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方

食蜜七合


伤寒杂病论义疏 
—308—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
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
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宿食恶物,甚效。

此更示津液内竭,直肠干燥,粪硬不下,有润导外通之法。曰“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外越而复下渗,故知便秘为内竭之候。脉象当短涩在下。
蜜可润肠,煎凝作挺纳谷道中,得暖气消融,硬屎软化(今西学谓大肠亦有吸收之用,有胃不
能纳者,可以食料如牛乳之类灌肠,大肠吸水,亦燥化之见也)。土瓜根,味苦微寒,能解经脉
血热,兼润大肠枯燥(用根取汁,灌入谷道)。猪胆汁亦苦寒(专入胆经),功可兼利二便。
三者皆可为外灌谷道之用,传导通则浊气下溜,胃气因和,阳明病燥而不实者宜之。

阳阳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稀粥一升,
以助药力取汗。

此示脉随证异,证随经异之例。阳明为气盛热壮之经,以脉大且数为其本位,今反
迟者(迟必兼大,不甚浮,迟即迟滞之意),乃分肉不解,卫气行徐。阳明病法当多汗,津越
则邪应过经(过太阳之经),今汗出多仍微恶寒者,此寒中于肤,邪在阳明之表(就太阳而
论则有在表在外之分,就阳明而言则外合即表),故曰表未解也。曰“可发汗,宜桂枝汤”者,
明开卫达荣,为六经通治之法。但有汗反责其在表,解肌而谓之发汗者,此证随经异之
义。太阳以气布其血,故寒伤荣则卫闭不开;阳明以津阖其气,故寒中卫则荣泄不秘。
太阳主开,故风袭气门则玄府自开;阳明主阖,故风入分腠而皮毛反阖。此由荣郁必外
束其卫,卫郁则反泄于荣,理随经气而不同,知见病源则一贯(未可以太阳在表在外、有汗
无汗之理以例阳明)。桂枝法温达荣郁,助正汗以止邪汗,故解肌发汗,本可随文互用(《太
阳篇》不乏先例)。今阳明病汗多恶寒,脉仍迟滞不畅(迟滞与迟涩之意相近),知邪气内郁,
尚有未解之表,与《太阳篇》以脉涩决汗出不彻同一义例(以无头痛、身体诸痛,故知不在太
阳)。又脉迟汗多之证,假令经属太阳,便为表虚漏汗(脉象必浮虚而急),治当从桂枝加
附子法,或入人参以益气生津,或参五味而敛肺实表。脉证随经异断,推演其例无穷,
凡此皆举一以开隅反之门,故知平辨两法,如车轮鸟翼之不可分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309—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九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见前)。

上条用桂枝法本为太阳中风之治,本条用麻黄法本为太阳伤寒之治,今不冠风寒之
别,复统称发汗云者,盖以阳明为病,当以能食、不能食辨在里之风寒,不可以有汗无
汗分在表之虚实(其汗出当用桂枝法达荣,无汗宜用麻黄法开卫,又为六经通治之法)。本条曰“阳
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者(六经虽皆有表邪,不可名曰表证),明脉浮
无汗而喘为肺气外郁皮毛之象,以风邪入肌则气门乃闭,其证必身热微恶风寒(亦有不恶
风寒而但觉喘息闭塞者),故宜与麻黄法径发其汗(若阳明表虚之无汗身痒或身热不属在表,则发
汗所当禁用)。是知皮腠开闭,万病所同;荣卫中伤,六经一例(必脉浮大或兼腹满,且无头
项身体诸痛,乃为外证),知其一则万事毕矣。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
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
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此推演发黄之变,由于瘀热在里。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
也”,热越谓热随津越,汗出则荣气自和。凡发黄皆血盛得湿,热不得泄,有汗则热与
汗并,邪自外解。若但头汗出,身反无汗,剂颈而还,此热虽上泄,不得外达,加小便
不利,使浊溜经脉肌腠之间,更渴饮水浆,助湿郁中焦如沤之化,胃热搏湿,流于经合,
内不得通,外不得越,陷于肌里,故成瘀热发黄之变。此所谓在里者,指热在肌腠之里,
其气内根肠胃,非以入阴为里也。脉当沉滞而大数。宜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苦寒体轻,
泻经络之湿热(兼利小便),故以为君;栀子清血中气热,大黄荡气中血热(栀子走下焦,


伤寒杂病论义疏 
—310—

大黄泻中焦),瘀热解则黄从小便去,当溺色如皂荚汁(知未服方前,必小便数而赤)。本方
大黄分量'“分量”原作“等分”,据文义改。'独轻,且茵陈先煮,知其意固不在荡实也。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大黄三两,酒洗桃仁三十个,去皮尖及两
仁者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此示阳明蓄血在经,有屎黑喜忘之证。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
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盖阳明胃家实热,可为燥屎,可为发黄,不必定成蓄
血之证,所以成蓄血者,以本有久瘀血,病随体变故也。冠以阳明证者脉象必大涩而坚,
不似太阳蓄血脉见沉结之象。所以决其蓄血者,以喜忘屎黑、便硬反易知之。经云:血
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阳明为气盛热壮之
府,其经内多脂分,经热与瘀血并,令脉道失渗荣之力,血瘀则浊流经隧,故上干神藏
而喜忘;经热则脂败肠间(由于脉不纳脂),故下化涎沃而粪滑。黑者败血之色(凡动物之
血离体则败,败则色黑),因热迫络血内溢,杂和粪便,故令粪黑。以热灼肠失济泌,津液
内干,故令粪硬。色黑粪硬而大便反易者,涎脂裹硬屎而下,以阳明瘀血在经故也(瘀血
在里,又令不大便,义详后条)。此证外无谵狂,内无满痛,最为庸工难辨;下热攻实,两
皆不达病所。脉象当涩大而数,宜抵当汤下其瘀血。凡攻瘀与泻胃不同,故不取硝、黄
荡实之品。若大便已见瘀块者,此结血已动,则桃核承气法可中病,不必用抵当之峻剂
也。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屎燥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
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此示阳明病有下后胃中更实之证,于法仍当再下。曰“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
既下则糟粕当去,心复懊烦,见热留胸中之象,宜栀子豉法清解上焦郁热。若心中懊烦
而复见胃中燥屎之证者,此下少而荡实未尽,糟粕更结,胃浊不降,亦可上干见懊恼烦
热之变(故知懊烦当有在上、在中之异)。脉转沉实者,法当再以大承气汤攻之。知前虽用
下,必小承、调胃之类,剂轻病重,不为衰减故也。今燥屎复结,自当腹中满痛,故知
懊恼之非虚烦。若腹微满而未至大实,虽不大便,此肠燥胃寒之证,攻之必初头粪硬,
其后必溏。初硬后溏者为虚,则攻为误下。曰不可攻之,教学者审慎迟回之义。曰“若
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扬”,辞旨直贯上文,则又示学者以审谛既决,复不可养痈遗患。
善哉!思邈之言医贵乎胆大而心细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311—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
便也。

此承上演示燥屎证谛。曰病人不大便五六日,不言误治之逆,此属正阳阳明,由胃
燥渐转内实之象,若燥屎已成者,当绕脐痛胀,烦躁发作有时。以燥屎内结,胃气不得
下通,燥屎必在大肠,大肠绕腹上下一周,故证见绕脐而痛。糟粕既结,则血行亦阻,
胃热上干于心,故为烦躁。胃气于下降不通之际,气至相搏,病邪发作,故为烦躁发作
有时。知烦躁之发作有时,则知绕脐痛胀当亦有休止缓急之变,惟内实必腹满不减,即
痛有缓时亦当拒按,不似虚寒之痛有时乍止而病若失也。燥屎之候既审,则必以大承峻
攻毫无疑义。惟屡经误治之变而转成内实者,既有燥屎,痛处亦不限绕脐,以糟粕所结
不多,则邪著有处,痛无定所(但必有腹满拒按可凭)。他如杂病内有风冷,谷气不行,亦
有绕脐痛见之证,当为疠痛而非胀痛,下之则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要当平脉
为断,未可以绕脐痛便指为里实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
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大承气汤、桂枝汤
方见前)。

此示日晡为阳明王时,不但胃实潮热甚于日晡,即发热当此时剧者亦多属阳明之证。
曰“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则一日数发可知。发热有时,本似风疟之证(如
疟疾状,谓热退复发,非指寒热往来);若独至日晡得燥金王时而烦热加甚,此属阳明之为病
也。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