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之阻滞则宜针刺以调之。针法虽有补泻,大抵皆制其所胜而真气自复(如泻肝即以补脾之
类),非能生津液以补气血也。凡府藏生化之用,生之者以质为主而气附之,克之者以气
为主而质附之,故味有所藏而后气生,气得所养而后神王,有形精血之投必取资于血味
之养,草本之功且不能与,而针之用已穷。《针经》详刺法之禁,且曰:凡将用针,必
先按脉。则知承家技而相对斯须,问病源而按图取穴者,虚虚实实之过,盖有难言者矣。
但汤液之用,必先入胃,资胃气之运化,乃得布护四体。故有经实府虚之证,则针刺之
妙,可随其实而泻之,不伤中府之化(汤药必先入胃,若胃气已虚而经气外实,则通经之药必先
伤胃。推之如大腹水肿诸证,胃气既衰,宜用针刺,不可用攻水之剂,故知针法自具特长也)。少阴
便利脓血,虽属血脱气陷,实由经络横塞,刺之则脉气内畅,血络上通,气畅血流,便
利脓血之证当止,故曰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至刺法则学有专攻也(今西学注射之法,亦深合
经实府虚之治,可以补国学所不及,学者当阔域内之观,以期沟通世学,则医术之进,当有不可思议者
矣)。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6—

此示肾寒肝郁之变,盖少阴、厥阴之合病也。病由厥阴主阖太过,因令少阴失其枢
转,心肾之阴阳不能顺接,乃见厥冷、烦躁并至之证。若水火分离者,当为不治。其可
治者,皆由肾气下寒,肝阳郁陷,络不渗水,相火抑而不伸,则虽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仍为可治之候。何以辨其顺逆?若心肾离绝之证,必四逆(四逆之证甚于厥冷)而脉象数散
(或不至),微见息高之象;若肝阳郁陷之证,虽吐利而呼吸不粗,脉象必沉弦而微,无
去来疏数之变。故可以吴茱萸汤,温升肝气以降浊阴之逆,络温水摄,阴阳顺接,而烦
躁、厥冷并解。此学者所当审思以明辨也。

少阴病,下利,咽中干(通行本阙中干二字)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
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自此以下,备论少阴咽痛病机之变。本条则咽中干痛而兼下利、胸满、心烦者也。
燥胜则干,本于水少,此由肺胃津伤,因致心肾气热。肺津不淫于脉,则热乘心系而虚
烦;胃津不注于肺(经曰:水谷入胃,其清气上注于肺,浊气溜于肠胃),则气滞胸中而微满(津
干则气滞,气阻则津凝,两者互为因果)。肺金为生水之源,肺津伤则水不得生,生源竭则内
铄,内铄则上乘于咽,故为咽中干痛。发病在肺胃,受病在心肾,故属少阴为病。此津
枯为气热之因,内铄见外干之象(脉内为阴,脉外为阳)。少阴以血敛其气,因津烁而热气
上冲心系,仍为少阴有余之变。心系热则脉失渗营(渗营者,分泌与吸收之作用是也。凡脉热、
脉寒,皆可失渗营之力),胃津伤则气失升降(胃津伤则上升不利,降亦不利),故咽痛与下利
并见,胸满而心烦交作。但此种咽痛,仅微干而纳唾隐隐似痛,虽利不多亦不快,数更
衣而利物甚少(时时微利)。所谓胸满、心烦者,亦只微烦、微满而己。脉象当微弦而急,
按之细。用猪肤汤主之。猪肤即猪胃,味甘性平,补脾胃之津竭(旧释作猪皮者非也);白
粉,即大麦为粉,味微酸而性敛,入脾、肾两经,泄水湿而纳脾精;白蜜生用滑肠,熟
用补中,三味和合,有滋液补精止利之效。此病颇轻,故宜和平之剂,盖谷果调养之意
云尔。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肿(中肿二字,通行本阙)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

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不炙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7—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此示少阴咽中肿痛之证,盖心邪乘肺之变,而营热外泄于气之为病也。经曰:气伤
痛,形伤肿,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故知同一肿痛之证,
因病情有先肿、先痛之殊,则病机分在阳、在阴之异。痛先而肿后者,气热烁血之诊;
肿先而痛后者,血热移气之变。盖咽隘之部,在阴为肾液上注之门,在阳属中精内阅之
使(经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又曰:胆为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故知阴经阳经,皆有咽痛。
但在阳则邪在脉外,多先痛后肿,肿连颐颊之间;在阴则邪在脉内,多先肿后痛,痛在
咽门之内。凡少阴咽中肿痛,必肿痛不甚,昼缓夜剧,口中胶而小便清,或时清时热。
脉当浮而急,按之微弦(必兼细象)。有痛引腹中之意。何以知引腹中?必微咳而知之。
宜不炙甘草一味作汤,备清热解毒、缓急润燥之功,则急痛壅肿并解。设不差者,肺气
之上结也,宜桔梗汤治之,苦甘合化,散结滞而消痈肿,此为利窍排浊之剂,非外达邪
气于皮毛也。桔梗,味苦性平微散,解结滞,排脓血,开肺窍,利咽喉,肺气虚损者忌
之。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通行本阙),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
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此示咽中伤痛之证(所谓咽痛似伤者是也),盖气热陷血之为变也。病机由厥阴过阖,
令心营之热内陷肝络。所谓“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者,明热邪陷脉,则经气稽凝,
营气不从,则逆于肉理,上乘于咽,必脉热肉败,变生疮痛。其痛隐隐似伤,故曰咽中
伤也(后贤所谓喉蛾、喉痈、喉菌之类,皆此例也)。痛引喉旁,形容痛而掣疼与喉旁牵引之
意。此发病厥阴,受病在少阴,因肝热上灼于肺,血痹痰凝,气结不畅,故令不能语言,
声闭不出,但邪乘仍为有余之变(若久病则为肺精上竭,证为不治)。脉象当寸口急,按之涩,
关上弦滑而细。痛在左则脉见于左,痛在右则脉见于右。苦酒汤,古方也,在汉时已为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8—

习用之品,古无市药,家所常备,其方亦不一,大抵用白酒加黄芩、黄连、桔梗、射干
制之,亦有用黄连、生蒲黄、柏叶三味者。因味极苦,故得是名,盖药假酒力易于上达。
半夏降浊而通液阻,鸡子白滋润肺津(且使药力上达。凡鸡子黄入血分,白入气分),和苦酒
清热解毒,故有治咽疮声嘎之效。凡肺燥伤津而声嘶者,鸡子白皆可随证参入,以其质
轻气浮,引药力上升,达血分之邪外出气分。旧释以苦酒为今之醋,与病相违特甚,盖
咽疮最忌酸敛。且白酒亦宜取气味轻淡者和水制之,古代之酒殆不及今之烈也。夫平脉
辨证之理,自无今古方宜之异。至于药味之发明,则今胜于古者甚多,西方格致之精,
其制药之法尤多精于中 
i几。学者能见病知源,自能相体制方,知制方不患无药品使用。
本论所以取药最简者,以化裁之妙在于佐使,凡药性不得其确性真解者,宁守多闻缺疑
之训,泥古方反增古人之憾,此又学者所当知也。

少阴病,咽中痛,痰饮气逆(通行本阙),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
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
咽之。

此示少阴咽中硬痛之证。盖肾寒上移于肺,气寒而液结之为变也。当咽中痛,其痛
如硬。硬痛者,客寒外中,内引肾阴上乘,气涩血痹,咽门肉理寒凝,因见硬痛之象。
病因体变,由其人宿有蓄饮在肺,外内合邪,液为寒结,液结气浮,故为痰饮气逆之变。
凡少阴热化之证,营血内枯,本当忌用桂枝,加咽痛者尤忌,惟气寒液结之咽痛,则宜
温达荣郁,以化水寒。半夏散主温荣化饮,以制冲气之逆。脉象当沉细而滑,时一急数。
白饮即白水。凡病在上焦者,皆宜少服频与,俾药力继续不断。不能散服者,必咽中闭
塞,有饮食如梗之意,改汤服之亦可,论治效则以散为良也。

凡少阴病,有咽痛者,脉必虚数而细(通行本佚)。

本论以咽痛系少阴之经者,明肾主五液,自入为唾,肺金既下济以生水源,肾水复
上渗而濡空窍(肾液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故咽者,水谷下引之路,而
津液上注之门也。肾水不足之证,发于上多咽中痛,发于下多足心热或少腹热。方书每
以咽喉并举,师乃独著咽而遗喉者,盖以喉为气道,体乃骨质,位在深密之间,直通真
藏之气,假鼻息以障秽浊之侵,得会厌而避水谷之入,故其中不可纳一微尘,不可渗以
滴水(微尘入则血伤,滴水入则气呛),虽为分气上泄之关(喉之周围有无数小血脉,上通于脑,
旁及耳鼻,司分气上泄之用),实非受邪发病之所。世所谓喉痛者,大抵皆咽痛之谓,此平
辨正名之微旨,尤学者所当研讨而明辨也(经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上下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9—

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
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