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博士pk于丹:解"毒"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耀祖。
  像《论语》的影响这样类似的例证非常多。比如说《论语》里有关〃孝〃道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孔子所在的时代背景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种种努力都是在尝试重建周礼,期望恢复那种已经备受毁坏的传统。他所提倡的〃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长辈所应该具有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是符合〃礼〃的。在《论语?为政》篇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什么是孝〃的回答:〃无违。〃无违的意思就是在侍奉自己的父亲长辈时不违背周礼。孔子具体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意思就是:当你父母长辈健在的时候,应当按照〃礼〃来侍奉他们,而当你父亲长辈逝世,应当按照葬礼给予安葬,并按相关礼仪来祭奠他们。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寄予了强烈的人文道德关怀,如在《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即,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可以长时间在外远游(因为那会让父母忧怀担心),假若真要出外,也要在近的地方,要让家人知道(可参见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中华书局,第154页)。此外,与孝道相关的言谈非常多,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等等。
  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倡的这种合乎周礼的孝道,这种人伦观,以及他对于孝道的言谈是温情脉脉的,感人而且合乎人道主义,让人容易接受。以上足以证明《论语》所具备的内涵被历代的读书人所看重,对平民百姓也产生深远影响。即使是那些没有读过《论语》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中都可以看出,他们骨髓里、血液里渗透着《论语》里所提倡奉行的种种道德要求。然而,《论语》是否如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永远是简单的〃,难道是历代读书人的智力全都比不上于丹教授?难道这个传道者于丹教授的智力真的如她那令人惊叹的〃口才〃一样远超于一般读者?难道《论语》告诉我们的真的是〃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第6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5)

  有关〃论语〃二字的第三种解释是超越〃伦理〃之上的另外一种解释:20世纪文史学家柳向春认为,《论语》的〃论〃字即是〃阐述大道之义〃。柳先生引用段玉裁所说:〃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所谓的循理、得宜也是指能遵循天道、合乎伦理规则而言。之所以定名为《论语》,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对阐述大道、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的记载〃。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论语》的内容是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儒家也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宗教儒教。我们在许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到儒者们对待《论语》的态度,也就如同其他宗教的教徒们对其圣书一样膜拜、敬畏、尊崇。解释到这种地步,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了,《论语》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是不是〃永远是简单的〃。它宣扬的是否为于丹教授所误读的快乐哲学?
  〃论语〃二字的第四种解释来自于大约生活于元代的何异孙,在他的《十一经问对》中,
  我们可读到:〃《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这里的说法,是指《论语》的内容是讨论文义。这种说法,虽然存在已经很久,然而,却是少有人承认。在此,我们仅作保留。事实上,如果我们总体上来看,《论语》这一部书虽然并非是严格的著作,但它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谈,非常生动地给后世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崇高形象,还包括了孔子的教育、行为、思考等方面。孔子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因才施教、循循善诱。从书中也可看出孔子对仁人君子的要求,如〃仁〃、〃礼〃、〃乐〃、〃诗〃。这个独特的教育者形象,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有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
  附:历代注疏《论语》的本子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有:
  1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著的《论语集解》,是目前最古老的《论语》注本,它全帙并存,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
  2南朝时期的梁皇侃著的《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以何晏一家之说的集解为主,对《论语》一书作了详尽的疏解,撰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该书的特点主要是以老、庄来疏解《论语》。
  3较后的时代,对《论语》的注疏就众多了。值得参考的有宋代邢邴《论语注疏经解》、宋代朱熹《论语集解》、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4此外,现代学者杨伯峻撰有《论语译注》,最适合初学入门者,当然,也不失为研究者较好的参考资料。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此外,在第89页于丹是这样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的: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两段文字,就有两种说法,一开始于丹认为孔子尊的礼是〃礼节〃,是〃一种自我修养〃;其后又提出〃为国以礼〃的〃礼〃是〃礼让〃。在于丹的笔下孔子成了任人打扮的新娘,孔子所说的礼,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看了于丹的书,读者无法得到明晰的答案,反而变得更加迷惑不解。
  事实上〃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不理解〃礼〃的含义,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也难以真正读懂《论语》。
  东汉许慎去古未远,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说文解字》里是如何解释〃礼〃字的: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认为〃示,神事也。〃,就是说示字与祭祀和鬼神有关。豊字,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字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的意思是说,礼与祭祀和鬼神之事有关,含有通过祭祀神灵以求神灵降福庇佑的意思。许慎对〃礼〃字的解释与孔子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毅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第7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6)

  《礼记?礼运》还记载有与此相似的孔子的言论:〃夫礼必本于大一〃;〃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类似的说法还见之于《左传?文公十五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就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类似于人的孩童时代。对于小孩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有太多的未知,因此小孩总是喜欢问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天真可笑的问题。小孩问了,大人已知的当然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孔子时代的先民来说,很多的未知可能一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人们对未知由好奇变成了恐惧和敬畏,认为在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决定着一切。不管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还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在这一点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未知的敬畏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对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促使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万能的天神主宰着人世的一切。
  孔子以当时人们最为敬畏的〃天〃为载体,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论,他认为〃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礼是〃本于天〃的,先王要顺应天意加以运用,用来管理〃人情〃,克制人的不合理欲望。离开了礼,圣人也无法治理社会,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从。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礼〃,其实就是孔子主张的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礼〃可以表现为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
  既然〃礼〃是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那么其具体内容包括些什么呢?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首先,〃礼〃是一套等级制度,社会上不同的人,按照礼的要求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段话说的是,没有礼就没有办法辨别君主与臣民、上级与下级、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之间的地位差别;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办法区别婚姻关系和朋友关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正是这套封建礼教,曾经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刘兰芝,出嫁前是一个知书达礼的闺秀: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出嫁以后,谨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每日辛勤劳动:夜夜勤作息,三日断五匹……但在封建礼教上升的东汉末年,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温顺贤良、知书达礼、千年难得的五星级〃媳妇〃,却被婆婆认为不守〃妇道〃。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原来只不过因为聪慧而多了一些主见,因为爱而漠视〃夫贵妻荣〃的观念,拒绝兄长逼她嫁给〃足以荣汝身〃的〃第五郎〃。放到现在,她这些不能宽恕的〃缺点〃,还能说是缺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