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明和一切杂染熄灭时; 它们是在心的内部发生的。无明的除灭; 意味着轮回的摧毁。这两者必须在心内熄灭; 因为无明的心是轮回世界的精髓; 是生老病死的精髓。 由无明推动的官感欲取; 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它只存在于心中。 无明最后分崩离析; 永远与心断开; 就达到了彻底的寂止。心在那时达到了自由、广大的空性、无边无界的开阔。没有什么包围它、阻碍它。一切冲突已经消解。心有知、只知道真相; 有见、只看见真相。 这就是真正的空性。
空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验。 奢摩他禅定是一个层次。 在深度奢摩他中; 身体与思考的心暂时从知觉中消失。心看上去是空的; 但是这种空性只局限于禅定期间。在智慧禅的初始阶段; 心得以永远从色蕴中分离出来; 但是它还不能断离个性的心理因素: 受、想、行、识。它对于物质状态具有完全的空性; 因此身体形象不再出现在心中; 但是对于心理概念来说; 并不曾达到空性。在这个层次上; 智慧把自我与身体这堆物质区分开来; 从而永远脱离了身体即自我的信念。但是它尚未从受、想、行、识那些心理集聚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进一步禅观; 心也能够从那些因素中脱离出来。接下来什么也不剩了; 只除了一道贯穿宇宙的异样光华、一团无边无界的明亮、一种惊人而深刻的精神空性。这就是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 它有着令人敬畏的力量。通过继续运用念住和智慧的力量; 最后能使无明在心中熄灭。当渗透在心中的一切(杂染)除尽之后; 他就获得了真正的空性。这个层次上经历的空性; 是完全永久的解脱; 不需要什么努力去维持它。这意味着心获得了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无明心的空性与灭除了无明的清净空性; 两者差别; 可以用空屋里的一个人来做例子。那人站在屋子中央; 欣赏着它的空性; 却忘记了自己。他看见屋里空无一物; 只想着自己感知的空性; 却没想到自己正占据着中央位置。只要还有人在屋子里; 它就不是真正空的。最后他意识到; 直到他离开; 否则屋子永远不会真正空出来: 那就是无明破除、清净之心升起的时刻。 一旦心放下了一切现象; 似乎就有了超级空性; 但是那个在观赏空性、敬仰空性的人; 仍然活着; 作为参照点的自我、也就是无明的精髓; 它还重叠在心的知觉里。这个就是根本无明。 在那个时刻; “自我”是一大障碍。一旦它分解消失; 就不再有障碍了。一切都是空的: 外在世界是空的; 内在的心也是空的。 就象一个人在空屋子里; 我们只能说; 他离开时; 屋子才真正是空的。了解了外在一切; 了解了自身的一切; 才可以说这个心具有彻底的空性。只有常规现实的每一丝余迹在心中消失; 真正的空性才会产生。
无明的熄灭; 不同于我们目前为止探索过的一切其它事物。其它事物的终结; 来自于对其本性有了清楚、明确的理解。无明那个光亮不同; 它是瞬间熄灭的; 如一道闪电; 那个瞬间自动发生; 它一下子翻转过去; 彻底消失。只有在光亮消失时; 我们才知道它就是根本无明。无明熄灭后留下的景象独一无二; 它的本性绝对清净。尽管我们过去从不曾经历过; 这个现象出现时; 不会有一丝疑问; 任何能产生疑问的事物; 也一齐终止了。这就是一切重负的终结。
一切对自我、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提示; 指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有这些说法; 就表明无明依然存在。一切禅修的探索; 正是为它进行。是这个自我在知觉; 是这个自我在理解。这个自我明亮、轻松、快乐。“我”和“我的”根本无明就在这里。 一切围绕着它进行。一旦它最后崩溃; 个人视角也破除了。事情依旧在做; 但不是为了任何人而做。
这就如同一个底部脱落的水罐; 灌多少水; 也不会保留一滴。 想法、念头作为蕴的自然功能; 继续升起、终止; 但是没有什么粘在心上; 因为那个盛水的容器; 也就是无明; 已经毁灭了。 一个念头瞬间升起; 就在下一个瞬间终止。 既然没有什么去保留它; 没有人去认领它; 过后想法就消失了。这个知觉知道; 自我具有彻底的空性; 它有着内在的满足感。这个知觉绝对清净; 不带任何牵挂与负担。
心的真正本性被无明藏得如此巧妙; 这个不可置信的壮观景象; 人们从来看不见。无明的危险被伪装得如此巧妙; 行者达到这个阶段时; 注定会受到愚弄。他们被自以为是内心真实奇观的现象彻底迷住。他们对它如此珍视; 觉得必须不计一切代价保存它、保护它。因为本质上; 这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奇妙的光亮属于他们。
根本无明; 是一个隐藏着许多奇妙事物的焦点这些东西我们永远想象不到可能存在。这些东西污染着心; 如一小块下了毒的诱饵; 足以杀死一头动物。因为找不到实际例子与那些隐藏在无明之中的污染因素作比较; 我只能简要解说。这些因素包括: 一种明亮感;如此非凡; 好像它就是终极果证; 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它来自于心中的光华之力; 似乎超越了整个常规现实域界; 一股强烈的不可战胜感; 好像什么也不能左右它; 一股要把这个光亮当成纯金来珍爱、保护的执取。
无明的心似乎有着一切美德: 它明亮、大胆、完全满足、有无限的知觉。但是尽管能够了解任何可以想象的事物; 这个知觉却不了解自己。这就是无明的本性。一旦这个知觉转回来看自己; 无明就崩溃了。崩溃的同时; 也揭示了心的真相、法的真相。是无明阻挡了真相; 我们过去看不见。
行者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智慧; 会有困难走出无明; 因为总体无明(avijj? in general)与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是很不同的。总体无明; 是内在、外在各方面的痴迷结合而成的一个心理杂染。它好比一株树; 带着树叶、细枝、粗枝、树干。根本无明; 则好比一株砍倒、扯去枝叶的树。也就是说; 经过不懈的努力; 智慧已经砍去了无明的“外在”活动; 它逐渐失去了茂盛的倾向; 汇集到一点上; 也就是在心上。在这个时候; 无明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握全局; 有一群随从可以对它们发号施令。我们找到根本无名时; 它就处在这个状态。
无明的分枝有多种多样。其它一切心理杂染只是它的大小枝丫。我们专注于分枝时; 容易忽视它们的根源。因此; 等到我们面对根本无明时; 就糊涂了; 认不出它。好比一株爬藤; 从一个地方长出; 沿着地面爬到不知哪里。它一边继续往上爬; 一边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枝; 分枝越长、越纠缠不清。我们必须抓住那根藤; 不停地反向跟踪; 直到找到主干。从那里我们才能找到它的根。当我们把根拔起时; 整个植物就死去了。
小乘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帕奥尊者Pha…AukSayadaw)
目录
禅者序
原编序
中译序(含再版序与三版序)
第一讲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8
第二讲 如何以其它法门修定 28
第三讲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43
第四讲 如何辨识色法 62
第五讲 如何辨识名法 88
第六讲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 101
第七讲 如何培育观智以透视涅槃 113
第八讲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133
第九讲 无上的布施 142
即席问答篇 156
算数师目连经 169
附录一 巴利词汇集 176
附录二 帕奥禅修中心 179
编辑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禅者序
戒、定、慧三无漏学乃是佛教的修学次第,此三无漏学可使凡夫成就圣位。觉音论师所造的南传《清净道论》即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大纲,以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为修学次第。缅甸帕奥禅师指导禅修,不仅依据《清净道论》,还依据巴利圣典及《阿毗达摩》注疏,才有次第分明、内容完整的修学次第。并强调以戒为定慧的基础,保护禅修者的慧命。
帕奥禅林修学的目标是「现见涅槃」。见到涅槃后,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必须继续再修习观禅。观照名色(五蕴身心)皆是无常、苦、无我。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近、远,这十一项都是观照的范围。如此才能慢慢销减烦恼,进而亲证道果。能观察已断那些烦恼、证何种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时时检查未断的烦恼令断,最后断尽所有烦恼,证四果阿拉汉,不受后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脱。
在整个解脱道中,观禅(毗婆舍那)必须以止禅(奢摩他)为基础,才能如实照见真实名色法的生灭、无常、苦、无我。若无禅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体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种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组合呢?当我们起心动念时,若无禅定如何观整个心、心所的心路过程呢?若无禅定力,又如何能观过去、照未来,贯穿整个三世的因果关系呢?因此,帕奥禅林修学的次第即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进而修习止禅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