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着这个应该不用“望闻问切”,就单独去了趟医院。负责心理咨询的大夫批评我,说是因为我不能给老婆带来安全感,她才下意识地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来引起我的重视,说这就叫受虐狂,是一种病,不过只要不是特别厉害,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医生让我多陪老婆一起说话逛街啥的,不然她一再地激发自己,说不定哪天真的就出大事儿。我先是有些紧张,后来知道没严重后果,也就把心放下了,大不了我以后去哪儿都带着她好了,再不行,我少赚点钱。两口子过日子,可能就是这样吧。
第四部分 合欢篇第70节 打老婆的第一千零一个理由
叙述人:(化名)马延,公务员
地点:C市某茶艺馆
记录整理:时明
第四部分 合欢篇第71节 一旦有了要求就麻烦
马延比我们约好的时间晚到了20多分钟,我以为他也和之前约我聊的几位一样临时改变主意不出现了。因此,当他微喘着气、一脸歉意地出现在我面前自我介绍时,我不由得小小吃了一惊。
谢绝了我递过去的烟,点了杯青山绿水,一番客套寒暄之后,马延慢悠悠地开了口……
在有孩子以前,不,应该说是在孩子3岁以前,我和她从来都没红过脸吵过架。没什么值得吵的,虽然说两口子过日子少不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像生活习惯的互相调适,同对方父母家人朋友的应酬等等。不过我和她都是理智型的人,遇到这些问题一般都本着“如有异议,双方协商解决”的原则,什么事都有商有量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吗,所以一直也还算是过得和和气气。而且,两口子过日子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还不都是些鸡毛蒜皮,何至于成天吵吵闹闹地浪费时间精力。
我好些朋友说我们不像两口子,像俩同事。那什么才像两口子?他们又谁也说不出个标准答案。人本来就是多元化的,生活形态当然也应该多元化,就像画画调色一样,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凑到了一块儿谁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颜色来。
其实很多夫妻之所以吵架,我觉得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对婚姻的要求太高。人啊,一旦对什么有了要求,就不容易保持心态平衡了,老觉得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达不到,心理上就接受不了,很容易就吵架了。
“你对婚姻的期望值高吗?”我趁他喝茶的空插了一句。
他微微一愣,脸上露出个年长的人对年轻人特有的说不清是宽容还是嘲讽的笑容。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觉得不高。我只想找一个能互相尊重、互相迁就、和我商量着过日子的人。
我和她是经同事介绍,也就是相亲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属于大龄青年。按照老一辈的观点,我们无论从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到了该结婚的时候。加上这年头,似乎人人都有做媒婆的嗜好,结果那时我们俩在见面以前都算是阅人无数了。
相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双方条件一定要相当,至少要相近,不然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她和我的家庭环境比较接近,她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机关干部,我的父母都在本市的一个科研所搞研究工作;她在三兄妹里是最小的,我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排在中间;工作呢,我和她都是公务员。第一次见面,我们对对方都比较满意,至少是对对方的所谓各方面的“条件”比较满意。这也算“一见钟情”的一种吧,呵呵。
除开她的家庭、工作之外,她长得也蛮好的。白皮肤,杏核眼,是很耐看的类型。当然,我们并不是仅仅为了这些而结婚,我们会结婚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俩婚姻价值观的一致。
她和我一样,结婚的主要目的是好好过日子,也许是我们对感情要求都比较淡薄吧,谁也没想过要爱得死去活来的,只想安安生生平平顺顺地过日子,就像有个成语说的“相敬如宾”,因此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例如各自负责的支出,家务的分摊,还有对待老人的赡养,朋友的接待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在婚前就协议好如何处理了。
结婚以后,我们过得相当不错。就像我们说好的那样,每次都把矛盾及时化解在了萌芽阶段。家吗,就是个休养生息的地方。
我们起初并不打算带小孩,也做了种种防护措施。可两边的父母是一直盼着再添个孙子。老人家吗,思想传统,总觉得没孩子就不像个家。对我们不打算要孩子虽然没明确表示出不满,可每次见面总免不了旁敲侧击。不是说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可爱,就是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同理可证,一个家也是一样的。
可惜我们百密一疏,孩子还是有了。
发现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也有过拿掉的念头。要知道,带孩子是个很严肃的事,孩子一旦出生,就要对他负责,就要投入时间精力去照顾,他又不是个宠物,养养没兴趣或是照顾不过来可以扔了送人的。后来被双方的父母知道了,几位老人家坚决不同意我们拿掉。考虑商量了足足有一个多月,我们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怎么说也是自己的骨肉,一条命啊,到底还是舍不得。
孩子是在春天出生的,7斤多重的一个大胖小子,一点儿不像别的小孩,生下来一脸皱纹,像个小老头。他脸上胖乎乎肉嘟嘟的,张着个没牙的小嘴,哭得中气十足,可爱得不得了。那小手和小脚丫看着又小又软,可真是有劲儿,让人一抓住就不想放手,忍不住要亲上一亲,啃上两口。
不怕你笑话,在产房外头我一抱住这个小东西,眼泪就下来了,心里真的觉得为了他什么我都能去干,哪怕有一天要用我的命去换他的命,我也毫无怨言。那时候我真是这么想的。
在孩子出世之前,我们也做了不少心理准备,看了大量关于育儿方面的书。可孩子真生下来了,才发现带孩子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做到什么有备而来、临阵不乱的。孩子真要有点咳嗽发热、肚子疼不肯吃饭之类,我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平时记得挺熟的育儿大全那会儿一点影子都找不着了,简直是兵荒马乱,一塌糊涂。
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我和她都忙着学怎么伺候孩子,学孩子吃什么才营养,穿什么才不伤皮肤,学家庭急救,陪着孩子学走路,学说话,陪着孩子玩,照着育儿大全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工作以外的时间精力,我们基本都用在孩子身上了。确实是很累,可也累得开心。那时候,我完全没想过我们之间可能存在没法协商解决的事。要是有人告诉我有一天我和她会吵架,我肯定会当那个人神经不正常。开玩笑,我们连孩子吃哪种营养米粉,生病看中医还是西医都能有商有量,还有什么事是不能商量的?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有好些地方已经显示出我和她在某些观念上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只是都因为太小而被忽略了。
第四部分 合欢篇第72节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1)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先学说话后学走路的小孩,要比先学走路后学说话的小孩要聪明。这种说法打什么时候开始流传、源头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我不觉得这种道听途说的传言有什么可信性,她却很有点儿当真。我们孩子8个月就开始学走路,真正说出大家能听明白的词汇是在9个月,可要有人问我们孩子是先说话还是先走路,她肯定是告诉人家“先说话”。
还有,大部分小孩对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总是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一碰上别的孩子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有时候还感觉好像语言不足以表达他的兴奋似的,手舞足蹈个不停。平时碰上儿子跟别的小孩打招呼,她都挺高兴地跟人家小孩的父母聊聊育儿经验,可每次去菜市场,儿子跟摊贩的小孩一打招呼,她立刻就换个地方买菜。
那时,我真是没把这当回事,直到孩子3岁时上幼儿园。
当时我们住的是我们单位的福利房,人年轻,资历浅,工龄短,分在老城区边上的旧宿舍,那一片才刚开始开发,也算是城乡结合部,人员比较复杂,治安也不是很好,环境的确不太适合居住,离市里几所公认比较好的幼儿园都挺远的。
我想幼儿园吗,无非就是孩子唱唱跳跳,学着和人接触的地方,在哪儿不是一样?这一区人群构成复杂,在这里就读,有助于孩子从小就认识到社会是由多种群体构成的,他可以学会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为他长大之后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说不定比孩子去那些大幼儿园和一帮子什么都差不多的小孩在一起混要强些。
而且幼儿园要求不严也好,孩子能玩儿的也就这几年,等正儿八经上了学,即使我们不给他报这样那样的班,学校也会要求报。趁着还小,能玩就让他玩儿吧,不然孩子也太可怜了。再说找个家附近的,我们接送也方便。
我把我的想法跟她一说,她立刻就不高兴了,说:“你怎么能这么想呢?这样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了。”
太过分了,我怎么就叫“对孩子不负责”?而且我也没说非得照我的想法办啊,这不是和她商量吗?谁曾想,她当即就给我讲了一通大道理,从孩子的大脑发育一直说到孟母三迁。
唠叨好半天,总归一句话:无论如何孩子就是不能报附近的幼儿园,
她一番话下来听得我头大如斗,结了婚这么几年,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她这么能说。但是,我还是坚持孩子就近入读,我和她谁也不愿意让步,于是从辩论上升到争执,从争执又上升到争吵。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孩子在婚姻中的分量。
就在我们俩为了这争吵不休的时候,她们单位的新宿舍修好了,出乎意料的,她也分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