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经济副产品:道路修建起来,农民士兵学会开动与维
修简单的机器,某些工业得到发展(例如化学与军需工业),等等。因此,
“过于庞大的军队”这个用语也许部分地反映了新闻界对国民政府从其他方
面来看完全应得的恶评。但是从实际效用而不是从潜在财政资源来看,这样
说也是对的,即本可用于经济的私营部分的投资或消费的经济资源,被南京
政府抽出来作为军费花掉了,而结果既未平息国内的混乱也未挡住日本人的
侵略。由于普遍实行递减的间接税,内债的还本付息有将真正的购买力从低
收入阶层转移到少数富有的投机者之势。由于内债收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
旧债的还本付息,而债券持有者阶级喜欢的是投机而不是生产投资,内债并
不导致目的在于增加商品产量的公家与私人的支出,以补偿递减的国税结构
加给中国全体居民的负担。此外,对私营工业的企业家来说,信贷总是短缺
的。30年代的情况是,银行付定期存款8—9%的利息,用这些定期存款购买
政府债券,致使银行贷款的利息必然高到不可能向私营工商业和农业提供大
量资金。
在战前的最后两年,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通货膨胀势头,部份
表21   纸币发行与物价指数1937—1948年
已公开发行的纸币+物价指数≠
年份*(百万元)(1937年1—6月=100)
19372060100
19382740176
19394770323
19408440724
1941158101980
1942351006620
19437540022800
194418950075500
19451031900249100
19463726100627210
19473318850010340000
1948374762200287700000
*在每个日历年的年底,除去1948年,该年的数据分别为6月和7月的。
+1937—1944年:杨格:《中国与援助之手,1937—1945年》,第435
—436页。1946—1948年: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经验,1939—
1950年》,第374页。
≠在每年年底,除去1937年(1月—6月的平均数)和1948年(7月)。
1937—1945年:中国未被占领地区主要城市平均零售价格指数(扬格:《中
国与援助之手》,第435—436页);1946—1947年:全中国;1948年:上
海(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372—373页。)
地归因于1935年的币制改革之后,货币供应能够容易地增加。不过,与始于
1937年战争爆发终于1948—1949年国民党政府货币体系彻底崩溃的通货膨
胀相比,这就不算什么了。中国失去控制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无限地发
行钞票来弥补继续不断的财政赤字。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日本人在战争的第
一年中占领了中国最富饶的省份,也不能否认发行钞票支持了八年抗战和三
年内战。但同样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面对危险而没有做出对制止通货膨胀
有意义的事,在1937—1949年令人惊奇地继续执行一种经济政策,它在1937
年以前就已经是有缺陷的了。①表21列出1937至1948年纸币发行的增长和
飞涨的物价指数。直到1940年为止,通货膨胀仍然是缓和的,并且大都限于
较为敏感的城市经济部分。但该年的欠收、1941年全年粮食生产的继续下降
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引发了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1940至1946年,中国
后方的物价每年平均上涨300%以上。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物价在短时间内
猛跌,但从1945年11月到12月,物价指数开始以空前的速度上升。在1948
年8月当新的金圆券发行时,有一个暂时的停顿,然后趋于暴涨。
在战争时期,政府的实际收入和支出都猛烈下降,不过,收入比支出的
下降要大得多。战前最大的税收来源关税,在日本人迅速占领中国沿海省份
后便失去了。随着国民党控制的领土的收缩,货物税和其他税收的收入自然
也跟着下降。在支出方面,偿付内债本息的实际费用由于通货膨胀而急剧减
少,而由关税和盐税担保的外债到1939年初暂停支付。军事开支跟1937年
以前一样,是主要的政府支出。特别是从1940年起,蒋介石一方面准备长期
抗日,一方面准备战后跟共产党算总帐而大规模扩军。战争结束时国民党军
队有500万人,消耗掉政府战时支出的70—80%,装备和管理都不好,由于
过度征募农村劳动力当兵,也许已经促成农业生产的下降,又由于这些军队
集中在中国后方较大的城镇附近,就极大地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跟战前
一样,军队的规模和费用既未相应地促进中国的国防,也未促进国民党政府
的稳定。当内战在1947和1948年变得激烈时,军事需求在政府领袖的支持
下破坏了对节节上涨的支出的一切控制。
也是遵循战前的模式,战时的国民党政府通过征税筹款,而这些税主要
是递减的间接税。(一个例外是上面讨论过的战时田赋征实;不过,这使穷
苦农民所受的打击比富人沉重得多。)特别是不设法向那些利用通货膨胀大
发横财的企业家和投机家征税。1945—1946年,在抗战结束和内战开始之
前,当政府回到从前的敌占区时,中间的间歇无论多短,出现了一个实行彻
底而公正的税收改革以弥补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机会,但没有抓住它。
不过,战时和战后的政府支出不是靠税收而主要是靠银行预支筹款,从
而导致纸币发行的不断增加。卖公债,即使是强制分配,以1937—1945年来
① 关于战时和战后的财政和通货膨胀,见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和
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1945年》。
说,只及累积赤字的5%,而在1946—1948年间还要少。在1942年把发行
纸币的专有权交给中央银行以后,甚至连把债券存入银行作为预支担保的手
续也免了。为弥补通货膨胀的影响和维持法币的国际价格而采取的出卖外汇
或黄金以及战后进口货物等办法,只起到耗尽这个国家积累的外国资产的作
用,在打败日本人之后,这些资产本来是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
当然,通货膨胀是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赤字引起的过度货
币需求造成的。在战争时期,后方消费品工业的产量有程度有限的增长,但
绝对数量不足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消费品大多是私营的小公司生产
的。对照之下,投资于生产资料工业的,主要是政府或半官方机构。大体上
跟战前一样,没有有效的政策,使珍贵的资金用于最紧要的需求。总之,战
时在内地发展起来的小工业基地,当政府迁回中国沿海时实际上被抛弃了。
对中国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的收复可能解决供应问题所抱的希望,被事
实残酷地粉碎了:苏联从满洲搬走主要的工业设备;共产党控制下的华北农
村的许多地区拒绝向上海的纱厂供应原棉;全国资源委员会和接收敌伪公司
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无能和腐败;在战争结束时,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计
划来分配可以利用的外汇资源;国民党政府跟1937年以前的时期一样,对控
制投机、改革税收结构和充分重视发展的经济投资无所作为。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即使在20世纪,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仍然是相对小
的。在对各个性质不同的部门的考察中必须计及西方和日本经济冲击的影
响,但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是外国人所达不到的。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1902—1936年
表22 (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投资类型1902191419311936
直接投资503。2(64)1067。0(66)2493。2(77)2681。7(77)
中国政府的债务284。7(36)525。8(33)710。6(22)766。7(22)
向私人参0。017。5(1)38。7(1)34。8(1)
与者放款————————
总计787。9(100)1610。3(100)3242。5(100)3483。2(100)
资料来源:侯继明:《1840—1937年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
第13页,这个资料又是根据C。F。雷默的《中国的外国投资》和东亚研究所
的《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的国际收支差额》。
根据C。F。雷默和日本东亚研究所的估计,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总数到1936
年曾达到34。83亿美元,从1902年的7。33亿美元开始增长,1914年为16。10
亿美元,1931年为32。43亿美元(表22)。按人口平均——以1914年为4。3
亿,1936年为5亿——这两年的数字分别为3。75和6。97美元。这些按人口
平均的金额明显地小于别的“不发达”国家的外国投资:例如,在1938
外国在中国的投资——债权国投资,1902—1936年
表23(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数)
1902191419311936
英国260。3(33。0)607。5(37。7)1189。2(36。7)1220。8(35。0)
日本1。0(0。1)219。6(13。6)1136。9(35。1)1394。0(40。0)
俄国246。5(31。3)269。3(16。7)273。2(8。4)0。0
美国19。7(2。5)49。3(3。1)196。8(6。1)298。8(8。6)
法国91。1(11。6)171。4(10。7)192。4(5。9)234。1(6。7)
德国164。3(20。9)263。6(16。4)87。0(2。7)148。5(4。3)
比利时4。4(0。6)22。9(1。4)89。0(2。7)58。4(1。7)
荷兰0。00。028。7(0。9)0。0
意大利0。00。046。4(1。4)72。3(2。1)
斯堪的纳
维亚0。00。02。9(0。1)0。0
其他0。6(0。1)6。7(0。4)0。056。3(1。6)
————————————————————————
总计787。9(100。0)1610。3(100。0)3242。5(100。0)3483。2(100。0)
资料来源:侯继明:《中国的外国投资和经济发展》,第17页。
年,印度是20美元;拉丁美洲是86美元;非洲不包括南非联邦是23美元。
一个特定年份的人均外国投资额也许不是最能说明该投资意义的尺度。不
过,可以得到的资料不许可对年度资本流入数字作任何精确的估计,以与国
民收入和国内投资相比较。非常粗略地估计,30年代初的私人外国净投资略
小于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