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邪自愈。余证不解(指腹痛下利诸证),再平脉辨证治之。经曰: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悗
同闷,此亦《灵枢?五乱》之辞),俗所谓干霍乱者是也。食盐咸寒微辛,敛血泄气,烧赤入
沸汤,则减其辛寒之性(盐量不拘多少。约半匙为度,用开水一杯,烧赤入汤,不吐可相继二三服),
可以秘荣血之渗泄,散络气之郁阻,惟血枯气涩者忌之(血得咸则凝,过食咸,令血燥而发渴。
甘令气滞,咸令血结,故有水肿哮喘忌盐之禁。如大腹者,尤当忌甘。霍乱,西学谓为人体水分下泄之
病,以盐水注射入静脉内,实得古法遗意,且可证国学络主吸入,荣主渗出之理)。

霍乱,往来寒热,胁下痛,下利,吐胆汁,此为兼少阳。脉弱而弦者,

小柴胡加白术、茯苓主之(通行本佚)。

小柴胡加白术茯苓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
升,洗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余如小柴胡加减法。

霍乱者,病之正因,兼少阳者,以其人胆气素郁故也。往来寒热,为邪气外郁腠理。
胁下痛满,为邪气内郁膈膜。吐利者,霍乱之正象。以下利而上吐胆汁,故知为胆气上
乘之证。盖胆汁上溢于胃,必呕不止而吐色似微绿之汁,经名之曰呕胆,此胆阳偏盛之
为病也(胆汁下流,行化于肠,入肠少则默默不欲饮食,入肠多则下利,其色必青,此为木胜克土,
证为胃泄而非脾泄,亦非肠滑之泄)。兼少阳,当利少而呕多。脉弱而弦者,谓弱见于举,而
弦见于按。弱者,大如其故,而应指软弱,按之则脉气敛而转弦,乃土虚木乘之候,宜
小柴胡法,和少阳之邪。加苓、术以运脾利水。若外无寒热,而吐利脉弦弱者(弦弱与弱
而弦不同,无寒热尤为辨证之要);则治属三焦气虚(虚弦为三焦虚之证)。而肝阳不敛,宜理
中佐吴萸、乌梅、五味之剂,与柴胡必后重而利下不止矣。

霍乱,吐呕,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此为兼少阴。脉沉而迟者,宜四逆

汤主之(通行本佚)。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1—

四逆汤方

人参二两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
枚,干姜三两

霍乱吐利,病之正象。清谷、手足厥冷,肾寒而胃阳内馁,土失命火之温,少阴水
寒之气胜也。此为少阴者,明霍乱为独,少阴为兼(《内经》有微甚兼独四义),脉沉而迟,
阳微阴阻之象,宜四逆汤峻温其下,救少阴即以治霍乱也。

霍乱,吐下,发热,必其人脾湿胃燥,此为兼阳明。脉濡弱而大者,宜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

白术三两石膏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六合,日三服。

霍乱吐下,而复发热,外不恶寒,口渴汗出(兼阳明则发热必有汗出),脉濡弱而按之
实大者(实大者,表其异于虚大),此外证象阳明,内证象太阴,必其人体秉异常,脾湿胃
燥,脾湿则下寒而利,胃燥故上热而吐。所以然者,本霍乱且证兼阳明故也。白术石膏
半夏干姜汤,姜、术温脾以化湿,膏、夏降逆而清燥。化裁之妙,至奇亦复至庸。后贤
不明制方圆通之旨(许学士温脾一方,后贤已叹及,但温凉并用而已),治热清凉并行,温寒而
热燥咸集,宁知府藏各有寒热盛衰之异,即脾胃以膜相连者,亦且此寒彼热,其他可比
类以隅反已。

霍乱,吐甚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此为兼
厥阴。脉沉弦而紧者,宜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主之。若唇青,目内陷,或
如痉状者,不治(通行本佚)。

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方

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吴茱萸半升,汤洗七遍黄
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2—

霍乱吐下,病之本象。吐甚蚘出,知病兼厥阴。利而时密时疏,肝气之乍泄复乍郁
也。身微热,手足厥冷,厥热并见,更为厥阴证谛。面色青者,肝气内寒,络色外见,
此为霍乱病兼厥阴之候。脉沉弦而紧者,沉弦为肝气内郁,紧者肾寒而气结也(弦紧为肝
郁,弦而紧者肾寒)。凡厥阴厥热并见,且兼吐蚘,当为寒热错杂之邪(又霍乱正病,亦属寒
热二气混乱于中),其证必时烦而渴欲饮水,故以四逆峻温其下,加吴萸以暖肝阳,佐黄
连而清心火(下焦之热,多属心火)。若唇青目内陷者,唇青为脾受肝乘,目陷为肝气内绝,
肝脾两伤,证为不治。或病如痉状者,谓兼脊强反折之象(不必悉具角弓反张、足寒头热、颈
项强急、面赤目赤、口噤头摇诸证)。吐下已急,加大邪入督,病涉奇经(痉病属于督脉),故
亦不治。大抵唇青目陷之变,脉象必弦微欲绝,疏数不匀,转痉状则脉当紧弦直上下行,
或其至如蛇。如蛇者,谓濡紧而左右屈曲(摇摆弹手),其象似蛇行之状。脉为气血先见,
当于证未变而脉势先见之顷,急施救逆之治,但亦十全一二而已。

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此为兼暑气。脉弱而濡者,宜白术茯苓半

夏泽泻栝蒌根汤主之(通行本佚)。

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方

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半升泽泻一两六铢栝蒌根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短气甚者,加人参二
两。

暑气霍乱,惟发于夏秋,以初秋犹余夏气故也。他令无伤暑之候。暑薰分腠,壮火
气短,故见吐利口渴,汁出气短之象。以外无厥冷,脉不沉微,应指势弱而象濡,故知
为兼暑气,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萎根汤主之。苓、术运中而化湿,夏、泽降逆以渗水,
栝蒌清肺生津,以救壮火之亢。凡暑气霍乱,必吐呕多汗(谓吐且兼呕,呕时濈然多汗),
利下见暴注反快之象,兼证稍殊,相体消息,立方皆但示模范而已(曾治一伤暑霍乱,少腹
偏左,有动气瘕结,兼腹痛吐涎沫,气脱心烦,脉弱而大摇,以本方加吴茱萸、桃仁、黄连、人参而
愈。制方要在应病,无法可执,益知本论所示,处处皆活法也)。

霍乱兼疫气,必霍乱,死后尸气流传,相染为病,当按法治之,但剂中
宜加香气之品以逐之,沉香、丁香、香蒲入汤佳(通行本佚)。

霍乱不必定属疫气,但兼疫气而发霍乱者为多。疫气之发,比户连城,老幼相染,
病状若一,其死皆以数日之间。疫为天地疠气,中于人必内作吐利,外发寒热,故曰:
兼疫气必霍乱也。死后尸气流传,气交毒秽,由此传彼,相染为病,病之暴烈,莫此为
甚。所谓按法治之者。谓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有寒疫、温疫、寒温杂合之殊,其发或
夏或秋。证治之法,详疫论附温病之末,学者参互比类。但治其疫气,则霍乱自止,不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3—

必更顾其吐利也。疫为秽毒之气,香以辟秽,故剂中宜香气之品逐之,沉香、丁香、香
蒲,示例云尔。疫病之发,居处宜燃苍术、雄黄之类,可以逐疫,病室多艺香尤佳。

饮水即吐,食谷则利,此为胃寒,非霍乱也,脉迟而弱,人参干姜半夏
生姜汤主之(通行本佚)。

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方

人参二两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下多者,加术二两。

平辨之义,既不可离体求证,复不可混同立名,兹乃条辨类似霍乱,而实非霍乱之
证,前所谓胃寒脾湿,亦令吐利者是也。但脾湿胃寒,治殊府藏,木条则先举胃寒吐利
之证。盖霍乱之吐下,由寒热二气,混乱于中,热中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不必待
纳谷饮水,亦自作吐利不休。今病者饮水即吐,食谷则利,知不饮则吐亦不作,不食则
利亦自疏,且无挥霍撩乱之情,此为胃中寒冷,非霍乱之为病也。脉象来迟而按弱,无
两邪格拒之象,宜人参干姜半夏生姜汤治之,二姜宣胃而温脾,参、夏益气以降逆,大
气升而中府转运,吐下愈矣。凡胃寒之治,宜温运不宜壅补,故有进理中而转促胃气奔
迫之戒。且虑甘满,反阻升降之机。今用姜而遗术者,亦府藏异治之义,学者当深思而
明辨之(胃家吐利,用姜不用术,恐其拥塞升降之气)。

腹中胀满而痛,时时上下,痛气上则吐,痛气下则利,此为脾湿,非霍
乱也。脉濡弱而滑,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通行本佚)。

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方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泽泻二两干姜二两厚朴一两六铢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脾寒吐利,证似霍乱之候。霍乱自吐利,而无腹痛胀满(兼宿食者,则有痛满)。
今腹中胀满而痛,此为脾湿中寒,谷气不化,脾气结则升降失常,故痛气时时上下,胃
欲降而下格,则反而上逆。痛气上则胃逆为吐,脾欲升而上阻,则却而下趋,痛气下则
脾陷而利。痛气者,因痛作而气上下行也。吐利腹痛胀满,而无悗乱之象,此为脾湿,
非霍乱也。脉濡弱而滑者,濡弱为在脾之诊,虚滑即水气之象(滑为血有余,水入经则血滑,
故滑属痰饮,亦为水气,水湿本为一体)。此藏受湿邪,不能纳精脾络,非糟粕宿食之停,亦
非湿流经合之候(湿流经络,脉当濡滞),盖谷精之不行也(谷精滞于中焦,亦可名之曰食积三
焦,三焦即手少阳之府),宜茯苓白术泽泻干姜厚朴汤主之。姜、术温脾以运中,苓、泽导


伤寒杂病论义疏 
—42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