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1年间略有回升,那以后就奄奄一息了。②现在仍然不清楚日本人控制
的公司是否好一点。
与此同时,日本人控制下的满洲工业从1936年起迅速增长,至少到1941
年为止。在30年代中期以前,满洲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开垦地的扩展。
华资小型工厂固然引人注意,但主要的现代工业是日本人控制下的生产资料
企业网,它为日本经济提供原料和半成品。鞍山、本溪钢铁厂和抚顺煤矿,
这些垂直统一管理的大型企业,是其中最突出的单位。满洲傀儡国巩固后,
日本权益集团支持建立一个生产资料联合部门的重大计划。固定资本主要由
日本进口资本提供,总投资率1924年为9%,1934年达到17%,1939年达到
23%。(中国全国1933年的相应投资率为5%,这个数字在1949年之前很可
能没有被超过。)广义的工业(矿业、制造业、公用事业、小型工业和建筑
业)在1936—1941年之间每年以9。9%的比率扩大,与此相比,在1924—1936
年间为4。4%。工厂工业的增长甚至更快,结果是,占中国总人口8—9%的满
洲,工厂生产额几乎占1949年以前全国总生产额的1/3。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显然是以牺牲小型工业为代价,也就是说,伴随这种发展的是工业部门的“现
代化”,这个部门的扩大速度与满洲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大速度相同,因而
没有提高相对的重要性。这看来和中国本土形成一个重要的对比。1941年
后,由于从日本来的设备、资金和某些关键性原料的流入减少,满洲工业的
增长和多种经营都停止了。1945至1946年严重的战争破坏和苏军搬走最现
代化的工厂和设备(损失合计10亿美元或更多),大大地降低了对战后中国
有用的满洲的工业能力。①
1946—1949年是混乱的年代,很快就被扩大的内战和失去约束的通货膨
胀所笼罩。到1947年,消费品的产量可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是,满洲的
重工业和矿业生产能力被削弱,国民政府回到南京后实际上抛弃了战时内地
“温室”式的生产资料工厂(它们一直依靠军事和其他政府订货),两者合
起来导致这个部门的产量和相对重要性实际下降。换句话说,又回到战前着
重消费品生产的工业结构模式。
日本投降在中国到处引起工业生产的部分破坏。在从前的沦陷区,日本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撤走后,生产暂时停顿。对接管日本的产业和恢复工业
生产没有适当的计划。收回的工厂被当成战利品,派系不论文武,都抢着要
分一杯羹。在内地,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厂任其毁坏。从前日本人控制的工厂
和矿场,为一个正在扩大的国有工业部门提供了基础。在资源委员会的主持
下,生产资料生产的重要部分,电力和矿业划归政府控制。②1947年底,资
源委员会监督291家工厂和矿场,总就业人数223770人。在消费品部门,1945
① 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47—150页;汪馥荪:《战时华北工业资本就业与生
产》,《社会科学杂志》,9。2(1947年12月),第48页。
② 王季深:《战时上海经济》,第192、194页。为这份参考资料我要感谢托马斯〓罗斯基教授。
① 亚力山大〓埃克斯坦、赵冈和约翰〓张:《满洲的经济发展:边疆经济的兴起》,《经济史杂志》,34。1
(1974年3月),第251—260页。
② 关于1938—1948年国有和私有矿场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相对处境的实际数据,可以查看《中国近代工业史
资料》,3,第1439—1443、873—879、882—887页。
年有69家日本和敌伪纺织厂(38家纱厂、6家毛纺厂和25家有关企业)被
没收,转入新建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一家由政府投资控制的股份公
司,在经济部的指导下经营。1947年,中纺公司控制中国纱锭的36。1%和织
布机的59。4%。它所属的工厂生产43。7%的纱和72。6%的棉布。中纺公司的纱
厂由中国政府提供充分的营运资金,并为购买原棉在外汇的分配上受到优
待,它们与私营纱厂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相
似,它们是这些纱厂的继承者;不同的是日本人更有效率。中纺公司的经营
方针主要是为它们自己和国民党政府寻求短期利益。①
从1948年年底起,政府和私营的工厂和矿场都受到失去控制的通货膨
胀、共产党对运输和原料供应的破坏、劳动力短缺、工人骚动和人的过失的
损害。
对工业发展的精密衡量是看一段时间内生产的增长。约翰〓K。张最近编
制的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不包括手工业)指数,替代了所有
以前的产量估计,提供了一条数量线索,把上述分散的观察联系起来并加以
证实。张的指数根据15种制造业和矿业产品,涉及约50%的工业产量,用
1933年的物价为衡量单位,见表6。这个估计把华资和外资公司,中国本土
和满洲都包括进去了。工业生产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开始,持续地一直增长到
1936年。制造业和矿业就全体而论,显然没有受到世界性不景气的不利影
响,尽管有许多个别工厂经历了暂时的实际困难。由于把中国本土和满洲合
在一起,提出了不景气年代的某种上升的趋势。上海工业所受不景气年代的
影响比满洲的工业企业严重。战争爆发带来1937—1938年的急剧下降,随后
中国未被占领地区和满洲的产量都有回升,到1942年达到顶点。从1942年
起,情况就不怎么清楚:1946年全年产量下降,接着在1947—1948年略有
恢复,但不到1936年的水平。
在挑选出的几个阶段中,平均年增长率(用净增值表示)反
中国大陆工业生产指数,(1912—1949年)
表6(15种商品; 1933年=100)
①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处:《我国钢铁、电力、煤炭、机械、纺织、造纸工业今昔》,第148—149页;《中
国近代工业史资料》,3,第1051—1074页。
产品总值净增值
191211。915。7
191315。619。2
191420。124。0
191522。526。1
191624。027。7
191726。932。0
191827。832。2
191934。136。9
192040。242。9
192142。442。4
192234。739。0
192341。645。6
192446。950。5
192555。760。1
192659。061。0
192766。666。3
192872。170。5
192976。975。2
193081。680。1
193188。186。5
193291。690。3
1933100。0100。0
1934103。6106。8
1935109。7119。5
1936122。0135。0
193796。0112。3
193876。2104。1
193988。2120。7
194094。1137。6
1941109。2161。2
1942115。7176。1
续表
产品总值净净增值
1943105。6157。1
194491。8140。9
194562。094。1
194690。793。6
1947115。1116。8
194896。7101。1
1949105。6119。2
资料来源: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
第60—61页。
映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明显扩大(1912—1920年,13。4
%),随后是1921—1922年的战后衰退。从1923到1936年,平均增长率为
8。7%;1912—1942年为8。4%;而1912—1949年整个时期——因为1949
年是一个低年份——为5。6%。因此,在战前的典型年份,中国现代工业和
矿业产量如果用1933年的物价计算,以给人深刻印象的8—9%的增长率在
增长。①然而,正如表2中刘…叶的国民收入估计所表明的,工业,包括传统工业,
在中国经济中只占一个小位置,而在广义的工业部门里,现代的工厂生产因
手工业而显得不重要。在1933年,中国的工厂、手工业、矿业和公用事业的
联合产量,仅构成国内净产值的10。5%。手工业产量占工业部分的67。8%;工
厂占20。9%;矿业占7。0%;公用事业占4。3%。在估计为4691万的全部非农
业工作人口中,有1213万(25。9%)受雇于手工业,113万(2。4%)受雇于
工厂,77万(1。6%)受雇于矿场,4万(0。09%)受雇于公用事业。尽管张
的估计有8—9%的年增长率,但这个增长的起点是很低的,结果,在民国时
期的40年中,整个部门在国内生产中所占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不过,说中
国30年代的现代工业部门小,只是与当时的发达经济比较而言。例如,若与
1895年时的日本相比,它既不是不足道,也不是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整个看来,手工业在工业部门所占的相对份额,在20世纪30年代无疑
比在1850或1912年少(见表3)。当然,在19世纪中叶,中国根本没有现
代工业,甚至在1912年,它也只是一棵嫩芽。表7概括了刘…叶关于1933
年手工业在各种工业的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估计。考虑到与工厂产品比较,
在可以得到的资料中对手工业生产的概括不完全,这样,对所有的工业来说,
64。5%的平均数确实是太低了。①刘和叶根据就业和每个手工业工人的增值作
出的补充估计,实际上表明1933年手工业在总增值中所占份额接近75%。
到这里,比较确实的数据资料就结束了。经常有人断言,在鸦片战争之
后的一个世纪中,由于进口外国货和国内华资及外资现代工业的产品的竞
① 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计量分析》,第70—74页。
①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一九三三修正》,第137—142页,表明手工业的净增值为所有的工业的72%,
但根据的“工厂”是这样定义的:雇用30名以上工人的企业,并使用机械动力。
争,传统的手工制造业一直在下降。②在满洲,如前面指出的,可能是这种情
况,即工厂工业的增长以牺牲“小型的”(即手工业的)工业为代价。但就
整个中国来说也是这样吗?有关这个问题的片断资料更适合这样的结论:在
绝对数字上,手工业产量总体上不变,比起刚提到的悲观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