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xuenzai-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有很多关于他有名的故事传说-译者注)在他的佛性论中有如下这样一段话:“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曰大惑。故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古今不变,时时归道。”忽滑谷文学博士在某杂志上对此作了如下的解释:“凡夫贪生反而近乎死,追求名誉反倒受毁,图谋私利反而招损,故日吾人须清除私欲妄想,才能使人生到处均可找到快乐的天地。”我对于宗教和哲学都是个彻底的门外汉,对此倘若乱加评论,必将犯下重大的潜越之罪。然而,和我们同样都是门外汉的凡夫,即强迫观念患者们,如果读了这段说明,很多人都会领会错误,越加受到思想矛盾冲突的苦恼。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想法。例如,很可能把“清除私欲妄想”领会成要否定人们的七情六欲。即使饿了也不能说饿,看到美女也不能说漂亮。因不允许出现害羞腼腆等想法,而导致成为赤面恐怖症患者。因不许可为害怕肺病,反而更加焦急不安,惊慌失措,成为一个肺病恐怖的强迫观念患者。这就是,企图把不可能当成可能,由忽视或否定“事实的”思想矛盾引起的。再如所谓“到处均可找到快乐天地”,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人凭空想象的净土。简单地说,想得到快乐天地岂不也是我们过大的私欲妄想吗?达摩大师所说“故名为大惑”的简单意思,是指对过去的牢骚和对未来的杞人忧天。“至人”则是指要从各个当时的现实状况出发,面对生存要生活,面临死亡也要身临其境。其中,依时间,场所和个人情况,会分别产生不同的感受,情感或欲望。饥时则求食,疑时要探究,但并不是临生想死,临死想生。而是面对生存出现生存的欲望,面临死亡出现对死亡的恐怖。这时,我们的本能和知识,才能顺应各自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地做出最适当的反应。从忽滑谷氏所说“贪生反倒近乎死”可知,既不能贪生,也不要杞人忧天。所谓“时时归道”,本来就是我等不懂的问题,但若揣测着说的话,所谓道就是古今不变的根本道理、法则,人依然是人,木石还是木石,病人还是病人,健者还是健者。这都是一贯不变的事实。在这些事实彻底实现时,就会时时刻刻地适应着时间和场合发挥出个人最大的适应能力。这岂不就是时时归道的道理吗。看来,卢梭(卢梭,即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 U、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观对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自然”的自由平等。道德的败坏,是由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不平等的根源。他主张订立契约,成立公民社会,以保障个人的生命财产和人权。在教育上他主张“回归自然”,要顺应儿童本性,自由发展。他曾为《百科全书》撰写过有关音乐等方面的条目。作有歌剧六部。著有《论科学和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民约论》、小说《爱弥儿》和《新爱洛绮丝》自传体《忏悔录》、《音乐辞典》等-译者注)等人所说的“回归自然”大概也包含着这个意思。所谓豁出性命或灭却心头杂念,也和这个意思相同。当然,真是要想豁出性命或灭却心头杂念,也和这个意思相同。当然,真是要想豁出性命的话,那已经成为思想的矛盾,反倒不可能把性命豁出去了。
  * 猝倒恐怖的强迫观念患者
  某时,曾有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是一位害怕晕倒、害怕精神错乱的强迫观念患者。连坐电车都害怕。他曾进修禅学若干年,由于提出很多设想,成为一位在这方面获得优越成就的人。我曾听过他关于“正常心态合乎道”的设想。他自己便可照此设想通过坐禅,统一精神,实现正常的心态,并以此进入快乐的天地。但当他在电车中发生不安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掌握自己,也得不到那样的体验。
  据我看来,修炼禅学,只是众人面前的一种表演而已。倒不如在宴会上表演滑稽歌舞,还可以当做体育运动或为宴会凑凑热闹更好一些。而且,光是坐禅的禅是不行的,它必须是王阳明所谓的“事实上的磨炼”。(王守仁,字伯安,1472~1528,明代哲学家、儒学家、教育家。浙江余姚人,出生于官僚家庭。因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自幼立志“读书学圣贤”。28岁举进士,任刑部主事等。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后经镇压农民起义,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后部尚书。谥文成。他是封建官吏,曾为“破山中贼”效力;又是学者,力主倡明圣学,致力于“破心中贼”。他先后创办过龙冈书院、濂溪书院、稽山书院、贵阳书院。他讲学时,四方学子前来听讲者达300余人,讲堂已容纳不下。故此,他对发展书院与讲学活动影响较大。他还制订民约乡规、举办学社,积极从事社会教育。他对儿童教育提出过分班制度,规定了教学日程,提倡“儿童心理”,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他主张“资质不同,因材施教”,学习既要别人“点化”,更要自我“解化”、“自得”。他认为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就是进行“内心修养”,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与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相对。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用内心修养代替实践活动,断言“万事万物皆吾心”,否认心外有事有物有理。曾就“既物穷理”辩论说:“就事物上求理”或“就事物之中求理,”均“析心与理为二”,而应该“合心与理为一”。他的修养方法是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练、精察内心。他的学说对反对当时记诵词章的形式主义,强调“行”的重要性起了积极的作用。阳明学派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到了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哲学方面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译者注)
  我对所谓“正常心态合于道”中的“正常心态”简单解释为日常活动应有的原本状态,而“道”就是客观现实的道理。就该患者而言,由于在电车中的不安与恐怖,至今心中似乎还有些乱。这就是他的原本精神状态,是此时此地此人的一种正常心态。能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能忍受着这种恐怖不安的原有状态就可以。也就说,能顺从地必须按时去政府部门上班不可的处境就可以了。但若妄自打算取消恐怖、逃脱痛苦,则会由此引起思想矛盾。便不可能象有达摩所谓的至人那样,不能完全做好他现在的一切,更不能做到时时归道。以致从思想冲突发展到强迫观念。害怕就让他害怕好了,这种恐惧也就是所谓的正常心态。如果想把这种恐怖变做安心,那就成为虚伪,成为自欺欺人。坐禅统一精神也罢,在电车中不安也罢,这都是一种顺时应境的正常心态。在当时的情况下,才能灭却心头的各种欲望和杂念。如果唯独把甘甜看做正常心态,而不肯把酸和甜一样看成正常心态,便是思想方法上的一种虚伪表现,这是不行的。
  * 思想的产生
  话虽说有些絮叨,但若不再稍加解释,仍然不好明白。现在,打算对所谓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一下。我们人类自出生以来,就经常不断地把经历的各种事物贮存在记忆之中,记忆后还能回想出来。作为一种符号给这些储存起来的内容起上名字,它就成为语言、成为文字。这是动物没有,只有人类才有的一种机能。有了这样的语言,才能进行思考。从应用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字几乎可以看做是同样的东西。没有言语的动物,便没有思维。然而这种思维——确切地说法应该叫抽象的知识——它们因为只是对应于相关事实或经验的符号,所以,决不能把它当做事实的本身。所谓思维是由实践的经验产生的,例如,当我们一说到三角形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或者是金字塔、或者是某一特定的直角三角形等等。它必然是一种具体的实物。再如说到节约一词时,首先,或者想起了二宫尊德翁(二宫尊德,1787~1856,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农政家。通称金次郎,系神奈川县人。通过苦学奋斗将他没落的一家又重新振兴起来。文政5年,曾在×木县芳贺郡为开垦荒地勤奋工作。此后,又振兴了印旛沼等地。还曾开创了报德社。但他本人,却终生励行节约,恪守善行-译者注)灯下苦读的形象,或想起了自己在邮局存款的情况,甚至还会由此出发,追忆起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和许多有关节约的事例。这样才能形成与之相当的作为抽象概念的符号,然后才能形成三角系由三边组成等这样的思维推理活动,以及所谓节约是什么什么等抽象的思考。常说的幸福或痛苦等虽然属于概念,但却不是指的事实。例如现在感到头有些疼,这是个事实。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回想起这种感觉时,便要命名为“头痛”。这个时候,就是把过去曾经实际经历过的印象投影在外界,通过客观性的回忆浮现出来的。恰如把自己的脸形投影在镜子里那样,镜子里面的影子已经不再是自己面孔本身的实体。
  当把这种投影在外界的模型误认为是事实的时候,就会成为思想矛盾,成为颠倒的梦想。般若心经(般若,读bo re、佛教名词,系梵文Prajna的音译。一译波若,意译为智慧。佛教用来所指的是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般若经,是佛教的经名,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简称。除前人的若干译本外,唐玄奘将全书译出,称《大般若经》。《般若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译者注)中有如下这样的一句话:“心无挂碍,故无恐怖,脱离一切错乱的幻想,则究竟(究竟,佛教名词,犹言至极,即佛经里所指最高深的事理-译者注)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