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够长久地保持这种观念和感觉,也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提一下1759年齐利晓会战中显赫一时的独裁官韦德耳就够了)。
而更为糟糕的是这种观念和感觉很少能够持久,当牵涉面很广的重大而不简单的情况纷纷向指挥官袭来时,这种观念和感觉就会在最后的一瞬间在指挥官身上消失得一干二净。因而我们认为,当防御者只满足于阻断敌人渡河这一目的时,如果部队大和条件有利,进行江河的直接防御是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的,但是对较小的部队来说,就不是这样。假如说六万人在一定长度的河段上可以阻止十万乃至十万以上的敌军渡河,那么一万人在这样长的河段上或许不能阻挡一万人、甚至五千人渡河(只要这五千人不怕同这样优势的敌人在一个河岸上相遇)。
这是非常清楚的,因为渡河器材一样多。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很少谈到佯渡,因为佯渡在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很少起很大的作用。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种防御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把军队集中在一点,而是在于各部队各自防守一个河段,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渡河的前提条件,进行佯渡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进攻者的渡河器材本来
254
战争论(中)35
就不多,这也就是说,现有的器材还不足以保障渡河的需要,那么进攻者就不可能而且也不愿意把大部分器材用在佯渡上。 不论如何,进攻者在真的渡河点上可以渡过的兵力会因进行佯渡而减少,这样,防御者就能够重新赢得本来因敌情不明而可能丧失掉的时间。这种江河的直接防御一般说只能适用于欧洲主要江河的中下游。第二种江河防御适用于中等江河甚至深谷中的小江河。这种防御要求在距离江河较远的地方占领阵地,阵地到江河的距离应该保障:当敌军同时在一些地点渡河时,防御者就能够迎击分散在各处的敌军;当敌人在某一点渡过河时,防御者能够把它限制在江河附近或者一座桥梁和一条道路上。进攻者只有背靠江河或深谷,并且在只有一条退路的情况下会战,这是一种最不利的态势。 防御者在一切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的实质就在利用进攻者的这种不利的情况。我们以为,把整个军队分为几支大部队紧靠江河配置,是进行直接防御时的最有利的配置,但是,这种配置必要的前提是敌人不可能突然大批渡河,否则,就有被分割和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如果防御者进行江河防御的条件并不很有利,或者敌人掌握有足够多的渡河器材,如果江河中有许多洲岛,甚至浅滩,或者江河不宽,如果防御者兵力不足等等,那么,防御者就不能进行江河的直接防御了。 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的各个部队为了保证相互之间的联系,必须离开江河一段距离,而且只有一个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在敌人渡河时尽快地向这里集中兵力,趁着敌人还没有扩大占领地区和利用几个渡口
255
455战争论(中)
的时候就向他攻击。 在这种场合,应用前哨对江河或者河谷进行监视并稍加抵抗,而整个军队则划分为几支大部队配置在离江河一定距离(通常几小时的行程)的适当地方。在这里,主要是通过江河和河谷构成的谷地。 在这里起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水量,而且是河谷的整个情况。 谷岸高陡的谷地常常比宽大的江河作用更大。 大部队通过陡峭的深谷时实际上遇到的困难,要比事先想到的大得多。 通过深谷需要费相当长的时间,当进攻者通过深谷时,防御者随时都可能占领周围的高地,这就会十分令人不安。 进攻者的先头部队如果前进得太远,就会过早地同敌人遭遇,就会有被优势敌人击败的危险,如果停留在渡河点旁边,就要在非常不利的态势下作战。 因此,只有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和在指挥上有很大把握时,才能通过深谷到江河对岸去跟敌人较量,否则就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当然,这种防御的防线并不能象大江河的直接防御那样长,这一方面是因为防御者需要集中全部兵力作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进攻者的渡河行动假使很困难,毕竟不会象大江河那样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攻者要进行迂回就比较容易。但是进攻者进行迂回时要离开原来的方向(我们假定河谷大体上垂直于这个方向)
,并且退却线受到限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不会立即消失的,而是逐渐消失的。 所以,进攻者即使没有恰好处于危机状态时受到防御者的攻击,并且通过迂回取得了稍大的活动地方,仍然不如防御者有利。我们在谈江河时不仅谈到它的水量,而且更重视河谷的深的程度,因此,我们必须事先说明,不应当把河谷理解为
256
战争论(中)55
真正的山谷,否则,在这里就要运用有关山地所论述的一切了。 可是,大家知道,在很多平原地方,就连极小的河流也有陡峭的深谷。 此外,河岸上有沼泽和其他妨碍接近的障碍物的情况也都属于这个范围。因此,在这些条件下,把防御的军队配置在中等江河或者深一些的河谷的后边是一种很有利的态势,这种江河防御应该算作最好的战略措施。这种防御的不足,即防御者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军队的防线容易过长。 防线过长时,防御者会十分自然地把军队分散在可能的渡河点上,因而忽略了必须封锁的真正的渡河点。然而,如果不能把整个军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作战,就无法收到该防御的效果。在这里,假使整个军队没有被消灭,一次失败的战斗,一次不得已的退却和各种各样的混乱及损失都会让整个军队接近于彻底不成功。防御者在上述条件下不应该把防线延伸过长,并且必须在敌人渡河的当天傍晚以前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这两点我们已作了充分的说明,因此不需要讨论那些受地形条件制约的时间、兵力和空间的配合等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会战必然有其特点,即防御者的行动必须非常激烈,因为进攻者的佯渡使防御者一时弄不清情况,常常只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防御者才能弄清真相。防御者在态势方面之所以有利,是因为当面的敌军外境不利。如果敌军的其他部队从其他渡河点包围防御者,那么防御者就无法像在防御会战中那样,在后边对这部分敌军进行有力的打击,因为这样做他会失去有利的态势。 因而,他必须在这
257
655战争论(中)
部分敌军还没有威胁到他的时候,先解决正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他一定要尽可能迅速而有力地攻击当面的敌军,使它遭到失败,从而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这种江河防御的目的决不是抵抗兵力相对过大的。。敌人(这在大江河的直接防御中必要时还是可以设想的)。
在这种防御中,防御者常常在实际上需要对付绝大部分的敌军,即便情况对防御者有利,人们也很容易看出,兵力对比在这里是必须应该考虑的问题了。大量军队在中等江河和深谷进行的防御就是这样的。 在河谷旁边进行强有力的抵抗会造成阵地分散的不利情况,对大量军队来说,不能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大量军队所需要的是决定性的胜利。 如果仅仅是比较顽强地守住次要的防线而进行短时间的抵抗,以等待援军,那么,当然就可以在河谷边缘、甚至可以在河岸进行直接防御。 在这里虽然不能期望得到山区阵地那样的有利条件,可是抵抗的时间比在一般地形上总要长些。 只有在河道蜿蜒曲折时(深谷中的河流往往是这样的)
,防御者进行这种防御才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人们只要看一下德国境内的摩泽尔河的河道就能了解这一点了。 在这里,防守河道突出部分的部队在退却时几乎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掉。大量军队在中等江河上采用的防御手段,也能够用在大江河上,并且这里的条件更为有利,这是不言而喻的。 每当防御者要争取彻底的胜利时,总是要采用这个手段的(比如阿斯波恩战役)。
至于军队为了把江河或者深谷作为阻止敌人接近的战术
258
战争论(中)75
障碍,也就是作为战术上加强的正面而紧靠江河或深谷配置,。。 。 。 。 。 。 。 。 。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对这个问题的仔细研究是战术范围的事情,不过我们要指出,从效果上来看,实际上这完全是自己欺骗自己的措施。 如果陡谷很深,阵地正面自然会是绝对不可攻破的,可是从这种阵地侧旁通过并不比从任何其他阵地侧旁通过困难,所以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实际上就差不多是给进攻者自动让路,这显然不可能达到这样设置军队的目的。 因而,只有当地形对进攻者的交通线十分不利,以至于他一离开自己的道路就会遭到极不利的后果时,防御者这样配置军队才有可能是有好处的。采用第二种防御时,进攻者的佯渡会给防御者带来更大的危险,因为这时候进攻者更容易实施佯渡,而防御者的任务却是要把全部部队集中在真正的渡河点。 可是,在该场合防御者在时间方面并不十分紧迫,因为在进攻者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和占领几个渡河点之前,对防御者有利的条件是一直存在的。 另外,进攻者在这种时候进行的佯渡的效果也并没有对单线式防御进行的佯攻那么大,因为在单线式防御中必须保持一切地点不被攻破,因而预备队的使用是不简单的,在单线式防御中需要判断出哪个地点可能首先被敌人攻占,而在这里却只要搞清楚敌人主力在哪里就行了。关于在大江河和中等江河上所进行的上述两种防御,我们还必须总括地指出:如果这两种防御是在退却时仓促和混乱之中部署的,没有准备,没有清除渡河器材,没有确切了解地形,那么当然就达不到上面所谈到的所有结果了。 在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