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幻想的反映,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矛盾。
① 吴稚晖:《推广仁术以医世界观》,第148页。
社会乌托邦主义者已经提出,虽然他们并没有回答,是否应该按照一种
摆脱一切社会事务考虑的道德准则把个人解放看作最终目标这一问题。当他
们不再热衷于神秘的飞跃时,大多数社会乌托邦主义者便会从这个边缘退
回;无政府主义者坚持,平等的实现将建立以互助为特点的公共社会关系,
但这种由那些响应反抗老人政治权力的斗争号召的人的经验检验过的主张,
却使民国早期要求家庭革命的青年人从个人方面考虑自主的好处和代价。虽
然后来大多数“新青年”急切地尽其可能证明他们个人的反叛推动进步,但
到1919年,少数勇敢的人采取了这样的立场:唯一可取代礼仪文化的办法是
不受约束地肯定从社会来说是非道德的自我。有些是自由主义的学者,如历
史学家傅斯年,他越过社会“义务”,选择个人的“自发性”作为一种个人
的权利。①有些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家,如放荡不羁的创造社成员,他们宣称他
们的艺术是一种纯粹自我表现的形式,除了它自身的美和情趣之外并不需要
社会的承认。甚至鲁迅也告诉新青年,“蛇蝎”之道比圣人之道更可取,并
且建议以尼采的“超人”作为新文化的英雄。①所有这些反叛者,都表现出一
种让行动置根于主观的愿望,即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即使被打上狂人身份的
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讲,无政府主义所要求的个人解放相当于一种纯粹个人
主义的潜力,但是是一种它的追随者自己视为超凡的潜力。既然如此,只有
很少的中国人信奉这种乌托邦的个人主义道路到底,这并不奇怪。
无政府主义者在信仰社会平等方面,在中国的社会思想中开拓了新的领
域,这种信仰是他们解放个人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他们对家族主义的批判的
基础。然而,这种激进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在改良进化宇宙论的理论框架之内
表现出来。无政府主义者强调革命“时机”的催化作用,很容易作为科学的
“素材”并入对自然的总的看法中,道德上承担责任并能动地发展改良者的
宇宙观。他们把儒家思想当作反动的社会实践体系,这种进化论者的定义,
只不过使他们不肯公开承认受惠于儒家形而上学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性遍及
他们逐步人格化的宇宙模式。褚民谊在《新世纪》上对这些论题的系统阐述
尤其引人注意。②他在强制力量和遍及世界的道德文明之间看到了一种斗争,
在其中作用于物质的创造与毁灭的力量是相互依存的,导致对进步的消极力
量(或革命)与对进步的积极力量(或教育)相随并进。③从这种意义上说,
褚认为宇宙将以一种无限的累积方式,从“有”到“无”地前进:前者,在
性质上是被强制的,是表面的,仪式主义的,虚假的;后者,是自发的,真
正的,出于仁心的,真实的。相信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加强了孟子关于人性
的学说,这导致了褚过分的道德乐观主义:现在一个真正具有人类特点的社
会正在变成现实;也导致他相信这样一些人的预言者的作用,只有他们能够
以一种道德上纯正的辨别力在整体上理解革命思想。
作为一种世俗主义的科学哲学,褚民谊或吴稚晖这些人的思想是不完善
的,它们与唯科学主义的改革看法的区别,至多不过是明确主张宗教和世俗
属于显然不相容的意义范畴。他们终于信仰的科学的真理模式——事实上派
① 戴维〓雷诺兹:《对传统观念的攻击、能动主义和学识:傅斯年思想中“自发性”和“责任感”之间的
紧张状态》,提交儒家研究地区讨论会的论文,伯克利,1977年6月4日。
① 鲁迅:《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载《坟》。首次发表于《河南》杂志,1907年。
② 褚民谊:《无政府说》,《新世纪》,31—48(1908年1月21日—5月16日)。
③ 同上书,第158页。
生自外来的西方科学反对宗教的争论——成为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教条,对他
们实际的宇宙论思想没有多大影响。倒不如说,后者在它关于宇宙…人类相互
依存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中,继续沿着改良者的道路走下去。
作为革命的理论,无政府主义者追随谭嗣同和梁启超致力于进一步辩证
地说明变革力量的改造的特性。不过,在这里,无政府主义者对进化宇宙论
的看法却与他们社会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因素联系在一起。无政府主义
者相信人类社会基本上划分为被压迫和压迫的社会集团,他们是通过这两个
集团的冲突,而不只是通过文明从人类社会的先进部分到落后部分的和谐传
播来展望进步。虽然他们认为渐进主义者的教育过程和革命爆发点在历史进
程中是相互依存的,但他们寻求对被压迫集团进行教育,使教育起一种辩证
的作用:导致反抗,而不是合作。从这些方面来看,无政府主义者不只发展
了对未来的社会乌托邦幻想,也为政治进步的社会革命模式做出了贡献。
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
1911年民国的建立既为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在中国大地的自由传播,也
为激进组织的新的实验开辟了道路。甚至在革命前的流亡中,巴黎和东京小
组就贬低政治斗争的地位,但把鼓动性的活动看作社会革命的教育。在辛亥
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者吸取了欧洲激进主义分子的经验,提倡把各种各样
活动——从学会到群众大会、俱乐部、暗杀、罢工和抗税——作为宣传手段,
力图把中国人的公众意识提高到欧洲革命先驱的水平。中国可以以这种办法
为世界范围的“革命时代”做好准备,他们预期革命时代将在下一世代某个
时候在欧洲开始。
旧政府一被推翻,就有两个团体在宣传活动中起带头作用。第一个是刘
师复的心社,第二个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①刘师复因一次无政府主义
者的暗杀尝试而在广东监狱服刑时,于1907年由于阅读《新世纪》而在政治
上有了觉悟;这次严峻的考验导致他宣称自己是克鲁泡特金的信徒。他献身
于无政府主义事业的宣传,1912年2月,和几个亲密的追随者在杭州附近的
隐藏地白云寺集会,于是诞生了心社。江亢虎于1907年,再次于1909年到
日本和欧洲旅行,这使他与东京的激进主义者和巴黎的《新世纪》小组都有
了接触,因而受到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返回中国后,他作为几所
教育妇女的学校的领导人,在1911年夏天开始发表演说,鼓吹在中国实行社
会主义,并且随即利用革命的优势,为传播他的思想而组织了一个教育俱乐
部的网状组织。
这两个运动都认为它们主要纲领的基础是废除家庭和创建代替家庭的普
遍的公共机构,是普及平等教育。与此同时还指望结束所有的阶级区分和地
位等级制度,创造一个社会地位相同的个人的社会。然而,江亢虎和刘师复
不久就变成了敌手,这预先反映了它们分别与欧洲社会主义者的第二国际和
国际无政府主义协会的共同点。
在他们之间跟着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正确含义的争论中,刘师复既
反对江亢虎所承认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政权的作用,也反对他在社会主义
① 关于刘师复,除阿格尼丝〓陈的《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外,参见爱德华〓克雷布斯:《刘师复和中国
的无政府主义,1905—1915年》,华盛顿大学博士论文,1973年。关于江亢虎和他的党的讨论见马丁〓伯
纳尔:《1913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载杰克〓格雷编:《现代中国对政治形式的探索》,第89—95
页;以及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观点》,第207—210页。
经济中容忍一定程度的私人企业。刘师复以一种没有受到任何功利主义考虑
牵连的纯粹的幻想,想象出一种和谐而非现世的绝对共产主义,在那里消费
品和生产资料都将是公有的,货币将被取消,工作也由于科学进步而变得轻
松愉快。而且他坚持,建立在人性固有的互助本性基础之上的无政府…共产主
义,和对无政府主义的任何个人主义的解释没有共同之处。①
另一方面,江亢虎仍然是民族主义者和斯宾塞式的达尔文派,相信经济
发展有赖于在生产活动中利用人类固有的竞争本能。作为实现人类平等的手
段,他提倡废除家庭,认为这是一项主要取决于妇女完全解放的改革;他还
提倡废除财产继承,这将促进健康的经济竞争和劳动的专业化,同时保证公
共机构所培养的个人在死时将回报这些机构。②在西方社会思想家中,江尤其
感兴趣的是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所表达的思想和苏格兰长老会的进
化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柯卡普——江把他的《社会主义史》译成了中文。
组织上和学说上的分歧分开了这两个团体。江亢虎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倡
导者,把他的社会主义俱乐部组织网络看作组织政党的准备。他宣称中国社
会党到1913年已有400000成员和400个支部,虽然这无疑是夸大,但也反
映了他希望取得群众基础。这也说明了北京政府查禁的原因,查禁导致江于
1913年末退居美国,而这一运动此后立即衰落。①另一方面,刘师复的《心
社》却是在联系紧密而有组织的原则上建立的,它的个人至上论和亲密关系
使禁止它要困难一些。辛亥革命以后,当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复兴的象征性意
味着在社会实践中推动大同理想的现实改革时,一些类似的无政府主义者鼓
动起来的团体就建立起来了,心社是其中最热衷的。刘师复、张继及其他人
所怀有的建立一个试验性的乡村共同体的梦想,从未被这些团体中的任何一
个实践过。不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