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心认为的。 反对地主的革命是在平等的
122
021《中国的人权状况》
口号下进行的,那时人们把百万富翁和工人应有同样的权利叫做平等。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列宁选集》第3卷,第837页。
革命又向前发展了,它说,“平等”
(……)
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的压迫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 这是我们说的,而且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说,实行现代平等的民主共和国是谎言,是欺骗,因为在那里没有平等,也不可能有平等;生产资料、货币和资本的所有制妨碍着人们享受这种平等。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列宁选集》第3卷,第837页。
……货币是昨天的剥削的残余。……在货币消灭之前,平等始终只能是口头上的、宪法上的,同时每个有货币的人都有实际的剥削的权利,但是要消灭货币,需要很多技术上的成就,而困难得多和重要得多的是组织上的成就。所以我们不能一下子废除货币。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列宁选集》第3卷,第838页。
平等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的利益相抵触,那就是骗人的东西。恩格斯说得万分正确:平等的概念如果与消灭阶级无关,。。那就是一种极端愚蠢而荒谬的偏见。……社会主义者,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不把
123
《中国的人权状况》121
平等理解为消灭阶级,平等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要消灭阶级,从这方面说,我们是主张平等的。但是硬说我们想使所有的人彼此平等,那就是无谓的空谈和知识分子的愚蠢的捏造,……
所以我们说:我们要争取的平等就是消灭阶级。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列宁选集》第3卷,第838页。
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平等,并不是个人需要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平均,而是阶级的消灭。 这就是说:(甲)
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乙)
在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以后,对于大家都平等地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丙)
大家都有按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社会)
;(丁)
大。。 。 。 。 。家都有按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各取所需的平等权利(共产主义社会)。。。 。 。 。 。斯大林:《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
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314页。
五、生存权、发展权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个阶段A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
124
21《中国的人权状况》
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第104页。
在所有这些形式中,发展的基础都是单个人对公社的原有关系(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或历史地产生但已变成传统的关系)
的再生产,以及他对劳动条件和对劳动同伴、对同部落人等等的关系上的一定的、对他来说是前定的、客观的存在,——因此,这种基础从一开始就是有局限的,而随着这种局限的消除,基础就崩溃和灭亡了。 在罗马人那里,奴隶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的集中、交换、货币关系、征服等等,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虽然所有这些因素在达到某一定点以前似乎和基础还相符合,部分地似乎只是无害地扩大着这个基础,部分地似乎只是从这个基础中发展出来的恶习。这里,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个人可能表现为伟大的人物。但是,在这里,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第485页。
125
《中国的人权状况》321
因此,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 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
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
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
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 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因此,一方面,稚气的古代世界显得较为崇高。另一方面,古代世界在人们力图寻求闭锁的形态、形式以及寻求既定的限制的一切方面,确实较为崇高。古代世界提供了从局限的观点来看的满足,而现代则不给予满足;凡是现代以自我满足而出现的地方,它就是鄙俗的。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第486—487页。
126
421《中国的人权状况》
因此,财产最初意味着(在亚细亚的、斯拉夫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就是这样)
,劳动的(进行生产的)
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
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因此,它也将依照这种生产的条件而具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生产本身的目的是在生产者的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中并连同这些客观存在条件一起把生产者再生产出来。 个人把劳动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不是劳动即生产的结果,而是其前提)
,这是以个人作为某一部落体或共同体的成员的一定的存在为前提的(他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共同体的财产)。
在奴隶制、农奴制等等之下,劳动者本身表现为服务于某一第三者个人或共同体的自然生产条件之一(这不适用于例如东方的普遍奴隶制;这仅仅是从欧洲的观点来看的)
;这样一来,财产就已经不是什么亲身劳动的个人对客观的劳动条件的关系了。 奴隶制、农奴制等等总是派生的形式,而决不是原始的形式,尽管它们是以共同体为基础的和以共同体下的劳动为基础的那种所有制的必然的和当然的结果。当然,非常简单的是,设想有个体力超群的大力士,起先捉野兽,后来便捉人,迫使人去捉野兽,总之,象利用自然界中任何其他生物一样,把人当作自然界中现有的条件之一来加以利用,用于自己的再生产(这时他自己的劳动就归结为统治)。
可是,这样的看法是荒谬的(不管就某一个部落体或共同体看来多么有道理)
,因为它是从孤立的人的发展出发的。人的孤立化,只是历史过程的结果。 最初人表现为种属
127
《中国的人权状况》521
群、部落体、群居动物——虽然决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政治动物。 交换本身就是造成这种孤立化的一种主要手段。 它使群的存在成为不必要,并使之解体。 于是事情就成了这样,即作为孤立个人的人便只有依靠自己了,然而,使自己确立为一个孤立的个人所需要的手段,又使自己成为普遍的和共同体的生物。 在这种共同体里,成为前提的是单个的人作为所有者(比如说作为土地所有者)
的客观存在,而且这又是发生在一定的条件之下的,这些条件把单个的人锁在这个共同体上,或者不如说,成为共同体锁链上的一环。 例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工人完全丧失了客观存在的资料,他只是主观上存在着;而和他对立的东西,现在却变成真正的共同体,工人力图吞食它,但它却吞食着工人。凡是共同体以主体与其生产条件有着一定的客观统一为前提,或者说,主体的一定的存在以作为生产条件的共同体本身为前提的所有一切形式(它们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但同时也都是历史过程的结果)
,必然地只和有限的而且是原则上有限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这些形式解体,而它们的解体本身又是人类生产力的某种发展。 人们先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起先是自然形成的基础,然后是历史的前提——从事劳动的。可是到后来,这个基础或前提本身就被扬弃,或者说成为对于不断前进的人群的发展来说过于狭隘的、正在消灭的前提。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