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应刻意使用其它任何方法使气息变得平静,因为那样做会使定力退失。《清净道论》提到四种能使气息平静的因素,即:思惟(abhoga)、专念(samannahara)、注意(manasikara)和观察(v。因此,在这阶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下定决心使气息平静下来,然后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以此方法修行,你将发现气息变得更平静,更微细。此时,不论气息是长还是短,你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微细的气息。这就是说「长短息、全息及微息」三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可以同时修行。当你如此持续修行时,禅相就可能会出现。
在禅相即将出现之时,许多禅修者会遇到一些困难。大多数禅修者发现气息变得非常微细且不明显;他们可能会以为呼吸已经停止了。如果这种现象发生,你应保持觉知的心,在之前你还能注意到气息的那一点等待气息重现。
只有七种人不呼吸,即:死人、**内的胎儿、溺水者、昏迷闷绝者、入第四禅定者、入灭尽定者(灭尽定nirmapatti乃是心、心所与心生色法暂时停止的境界)、梵天神'33'。你应省思自己并非其中任何一者,只是正念不够强,不足以觉知呼吸的气息而已。
当气息微细时,你不应故意改变呼吸以便使气息变得明显;如果这么做,则因为过度精进所产生的扰动不安,你将无法培育定力。你应照着气息实际的样子去觉知它。如果气息不明显,则只需保持平静,提起正念,在之前还能觉知气息的地方等待。当你如此运用念和慧之时,气息将会再度显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其它形状与颜色的禅相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
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形态的禅相,因为禅相从「想」而生。在禅相出现之前,由于不同禅修者有不同的想,即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所修的业处相同,都是安般念,但却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禅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那样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如果那么做,禅相将会消失。
然而,如果发现禅相已经稳定,而且心自动地紧系于禅相,那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禅相会自动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这时就可以忘记气息,而只专注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你将会更进步。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uggaha…nimitta)。
你应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或更久。如果能专注于取相持续一或二小时,你会发现它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patibhaga…nimitta)。你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你将达到近行定(upacara)或安止定(appana)。近行定是(在进入禅那'34'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是禅那。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于:近行定的诸禅支'35'尚未开展到完全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36'(bhavavga)还能够生起,而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经验到这现象的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盘。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你必须藉助五根:信、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bba)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于似相。你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觉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samatha)观(vip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37';相信业因与果报;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38'、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非常重要的是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那吗?」或「上述所说有如白棉花的禅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块或玻璃的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会造成如此的见解:「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那。」由于这种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信心,也将放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应当想:「如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在这里,此对象乃是安般念业处),那么,由于信根的决定(胜解)作用太强,慧根就不分明,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变弱。那时,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相应'39'的名法'40',并保持它们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确立忆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实行其使心安住于似相,不散乱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实行其透视似相的作用。因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无法支持信根,于是信根也会变弱。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的信、念、定、慧诸根就不能实行其决定、确立、不散乱和透视的作用。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平静地专注于似相,这也意味着七觉支中轻安、定和舍觉支的强度不够。
同样地,若其它诸根如定根、慧根过强,也将有不良的影响。
信根与慧根,定根与精进根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的。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此人将相信、崇拜缺乏真实利益与内涵的对象。举例而言,他们信仰、尊敬正统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对象,例如:造物主、鬼怪、护法神等。
反之,若慧强信弱,则将使人倾向于狡黠;自己不实际修行,却整天批判与评论。他们犹如吃药过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难以治疗。
然而,若信慧平衡,则能信于当信之事。他相信三宝、业果,确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将能体验似相及达到禅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并运用智慧透视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因为定有产生怠惰的倾向,怠惰将征服他的心。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因为精进有产生掉举(扰动)不安的倾向,掉举将征服他的心。唯有当定根与精进根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怠惰或掉举,而能达到禅那。
对于想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对似相的专注力,一定能达到禅那。」于是,借着信根的力量及对似相的专注,他必定能达到禅那,因为专注是禅那的主要基础。
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三相(无常、苦、无我),以及获得领悟三相的智慧。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41'(lokiya…jhana)才能生起。佛陀教导定慧两者必须并修,因为出世间禅'42'(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
无论是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念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而陷于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调味汁都需要盐,也像国王的所有政务都需要宰相处理一般。所以在古注里提到:「世尊说:『念在任何业处都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修行时,念是心的依靠处与保护者。念是依靠处,因为它能帮助心达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没有念,心则无法达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护心及不使禅修的对象失落。这就是为什么当禅修者以观智辨识念时,他会见到念的相状是:它能保护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以及保护禅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励或抑制自己的心。这是为何佛陀说念能应用于一切情况的理由。(亦参见清净道论?第四章?第四九段。大疏钞Mahatika?第一册?第一五○至一五四页)
平衡七觉支
如果禅修者想以安般念来达到禅那,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觉支是:
一、念觉支(sati):记得似相并持续地辨识似相;
二、择法觉支(dhammavicaya):透彻理解似相;
三、精进觉支(viriya):努力统合及平衡诸觉支于似相。尤其是努力于强化择法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