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啊,我的问题原来就出在此,常常把“核心价值”与“市场价值”搞混了,甚至当作同样的东西,从“长得不够好看”这种市场价值低的自卑开始,慢慢衍生出“什么都不够好”的核心价值崩溃之情景。
书中指出,核心价值必须与表相事件、外在的行为表现分开来,因为核心价值永恒不变,不会因为外界影响而有所增减。
但多数的人都犯了错,把核心价值与表相事件、外在表现等同化,视为一体,所以就常会跟着外界波动而起伏。
举个最生活的例子,一个女孩子在照镜子时,因嫌自己长得不够好看,心情变坏;然后她在某个场合,发现有一个长得挺可爱的男生对她打招呼,她就觉得情绪好一点了;但她随即明白对方没有继续注意她,甚至约她的意思,她又陷入沮丧;忽然,又有人赞美她今天穿得很亮眼,她又感到舒服多了;几天后,那个男生真的约她外出了,她高兴得要命;但没多久两人吹了,她又感觉如临世界末日,痛恨自己。
这个女生简直在乘坐云霄飞车,每天的心情与价值感都随着外在事件而高低起伏,这种人的自信心比较脆弱,而且据我的经验,还最容易罹患忧郁症呢。
因为这种人没有分清楚“核心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两码子事,一有风吹草动,就伤及那个本来应该如如不动的“核心价值”,因此心神大乱。
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如果松动,等于本质动摇,就会有“什么都不如人”、“我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我一无是处”的自我全面推翻感,严重时,还会走上自杀的绝路,因为自杀就是自我毁灭,是一种终极的自我推翻。
反之,一个了解“核心价值”与“市场价值”是两码事的人,他遭遇了事情,会合理地把外在表现与核心价值分开处理。譬如,他渴望了许久的升迁机会给别人拿走了,这时,“升迁”是外在事件,尽管没有到手,也不会影响存在于他“本质”里的那个自我价值感。他会这么想:“喔,可能是我的某些专业技能还有待磨练,才能符合那个职务的需求。”而不会做如是想:“妈呀,我升迁泡汤了,一定是我这个人太差了,才升不上去,真惨啊!”
再回到前面的观点,“长得不够好看”跟“什么都不如人”之间,可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遥远距离呢。但是对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既守不住核心价值,很可能就从这头嗖地一声,迅速抵达了那个“样样不如人”的结论。
长相是父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而很公平的,每一个人在出生时,谁也不能选择父母,所以长得什么样子,除非是透过后天的外科手术大动手脚,否则已经是先天注定了。
但注定了表示不能强求,难道一切就无解了?长相不够好,市场价值低,怎么办呢?认了吗?
我想到一个红通通的苹果鲜艳欲滴,当然看起来比一个红中透着青涩的苹果惹人注目,卖出去的机会也大,但是两个苹果的营养就不一样吗?它们作为苹果的贡献与价值,其实还是一致的。
如果红中透着青涩的那个苹果,能够转而以“营养成分更高、维生素C更多,养颜美容助消化”诉求,难道不会也有人买吗?说不定买气也一样畅旺哩。
那怎样才能让自己是属于那种“营养成分更高、维生素C更多,养颜美容助消化”的苹果呢?
我想应该就是基于一个人对自己的“核心价值”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态度一向不卑不亢,表现出怡然自得的气质,让人乐于亲近、情不自禁欣赏吧。
一个把自己与众生视为一体平等,也就是深入体会“核心价值”的人,浑身充满了平和之气,给人一股舒服感,人缘自然佳,一样可以拥有可观的“市场价值”。
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诲值得一提,那就是善用“虽然……不过”(Eventhough……nevertheless)这个自我暗示的用语,不断练习,直到养成惯性,有如安上一面防身的护盾。
一般来说,有“不喜欢自我”情结的人都比较习惯用“因为……所以”(Because……therefore)的逻辑推论,他的思维模式一向是,“因为某些外在事件,所以我整个人就不好”,如果修正为,“虽然某些外在事件发生了,但是我仍然拥有很好的做人价值”,那么那个常常不请自来的负面伤害就会减少。
书中因而列出了三条急急如律令的符咒,提供给读者勤加练习:
第一,虽然……,可是,我仍然拥有很好的做人价值。
第二,虽然……,可是,我仍旧是一个有价值与重要的人。
第三,虽然……,可是,我的价值感照样没减损或降低。
希望我们这些自以为丑小鸭的人,在这样的“可是”训练下,都能在心理上找到变成天鹅的方法,舒服地展翅、自在游荡水塘间。
我记得有一个汽车的电视广告,小女孩说她爷爷讲过,人不见得要长得漂亮,却可以活得漂亮!这句话,大概是我所有听到中的最中听、最实用、最人性的精神嘉勉了。朋友,共勉之。
第一章向心中那个批评家顶嘴回去
自信心低落,说穿了,其实就是心中住了一个古代恶婆婆,老是臭着脸嫌东嫌西,仿佛帮她做的事没一件搞好。但那个恶婆婆可不是别人,是自己!
忧郁症患者如果正好也是自信心偏低的人,那么他的内心极可能有两个角色并存,一个是苦命的媳妇,一个是恶婆婆。属于媳妇的那部分,不管怎么努力做,都不可能讨婆婆那部分的满意,更别说是她的欢心了。
恶婆婆,是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在西方倒有新解。在《感觉舒服》(Feeling Good)一书中,作者伯恩斯(David Burns)针对心情的治疗提出许多实际的改善之道,他指出自信心低的人,时常自觉没什么价值,这种感觉的来源是内心里“自我批判的对话”。它是内在自我贬低的对话,譬如“我没用,怎么做都不对”、“我不如别人”、“我一定是哪里有错”,这自觉会不断地喂养自己心中那个没信心的小孩,导致情绪沮丧下坠。
作者建议要改变这种恶习的想法,有三个步骤可以遵循:
第一,当内在自我批判的想法升起,训练自己一一写下那些念头。
第二,看着写下的念头,学习去检验这些想法的扭曲之所在。
第三,练习向心中那个批评家顶嘴回去,并且学会真实的自我评价方法。
他说有一种最有效的运用法,就是所谓的“三栏式技巧”(three…column technique),方法很简单,先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垂直地画两条线,平均分成三栏。
第一栏写下“自动生出的念头”(automatic thought),第二栏写下“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第三栏写下“合理的反应”(rational response)。
我照他的指示做了这个练习,先在第一栏的下方写出我平常惯性的想法,例如,“我最没用,家务老是做不好”。
然后,在第二栏下方,要找出为何它是扭曲的,理由都在前一篇文章“你有没有十二条罪状”中,像是“全有或全没之思想”、“悲惨的想法”、“否定正面思考”、“标签化”等十二项。
所以,我找出来了,第二栏那儿应该填上“过度概括”,因为我这种念头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认为自己“老是”、“总是”做不好,确实是太快做总体性的概括结论了。
第三栏下方,要填写合理的反应,所以我认真想一想,对啊,也许我炒菜不够好吃、做起菜笨手笨脚,但是不见得其他的家务都做不好,比方我洗碗洗得还蛮干净,或者扫地扫得很俐落呀。一件事做得不好,不能马上就概括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最后,我在第三栏写上了“谁说的,我别的家务做得还不错哩”。
这种练习久了,会很容易在第一栏中,检查出来自己习惯犯的毛病。因为在第二栏、第
我记得在旧金山参加团体治疗时,有一位会员很爱狗,于是制作了一个爱犬的网点,因为用心收集经营,深受欢迎。他就跟一家大卖场合作连结,约定从他这个狗网站连过去,在
想通了这点,她就走出来,跟呆坐着的丈夫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惹你生气。”
然后,给他一个拥抱,化解了彼此的短暂冷战。
她说自己这么做,竟然不感到委屈,反而有一种奇异的愉悦心情。因为自己有能力从病人的角色跳出来,偶尔也照顾丈夫了。真舒服啊!有能力照顾别人,对一个忧郁症患者而言,是一项莫大的鼓舞。
还有一次,她的心情很坏,一直哭不停,后来哭累了,丈夫陪她出门散散心,那时她在楼梯口很感念地说:“这些日子真的很感谢你,托你那么多的照顾。”
丈夫再搂一搂她,微笑道:“你知道,有时我也需要这些,因为我也会累,但你这么说,我感到很好。”
忧郁症患者向照顾的人真心地说谢谢,不只是安慰了对方,也让自己好受很多,就像送花,接收者与赠送者彼此都嗅到了香味。
常常,我们认为照顾者都是很亲密的人了,那么熟,还言谢,岂不见外?其实不然,人心是肉做的,再亲的人,听到真诚的感激,还是会无比舒坦。
别忘了,当你不是那么痛苦时,请赶快向你身边的那个(群)人,好好地道个谢。
第二章破除减去法的人生观
在我生病的这段期间,kiki一直都是由姐姐帮忙照顾,当我病情逐渐稳定后,便决定还是不要它“物归原主”,因为姐姐常年独居,有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