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寒、下热上寒之证亦名曰上实下虚、下实上虚,更为不妥,以寒者不必尽虚,热者不必尽实故也。若求
平辨之精,则正名不可忽略。且上热下寒、下热上寒,亦不如直断为某经热,某经寒,某邪虚,某邪实、
更为精当。后贤不明此旨,故于虚热之证不能明辨。虚热者,乃邪热正虚,治当清凉,佐以补益。非虚
火亡阳之证,不可以甘温除大热,尤不可用引火归原也)。少阴主精血生化之源,血以养气,血
和则气化而精生;精以纳气,精充则神完而气固。血枯而后神散,精竭乃见气消,故凡
阴阳离决之诊,悉关水火性命之本(息高本太阴肺见证,乃属之少阴者,以精竭而后气散故也)。
少阴司精气封藏之守,真火不秘者,命绝而脉至浮洪(必外见喘而不休,身汗如油,释详《脉
法》),心气之孤行也;真水不藏者,精越而脉来浮散(凡绝汗出,乃五藏之真精散出,其汗
如油如珠,真精竭而气亦散矣),肺气之外绝也。肺肾合于出入(肺肾合精于毛脉之间),其离
也由胃反升降之常;心肾交于升降(心肾以脉相通),其绝也由脾失开阖之用(肺肾以出入
相合,加升降失则两者分离;心肾以升降相交,加出入废则两者分离,升降出入,不可偏废故也)。
肺肾离则眩冒而息高,心肾离则躁扰而神乱,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
立孤危。病有府藏内化痈脓,乃其人神情不变,因循不即死者,形已伤而气未绝也(此指
肺痈、肠痈之类,若西法用光学照验,实已溃烂,乃其人尚不死者,形伤而气未绝,必至真气内绝乃死。
若邪入藏而死,病在气分者,则死后剖视,形象如故,知病变不尽属有形也);有形体中无苦痛,
乃其人饮啖如常,色夭而气夺者,气先损而形未弊也。有胃阳未尽,神气孤悬,虽形色
已夺,仍神情饮食言语如故(形色既夺,则气亦必夺,见呼吸微喘之象),真藏之脉自见(此言
真气先损于内,而胃阳未尽,故能饮食;神未绝,故知觉如故;呼吸之气未绝,故能言语;以胃气存则
神气虽消,犹能浮寄孤悬,但久则无不死者),久则必死不治。凡藏真内损之证,病人反无所
苦者,因一切举动痛苦皆经脉络与府之统系,与五藏不相亲接。所谓不亲接者,非表里
不相应,内外远近故尔(不亲接非无关系之谓)。形气者,质力之谓也(《内经》有质同异等
之文,王注谓形质虽问,力用则异是也)。外感多由气及形,内损则自形归气(本论所重在气损,
越人《八十一难》所论在形损)。气伤而形未弊者,补精犹存化气之功;形损而气未消者,
益气尚有生形之力(凡内痈之类,其能恢复与否,全视生气之力为转移)。形气未至偏绝,病机
虽危可治。三阳以气为用,故开阖难以形求;三阴以血为宗,故出入可以物验(阳化气,
阴成形,三阴以血为宗,故有形可验)。凡经气开阖之道路(此赅阴阳经言之),自内则由经出
络(由动脉小管渗出小静脉是也),由大络出小络(大络如淋巴节、淋巴管之大者皆是,即脾之大


伤寒杂病论义疏 
—352—

络也。经曰: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夫
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盖络之大
者,其形犹小于经,以经无小经之名,故支而横者,皆称络脉,经有阴络、阳络之名。按动脉之小者,
其运动亦无波澜,故亦可曰络。阴阳络,盖即动静脉之分尔),由小络出脉(脉即动脉之小者,盖动
脉开于静脉,静脉则开于动脉是也),由脉出皮毛,故太阳者,气血在外之交会也。其阖也则
自皮毛而络而经(入则循此开之道路)复会于府藏内之毛脉,故三焦者,五藏原气之别使也。
开阖之义,又与循环不同,循环指升降之通流(上下左右循环一周),开阖论出入之交易(络
为回流之血,论循环则必自小络,汇为大络,内归于心。论开阖则可自大络开于小络。非中西医学之相
反也,谓开阖即循环则不可,谓循环中必有开阖则可),但于循环之中(上下左右是也)必具开阖
之用。开阖有出入缓急之分(有开阖素缓急者,有因病缓急异常者),循环无升降迟速之变(西
学谓血液循环一周为二十二秒零者是也,至开阖则时间难以确定。循环无缓急之变者,如呼吸脉至之常,
虽因人略有缓急之异,假令因病而脉至加数,其循环则不因脉数而流行加急。盖动脉之数,即因静脉流
行之阻,脉数如人之竭蹶奔赴,实未能急趋于前,故循环一周之时间仍未大变,以动脉之急,即由于静
脉之缓故也。一藏之气,其开阖之缓急以气口为标准之大概,六府以人迎为标准之大概。若论详细,以
十二经之动脉为标准。但诊道难以通用,不必细究)。三阴以太阴为开者,肺为脾行其津液;少
阴为枢者(少阳为阳枢,主行津液以行于脉外;少阴为阴枢,主化精气以运于脉中),心为肺行其
津液;厥阴为阖者,肝为心藏其津液。循环虽由于经隧,渗灌必假于脾络(渗灌即渗阳灌
精之义。西学所谓营养液必由淋巴传送于组织者是也),故三阴者又为六经之所主也(脾气绝则饮
食不为肌肤,脉不荣于肌肉故也。三阴即指太阴)。枢转无过不及,随开阖为转移,故少阴一
经,半皆两阴转系之证,或由厥阴之过阖,或由太阴之失开。统三阴传变之机,尤多在
阳合并之例(后贤不知三阴有合并病之例者,以论无其名,遂不深究故尔)。论举少阴之为病者,
明水寒直伤君火之令,故以“脉微细,但欲寐”揭病情之纲,经所谓六气之用,各归不
胜而为化者是也(经曰: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
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又曰: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是
也)。寒水胜火,阳光不治,荣卫内陷,巨阳伏沉(巨阳者,太阳也,经曰“冬者水始治,肾
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者是也。凡少阴病皆由太阳气陷,邪乃深入)。
微者卫衰,肾气之不能上充也;细者荣陷,心气之不能旁达也。血主出入,气主升降(血
主出入,故心气以旁充为盛,心气束而不展则脉细,细者洪之反也。气主升降,肾气以上达为盛,肾气
陷则脉微而不坚,微者石之反也,肾气必下盛而后能上充,故肾脉当沉而石)。微为气虚,细为血
少,微则亡阳,细则亡阴,阴气少则虚烦而不眠,阳气微则神倦而欲寐。但欲寐而不得
寐者,阳气沉抑而非下交,内陷而非入阴之谓也(经云:阳入于阴则寐)。卫气动则行阳,
静则行阴,欲寐不寐,正阴枢内失开阖之象。伤寒惟传经之证,入阴仍当化热。若少阴
自病,在足经者,半由水寒之胜;在手经者,则寒热交互(经曰上下交互是也。寒热交互,则
病之寒热参半可知),水从相持(经曰:水火寒热,持于气交是也)。上胜者多从热化(经曰:上
胜则天气降而下,在人则心火应之),下胜者多从寒化(经曰: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在人则肾水应
之),故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厥阴之经,则每热病行于下,风病行
于上,风燥胜复行于中)。气郁于上则热生(语出《素问》),血凝于下则厥发。脉微与细者,
言其或微或细也。见微当早计其阳亡,见细当预虑其阴竭。阳微则化寒,阴弱则化热,
阴阳偏胜则危,阴阳离绝则死。其阳气之偏衰者,脉微恶寒,自利而渴(肾间动气,不能上


伤寒杂病论义疏 
—353—

生胃阳,则中焦失如沤之化,水不化气则津不上腾,故自利与渴并见,必小便白、口中和是也),进
而腹痛身踡,进而手足厥冷,至于吐利四逆(寒厥入胃故也),一厥不还,脉绝不至,则
真阳内绝而生机息矣;其阴气之偏衰者,则脉细咽痛,虚烦不眠,进而上利咳呕,进而
身热溲血(一身手足尽热便血之证,系指由小便下血,故用溲血二字,更为明显),至于咳利谵语,
下厥上竭,脉至数散,则真阴竭而真阳亦飞越矣,此阴阳偏绝之变也。若夫水火分离,
阴阳易位,内寒外热,厥利戴阳,胃阳亡则肺肾之合离,脾阴尽而心肾之交绝(心肾不交,
则四逆而躁烦;肺肾不合,则息高而眩冒)。但少阴以血敛其气,经气之出入重于升降,病阳
上而阴下者其势缓,病阳外而阴内者其机危(少阴以血敛其气,则其运化之正,当卫内交而营外
和,阳内而阴外者为得令,变则反常,反常则阴内陷而阳外亡)。升降之失,半由水寒之抑;出
入之废,每缘经气之损(厥阴之经阴外阳内与此相反,心脉以头小本大为在表,以来衰去盛为在里
者,即此义也),此阴阳离决之变也。阳明、少阴俱有急下,病在脉外,亡津液而成胃实
则属阳明,病在脉中,灼荣血而枯肾精则属少阴。在阳明所重在糟粕之结,在少阴所攻
在强阳之亢。故有水去而糟粕不去之变(后贤所谓热结旁流者是也),治同而病异。此阴阳
气血之变也(阳明下证在气分,少阴下证在血分,病因皆由胃府阳盛,以肾阴内束,心气不得旁充,
则胃火中炎,热无泄越之路,故至内灼脾精,伤及肾水。邪陷脉内,外证故无汗而手足时热时寒。凡阳
明证失下,亦必内陷少阴也)。所谓亡阳者,即阳气外散,脉内反寒之义。阴不纳阳,即为
血不敛气(亡阳之义,即热力尽泄于外而内无余阳,无阳便寒,说内寒亦通。阳亡于外则脉微;阳越
于上则脉大硬且数而尺涩不应,又为百脉奋张之象,即上所谓命绝心气孤行者也。其变多为卒中,西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