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人的实际收入还是高的,这是持续地向城市迁移的一个因素。在资本昂贵
和劳动力便宜的地方,生产“合理化”在一些中国公司是采取压低工资和延
长工作时间的办法加强使用劳动力。普遍的低工资率使高人工周转率永久存
在,使工人不愿割断与农村的联系,因为当工业减退时,农村继续为他提供
庇护所。这又加强了雇主的信念,认为工人能靠“一把米”过活。反过来,
低工资的常规又因阻碍劳动效率的提高而部分地证明是不可取的。①
或许只能是这样。中国工业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是需求疲软。只要条约
口岸及其近郊周围的传统社会和穷困的农民经济基本上保持不变,哪里能有
什么报酬好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经过改进的(也是较贵的)商品的市
场?
6。现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城市,外资部分很大,消费品占优势,大多数是
技术落后的小工厂——所有这些与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工业在国民收入中
只占很小的份额互相关联。但估计“制造业+”(见表3,指工厂产品、矿产
品、公用事业和现代运输)中的现代份额只占30年代国内总产值的5%(表
2)或7%(表3)——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显然是不发达的——不应引出这
样的结论,即认为现代工业和运输部门对中国1949年以后的经济发展是无关
紧要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的东西在数量上少,在1953—1957年期
间工业生产的增长中,却有2/3以上来自现有工厂增加的产量。②尽管苏联从
① 关于20年代劳动力的出身、招募、工资和工作条件,见琼〓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
年》,第48—112页。1949年之前工业的工资结构分析,见克里斯托弗〓豪:《现代中国的工资模式和工
资政策,1919—1972年》,第16—27页。关于日本式的“常年”雇用熟练男工的一个例子,见《慎昌洋
行》,第114页。为最后这本参考书,我要感谢托马斯〓罗斯基教授。
② 赵冈:《工业政策与执行》,见亚力山大〓埃克斯坦、沃尔特〓盖伦森、刘大中编:《共产党中国的经
满洲搬走了工业机器和设备,但恢复这个主要生产资料基地的生产所必需的
新投资,总比建设新工厂所需要的少。虽然总的看来1949年以前的中国没有
工业化,它的棉织品工业却迅速而持续地发展,并且没有被外国公司垄断。
甚至在30年代,中国的棉织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1949年后,尽管对轻工
业的投资远远落后于重工业,但棉织品和布匹的出口——仅次于加工和未加
工的农产品——是中国用以支付进口货物的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①
同样重要的是,1949年以前的小的现代部门为人民共和国提供了熟练工
人、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经理和组织业务活动的模式,这些得到苏联顾问和
训练的补充,才有可能对数量大大增加的新经理和新工人提供训练和经验,
他们将充实50年代末开始生产的许多新工厂。特别是在生产资料部门,几十
家比较小的上海机器制造公司——其中不少是从1949年以前的时期继承下
来的——保持了一种发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质量上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60
年代初,在克服大跃进和苏联撤退顾问带走蓝图造成的困难中起很大的作
用。②“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在50年代和60年代的工业发展将大为缓慢,或
将更加依赖外国技术专家,或者兼而有之。”③
济趋势》,第579页,表3。
① 马逢华(音):《大陆中国的对外贸易》,附录C,第194—200页。
② 托马斯〓G。罗斯基:《制造工业的发展,1900—1971年》,见珀金斯编:《中国现代经济》,第228—
232页。
③ 珀金斯:《中国20世纪经济的增长与结构变化》,第125页。
农业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跟过去一样,农业压倒一切。1933年农业净增值估
计有187。6亿元,或占国内净总产值的65%。这个产量是2。05亿农业劳动
者生产的,占劳动力的79%。从1912至1933年,这个百分数仅有很小的变
化,尽管1933年以后满洲工业的迅速增长使农业所占的份额下降得比前几年
稍微快一些
表11农业几个部门的产量,1933年
总增值(10亿元)
作物产品15。73
畜产品1。37
林产品0。60
水产品0。41
杂品1。07—
总计19。18
减去贬值0。42—
净增值18。76
资料来源: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陆的经济》,第140页,表36。
表12 农产品总值,1914—1957年(1933年10亿元)
1914—1918(平均年)1931—1937(平均年)1957
谷物9。15—10。1710。31—10。9612。32
大豆0。430。660。78
油料作物0。511。130。77
棉花和其他纤维0。780。861。28
烟草、茶、丝0。490。520。32
甘蔗和甜菜0。110。110。14
甘庶和甜菜1。141。402。74
牲畜1。141。402。74
小计13。6315。6519。36
其他产品3。404。144。91
总值16。01—17。0319。14—19。7924。27
人均(元)36。l—38。438。1—39。437。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30页,表Ⅱ。8。
表13 作物产品的实际产量,1914—1957(百万斤)
1914—1919(平均年)1931—1937(平均年)1957
稻谷147610139110173600
小麦395704620047100
玉米146802044037470
土豆(俗物等价物)70601528043800
高粱237502468020030
小米221802768023330
大麦18090194409300
其他谷物103701094015170
谷物总计283300319960370000
大豆109701686020100
花生454052505142
油菜籽380050801775
芝麻6701810625
棉花160618883280
纤维141013501290
烟草159018301220
甘蔗187201872020785
甜菜——3002
茶445399223
丝406420225
资料来源: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266—289页。
(表3)。以作物产品为主,而在作物类中以粮食作物为主。表11是对1933
年的估计。按重量计算,当然是粗略的,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其他谷物、
土豆、蔬菜、水果)占作物产品的80%。
直到1937年,农业总产量差不多跟得上人口增长(从1912年的4。3亿
到30年代中期的5亿)。以1931—1937年农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值
与1914—1918年大致相同(表12),反映出产量年增长略小于1%。这个增
长部分来自扩大耕地面积,珀金斯估计1918年的耕地面积为13。56亿市亩,
1933年为14。71市亩。①平衡来自现有土地上谷物和商品作物产量的增加。
人均谷物产量在这整个时期保持不变,价值大约是21元,而其他产品包括商
品作物的人均产值从15元增加到17元。表13显示1914—1957年作物产品
的数量变化。从1914—1918年到1931—1937年,粮食(按斤=1。1磅)增长
12。9%。但稻谷产量下降了5。8%,而土豆和玉米的生产分别增长了16。4%和
39。2%。这些变化反映出作物模式向单位面积含热量较多的作物产品的转
移,从而腾出地来增加商品作物的种植。增长16。8%的小麦,在华北的一些
地方是一种商品作物,这些地方把小麦在市场上卖掉后买粗粮如高粱、小米
供农家消费。在华北和华中,小麦和棉花侵占了稻谷的面积,油料作物的面
① 珀金斯:《中国的农业发展》,第233—240页。
积在华中也增加了。商品作物产量占农产品价值的百分数,在1914—1918
年是14%,1931—1937年是17%,同时个别经济作物实际产量的增长比谷
物更快:芝麻170。1%;大豆53。7%;油菜籽33。7%;棉花17。6%;花生
15。6%;烟草15。1%。①
主要农作物区
战前的中国农业除养活缓慢增长的农村人口外,“平时”还向发展较快
的城市地区供应一部分食物和原料。20年代由于内战引起的运输困难和其他
破坏,需要用进口粮食补充城市消费。这以后在30年代,进口略有下降,以
后由于战争爆发而再次上升。②此外,农产品占中国出口的大宗(见表28)。
在1912—1931年期间,整个出口在价值上每年增长3。5%,数量上增长1。7
% 。③
总之,对1949年以前一个没有经过重大技术改造的农业部门来说,这是
值得赞扬的成绩。在民国时代的40年中,个别农户或特殊地点和地区年产量
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破坏性的战争或不利的价格趋
势,产量和收入可能变动很大。①仅够勉强维持生活的总产量没有富余应付过
于频繁的意外事故,也无法不年复一年地担心一家人的温饱。甚至这个“值
得赞扬的成绩”也需要某种解释。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史仔细考察了与每一种主要作物有关的技术以及
农具的发展,给人以深刻印象地指出,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是清代农业实践
的继续,仅略有改进。②在整个民国时代,可以看到改良种子和开发较好的农
业技术的零星尝试。例如,从1912至1927年,在各省建立了251个农事试
验场。③南京政府的工商部和后来的农矿部和全国经济委员会,也都鼓励农业
研究和农艺学知识的推广。④不过,这些尝试的规模很小,而且缺乏地方政府
的支持。
表12和表13所示20世纪头几十年农业总产量的缓慢增长,主要不是改
良种子、肥料或增加灌溉和治水的结果。从1913年至30年代期间,耕地面
积的扩大有70%发生在满洲,特别是由于增加了大豆以及高粱和其他供人口
① 这些是包括满洲在内的整个中国的数字。关于华北,见迈尔斯:《中国的农民经济》,第177—206页;
天野元之助的《中国农业诸问题》中概括了许多地方研究,见该书I,第3—148页。
② 关于稻米、小麦和面粉的进口,见萧亮林(音):《中国的对外贸易统计,1864—1949年》,第32—34
页。巫宝三:《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其地位趋势及变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