该用一部分钱来回报社会。
过年时,恩尼和杰克的态度是收到压岁钱也行,没有也无所谓。压岁钱的红包袋有一百块也可以,只有一块钱也没关系。而且往往随手一放,就忘了放在哪里了。杰克还会想要用一部分的钱买他的东西,恩尼是最无所谓的。
老婆后来想了一个主意,问他们是否愿意把钱捐出来,去帮助需要别人支持才能继续上学的小朋友。这个想法只是想让他们感受到钱的价值。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认定的钱的价值是在能够买多少游戏卡上。
我们带他们去上海的慈善机关,让他们自己决定,该长期赞助哪些小朋友。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并且我们告诉他们,他们的决定是对这些孩子的一种承诺。就这样,让他们也能建立一些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和压岁钱的相关性,就是他们必须管理好自己每一年的压岁钱,他们才能继续赞助自己挑选的孩子们,确定这些素昧平生的孩子们不会有弹尽援绝的可能性发生。
这几年下来,他们赞助的小朋友经常跟他们兄弟写信。告诉恩尼和杰克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家里的事情。这些孩子们习惯在信的最后强调,他们会格外努力学习,以报答国家和党的栽培,报答蔡先生的善意。天真的写法,和我小时候在台湾上小学的作文课,结尾如出一辙。
其实,这些孩子们,大多比恩尼和杰克的年龄还大。但是对方不知道,每次来信都还称呼他们为蔡先生或蔡叔叔。恩尼和杰克不敢回信,绝对不是什么“为善不欲人知”,而是怕对方知道他们的实际年龄,怕对方笑他们写的字太丑,文笔还不如这些努力向上的孩子们呢。有几次,我们想带他们利用长假期,去拜访这些孩子们。恩尼和杰克最后总是找理由拒绝。我猜,他们或许担心对方的年纪比他们还大,或许,知道这些孩子们比他们还上进,而感受到压力吧。
总之,我们很庆幸几年下来,恩尼和杰克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和强加给他们的价值观,并且付诸行动。当然,如同儿童心理学家的建议,对小孩最有效的教育是行动,是用亲身范例来作示范。这几年下来,我们自己也以身作则,用身教代替言教,和他们站在同一线上,一起尽点微薄之力,回馈这个社会。
第四部分
儿童教育交换计划
关注世界可持续发展
在欧洲出差的时候,碰见过很多次来自内地和台湾的少年游学生。有一回在法兰克福等候回上海的航班时,还碰见过一群内地的小朋友。当时和他们聊起他们的暑假游学计划。原来他们都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才有资格跟着老师利用暑假出来游学,做交换学生。这种平常在校努力学习,暑假到国外家庭借住、参加研习、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的游学计划,是
挺能增广见闻的。但是,对家里财力较差的家庭,可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多年以来,我和一些朋友们谈过一个构想。我们一直希望有机会的话,能够反向操作,组一个义务社团让平常没吃过苦的孩子们去贫困地区做奉献,去了解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刻苦,也希望因此能更加惜福,珍惜父母亲提供的一切丰衣足食。想法有点近似国外有名的“饥饿三十”运动,借着让大人小孩饿三十个小时,来感受和唤起对非洲苦难的孩子们的同情与爱心。
在我们的构想中,也想组织一些小康的家庭,来接待这些从贫困地区来的孩子们。用意是让他们在一两个星期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借着例如参观工厂、上课和游戏,来进行这个“小孩学习交换计划”。构想还很原始,但跟几个为人父母的朋友聊过这话题之后,没想到反应竟然非常激烈。有一次餐桌上和北京的朋友们谈完,这些国内的款爷们非常赞同,不但积极地要帮他们自己的孩子报名,还提了一些较能操作的宝贵建议,甚至把地方都定下来了。
当然这种大人的想法,如果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也不一定完全有操作性。为此,我找了恩尼和杰克,想听听他们怎么说。有一天在晚餐时我们的对话就集中在这个题目上。我刚把这主意说完,他们的碗筷几乎都停下来了。接着是一阵长长的沉默,长的像一条没有边的黑腰带。最后在我的追问之下他们才终于说出他们很害怕。害怕没办法习惯吃的、住的、卫生条件,害怕和家人分开,害怕几乎所有的一切未知。但同时,他们又觉得能够接待那些从贫困地区来的孩子们,认识他们和他们一块玩,应该是件很棒的构想。
很显然,我们必须要有较周到的考虑,需要从长计议,才能让事情变得有趣,好玩,但又不失去尊严,不让孩子或父母担忧。因此,我们准备做几件事。
第一,我们希望和恩尼、杰克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当成一个研究课题。希望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应该怎么做最可行。
第二,我们希望从自身简单的事情开始。什么是简单而有操作性的事情呢?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利用暑假回台湾的时候,能够去参加著名的慈济公德会或其他公益团体的暑假小义工。毕竟台湾的公益团体组织比较成熟,而且对孩子们来说也正是他们的假期。虽然他们年纪还小,但回想我自己的小时候,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都已经可以独立离开家里一段时间了。让他们离开安乐窝或象牙塔,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吧。
第三,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养成习惯,过简朴的生活。譬如,不乱买玩具,家中有的旧玩具我们也利用社区的“车库拍卖会”把它们处理掉了,并且用得到的钱去赞助他们一直捐助念书的孩子们。此外,他们也不介意偶尔穿表哥或邻居的旧衣服,只要干净,穿旧衣服其实是一种很时尚的环保观念,是减少地球资源浪费的具体体现。我们很高兴自己的孩子能够配合这种要求,这表示他们自己有很强的自信心。
第四,希望他们能对大自然、对环境保护的议题更加关心。因此,要从小从生活中去实践与领略,我们也要挑选合适的题目和他们一起关心和实现。最近的一次,我们和他们兄弟一起利用五一假期,去了江苏的丹顶鹤和四不象的保护区,去了解和学习如何保护这些已经濒临绝种的野生动物和善待湿地这样的大自然环境。
我们希望他们了解永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一天希望他们和同年龄的孩子们能够发现更好的方法,建立更美好的家园。看来,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亚洲演唱会
积极参与公益或慈善活动
我们在上海居住的社区,不是最大,不是最豪华,但肯定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社区。七年前决定移民上海的时候,看遍了所有上海适合的房子和社区,最后决定住进这个社区,是因为它离机场近,适合我高频率出差的要求。同时,从社区到学校又只有短短几分钟,方便孩子们上学。
社区的邻居们,都是已经在上海住上一段长时间的外宾和台湾同胞。现在在上海的社区,不太容易找到住这么高比率的外国朋友的社区,而且占三分之一的德国人也都是住了好几年、中文能说几句的老外宾。
社区里的人情味特别浓。我们很难想象一群在上海有缘相聚的台湾同胞,可以从彼此不相识,到友情可以发展得好到这种程度。而我们社区的邻居们,感情好的定义绝对不只是吃吃饭、送送小礼物这种算不上“革命”情感的小事。患难见真情,才是我们社区令人感动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邻居的一个小孩急诊,从学校送到医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