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 戒清净。
二、 心清净,即:八定与近行定。
三、 见清净,即:分析名色的智慧(名色分别智)。
四、 度疑清净,即:辨识因果的智慧(缘摄受智),也就是透视缘起(十二因缘)的智慧。
五、 道非道智见清净,即:思惟智'7'与生灭随观智;这是观禅的开端。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前有四种清净。为什么呢?观禅乃是对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领悟。如果还未了解名色及它们的因缘,我们如何能领悟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呢?如何能修行观禅呢?唯有彻底地透视名色及其因缘之后,我们才能修行观禅。
名色及其因缘称为行法或有为法(savkhara):它们生起之后立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它们遭受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的。它们没有自体(atta)、没有稳定不坏的实质,因此它们是无我的。
如此领悟无常、苦、无我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在修行观禅之前,我们教导禅修者透视名法、色法与缘起法。注释中解释说:「aniccanti pabcakkhandha」意思是:无常是五蕴。五蕴就是名色及其因缘。所以真正的观禅依靠对五蕴与因果的了知。
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教导四种透视缘起的方法,在《无碍解道》中还有另一种方法,因此总共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顺着透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它在上座部佛教很流行,然而对于未曾学习《阿毗达摩》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即使对已经彻底研究《阿毗达摩》的人,实际修行时也可能会面对许多困难。
对于初学者而言,舍利弗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的第五法比较容易修行。它乃是透视五种过去因产生五种现在果,五种现在因产生五种未来果。这是第五法的要点。如果想以亲身体验来了解它,你必须修行达到这个阶段。
有系统地修行第五法之后,修行第一法将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先教缘起的第五法,然后才教第一法。对于有足够时间而且想多修行的人,我们教导所有五种方法。佛陀是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法教导缘起,修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足以证悟涅盘。但是由于第一法在上座部佛教很盛行,所以我们教导第一法与第五法两者。
有一天,阿难尊者用所有四种方法修行缘起之后。到了傍晚,他前来拜见佛陀,并说:「世尊,虽然缘起法很深奥,但它对我而言是很容易的。」佛陀回答说:「; dhammbodha; appativedha evamayam pajkulakajata; kulaganthikajata; mubjapabbajabhuta apayam duggatim vinipatram nativattati」──意即:若没有透过随觉智(anubodha…bana)与通达智(pativedha…bana)来了知缘起,则无法从生死轮回与四恶道'8'(apaya)中解脱。随觉智指的是: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通达智指的是:所有的观智'9'(vipbana毗婆舍那智)。所以,如果没有以随觉智与通达智来了知缘起,禅修者就无法证悟涅盘。引述了这段经文之后,注释上说:若不了解缘起,则没有人能解脱生死轮回,即使在梦中也不例外。
'1' 名业处-辨识究竟名法(精神成份;心与心所)的观禅法门。
色业处-辨识究竟色法(物质成份)的观禅法门。
'3' 上座部Theravada-佛陀原本的教法。(P…E Dict p。310)一般称为南传佛教。佛陀般涅盘后二百余年正式传到斯里兰卡。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严谨保守原始佛教的传统。
'4' 四护卫禅-四种保护禅修者的修行法门。
死随念mari-思惟死亡必然会来临、死亡之期完全不确定、死亡时一切都必须舍弃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八品)
'6'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第四种观智;透视行法(有为法)生灭的智慧。bh Ⅸ。32 p。351)
'7' 思惟智na…bana-第三种观智;以分组的方式透视行法三相(无常、苦、无我)的智慧。bh Ⅸ。32 p。351)
'8' 四恶道apaya-痛苦多过快乐的四种生存界。造恶之人因为恶业而投生之处。(一)、地狱道:最低而且最苦的生存界。其中的众生从生到死一直受苦,没有一剎那间断。(二)、畜生道:不像地狱那么苦,但痛苦仍然远超过快乐,因为它们很难有行善的机会。(三)、饿鬼道:遭受极度饥渴之苦与其它痛苦而无法解除的众生。(四)、阿修罗道:形体巨大丑陋,遭受折磨类似饿鬼的众生。bh Ⅴ。4 p。189)
'9'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只是观禅的基础。真正的观智是从思惟智开始算起。
第三讲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前言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与四护卫禅(caturarakkha…bhavana)。慈、悲、喜、舍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梵住。
如何修行四梵住
慈心观(Metta…Bhavana)
若要修行慈心观(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行慈心观,譬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行慈心观。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行慈心观: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爱的人(piy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讨厌的人(veri)。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行慈心观。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行:
一、你不喜爱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讨厌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瞋恨。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着他们,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行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观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它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kvaci。
Evam piyo pparesam;
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
(相应部-1-75)
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
一、愿我免除危难ver;
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
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anig;
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m pariharami)。
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众生的慈爱。
对你敬爱的人散播慈爱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行慈心观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瞋、痴与其它烦恼。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因此,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将发现那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见你选择作为对象的那个人。于是,无论那个人是坐或站,你应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影像。尝试回忆你所见过那人最快乐时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该影像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ayam sappuriso aver;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
四、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ayam sappuriso sukhim pariharatu)。
以这四种方式对那个人散播慈爱三或四次之后,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