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的预防措施而大大消耗力量。假如双方在这种状态下到达了进攻者前进路程的结束,那么防御者只要有可能,就应当占领同这条前进路线斜交的阵地,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一切手段威胁敌人的背后。1812年的俄国战局十分明白地说明了这一切现象,而且像透过放大镜一样显示了这些现象的效果。 尽管这次退却不是一次主动的退却,但完全是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它的。如果俄军像现在这样知道这种退却的确会取得这样的结果,同时假如他们需要在绝对相同的条件下再进行这样的退却的话,那么在1812年绝大部分是在无意中做过的那些事情,现在他们毫无疑问地会主动并有准备地去做了。 但是,如果认为在幅员不像俄国那样辽阔的地方,就不会也不可能出现这
317
616战争论(中)
样行动的实例,那恐怕也是不对的。在任何场合下,不论采取这种抵抗方式遇到了哪些困难,只要战略进攻未经决战就由于军队维持方面的困难而遭到了挫败,只要入侵者被迫作了撤退(无论入侵者的损失是大还是小)
,这种抵抗方式的主要要求就已经达到,它的主要效果就已经取得。 腓特烈大帝1742年在摩拉维亚的战局和法军1743年在奥地利、1744年在波希米亚的战局,不伦瑞克公爵1792年在法国的战局,马森纳于1810—1811年在葡萄牙的冬季战局,都是这一种情况,只是范围和规模小一些而已。另外,这种防御方式只发挥了一部分作用的情况也是很多的,这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全部结果,至少也是一部分结果应该归功于我们这里所定下的原则。 不过,我们不再详细谈这些作用了,因为要谈就必须说明各种情况,就扯得太远了。在上述俄国和其他各个战役中,在进攻路程的终点都没发生决定胜负的会战,形势就发生了剧变。 可是,即使不可能期待得到这样的效果,通过这种抵抗方式也能造成可以导致胜利的兵力对比,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这个胜利能迫使敌人退却,这种退却通常像物体在一次撞击之后按落体定律降落那样,会不断增大敌方的损伤。
318
战争论(中)716
第二十六章 群众武装
在文明的欧洲,民众战争是十九世纪才出现的现象。 对于这种战争,有的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在反对的人之间,有些基于政治上的理由,把民众战争看成是一种革命的手段,是公认为合法的无政府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对国外的敌人固然危险,但是对国内的社会秩序同样是不安全的。 有些人则基于军事上的理由,认为进行民众战争是得不偿失的。 第一种看法和我们这里所谈的问题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仅仅把民众战争看是一种斗争手段,也就是只从用它对付敌人的角度来考察它。 可是,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不能不指出,一般来说,民众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要素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看作成我们称之为战争的整个发酵过程的加强和扩大。 如果我们从过去局限很大的军制那里开始来看问题,那么就可以看到征集制度、让军队的数量极大增加的征集制和普遍兵役制,以及后备军的利用,都是同一种事物的发展;而现在的民军制度,即组织民众武装也是这一种事物的发展。 既然前面几种新的手段的出现都是打破过去的限制的一种自然的和无法避免的结果,既然首先采用这些手段的人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以至于对方也不得不采用这些手段,那么,就民众战争来说,情况也会是这样的。 一般来说,擅长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
319
816战争论(中)
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既然这样,那么问题只能是,这一增强战争要素的新手段对人类究竟有无益处。这个问题,恐怕只有解答了战役本身对人类究竟有无好处的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答,我们把这两个问题都留给哲学家去解决。可能会有人认为,民众战争所耗费的各种力量,如果用在其他战斗手段上,可能更卓有成效。 可是人们用不着多加以研究就会确信,这些力量绝大部分是不能自由支配的,不能随意使用的。 这些力量中的重要部分,即精神力量,甚至只有在民众战争中才能够发挥出效果来。所以,问题不在于一个国家通过全民武装所进行的抵抗要付出什么代价,而在于这种抵抗能够产生什么影响,它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它的用法是怎样的。这种非常分散的抵抗不适于通过对敌人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集中的重大打击来发挥效果,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这种抵抗的结果像物质的蒸发过程那样,取决于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民众武装同敌军的接触就越广泛,也就是敌军越分散,民众武装的作用就会越大。 民众武装象暗中不断燃烧着的火焰一样破坏着敌人的根基。 民众武装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在敌对双方相互作用的那个期间,就会出现一种紧张状态;有时候,由于民众战争在一些地点遭到挫折和在另一些地点慢慢歇下来,这种紧张状态可能渐渐消失;有时候,由于这种遍地燃烧的熊熊烈火从四面围困敌军,迫使它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从而退出这个国家,这种紧张状态可能会导致一种危机。要想仅靠民众战争造成这种危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或者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十分
320
战争论(中)916
辽阔(除俄国以外欧洲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存有这个条件)
,或者入侵军队的兵力同被侵入的国家的幅员极不相称(这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人们如果不愿陷入空想,就必须考虑使民众武装的战斗同正规军的战斗结合起来,并通过一个总的计划让二者相互协调起来。 民众战争只有在下列条件下才能产生效果:(1)战争是在自己国家腹地进展的;(2)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由一次失败决定;(3)战区包含非常大一部分国土;(4)民族的性格有利于采取这种办法;(5)国土上有森林、山脉、沼泽,或耕作地,地形极为复杂,通行困难。人口的多少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在民众战争中很少会发生缺少人员的情形。居民的贫富也不直接起决定性作用,或者至少不应当起决定性作用,可是,不容否认,贫穷的、习惯于吃苦耐劳的人民往往表现得更为勇敢,更为坚强。像德国很多地区一样居民住得很分散的情况十分有利于发挥民众战争的效果。 有这种特点的地区,就可以分割成更多的零散的小块,更便于人们隐蔽,在这儿道路虽多,但很不好,军队舍营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特别是民众战争通常所具有的那种特点在这儿会小规模地反复出现。这种特点就是:处处都有抵抗的因素,但是,处处又都捉摸不到。 假如居民集中在一些村庄里居住,那么,敌军就会占领那些反抗最强烈的村庄,甚至为了惩罚居民而将这些村庄抢光,烧光,但是,这种作法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农民大约是不行的。
321
026战争论(中)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不能并且不应该用来对抗敌军的主力,甚至也不能用来对付较大的部队,它们不能用来粉碎敌军的核心,而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吞食敌人的部队。 它们应该在进攻者的大部队没有到达的战区两侧地区起来反抗,让这些地区完全摆脱敌人的影响。 它们应该像聚集在战区两侧的乌云,紧随着前进的敌人移动。 凡是敌人完全没有出现的地方,民众不会缺少武装起来反抗敌人的勇气,附近地区的大批居民追随着这个榜样,便会接连燃起反抗之火。这样,反抗的火焰就会以燎原之势蔓延,最后烧到进攻者的基地,烧到他的交通线,并且破坏他的生命线。 当然,我们并不将民众战争夸大为万能的,并不把民众战争看作像人们无法对付的风雨似的,是单靠军队无法对付的用之不尽而不可战胜的东西。 总之,我们的结论不是以那些吹嘘民众战争的言论为基础的,但是,我们依然只能承认,人们不能像驱逐一队士兵那样赶走武装的农民。士兵像一群家畜那样集结在一起,经常是笔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装的农民却用不着什么巧妙的计划便会向四面八方散开。这样一来,任何小部队在森林地、山地,或者地形极其复杂的地区行军就都十分危险,因为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 一支行军的纵队纵使很久没有发现新的敌人,那些早被纵队先头逐走的农民也还可以随时在纵队尾部附近出现。 至于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正规军的前哨或别动队所用的手段同发动起来的农民所使用的方法比较起来,就几乎像自动机器的动作同人的动作比较一样。 敌人除了派很多部队护送运输队,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之外,没有别的对付办法。 民众武装最初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
322
战争论(中)126
人因为害怕过分地分割自己的兵力,派来对付他们的部队也是不大的。 民众战争的火焰经常恰恰就是在同这些小部队的斗争中燃烧起来的。 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凭借数量上的优势打败了敌军的这些小部队,于是他们的勇气增加了,斗志更激昂了,斗争也更加积极了,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全部结局为止。依据我们对民众战争的看法,民众战争必须像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也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 否则,敌人便会用相应的力量来打击这个核心,粉碎它,俘虏大批人员。 这时,群众的勇气便会低落下来,大家都会认为大局已定,继续奋斗是徒劳无益的,所以放下手中武器。 但另一方面,这种云雾却还有必要在某些地点凝聚为较密的云层,形成一些将来能够发出强烈闪电的具有威胁力量的乌云。 这些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