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而气衰者,当温肾以鼓动气之源,精不涵气而气浮者,当补精以固纳气之本。气者阳
也,而生于精;精者阴也,而化于阳。壮火可以食气,少火反以生气。故精气神者,旋
相长养者也。有补血而气自生者,有补气而气转耗者(若血不涵气而见气弱,补血则气自王,
若血虚之甚,不能偶气,见气喘脉虚微者,误补其气,益见气消而血更竭,学者当知)。惟见病知源,
乃得化栽之巧。而脑者三脉之会(督、任、冲皆会于脑),诸髓之海,神明之藏(经曰:方士
以为藏),精、气、神之所会归者也。故脑之为病,精、气、神之伤,皆可致之,十二经
之邪,皆可移之(如胆移热于脑,则为浊泪;肺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气血之变,无不可上干
于脑,故治脑更无定法可执。大抵后天之用,惟恃肾精上注以为生髓之源,心血循环而
资灌溉之用。故求补益脑海,必当兼治心肾,此又活法中之定法也。带脉治属少阴,故
带伤,法当补肾,但补肾之法,宜分气血。气阳而血阴也,故气虚者阳虚,阳虚则化寒;
血虚者阴虚,阴虚则化热。温肾之气,所以扶阳,益动气之源也,如附子、故纸、肉桂、
硫黄、钟乳之属。滋肾之血,所以育阴,补真水之本也,如地黄、阿胶、枸杞、苁蓉、
菟丝之属。但亦有气寒而病源在血,当温荣而精始化气;有血虚而病源在气,当益气(益
火所以补气,以气即动力,火之源也)而阳乃生阴(阳生则阴长,气充则血王)。其肾虚之甚者,
则当以补髓为重,盖肾、督本同源也。阳蹺治属少阳,阳蹺伤则气不运血,治当益胆者,
所以壮十二经之气,温肝即所以益胆也。肝为藏血之藏,故凡温血之品,皆可入肝,如
川椒、吴萸、肉桂之属,可以温肝之体;桂枝、当归、川芎之属,可以温肝之用(温调血
脉,以治肝之用),故荣血内温,则胆气外壮,阳蹺之用,自蹺捷也。阴蹺治属厥阴,阴
蹺伤则血不养气,治当补肝者,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血寒则结,血热则枯,结则液凝,
枯则汁竭,故血之为病,或热或寒。补血之体,当归、阿胶、地黄、鹿茸之属是也。补
血之用,则热者当清,秦皮、丹皮之属是也(秦皮凉肝气,丹皮凉肝血);寒者当温,吴萸、
肉桂之属是也(吴萸温肝气,肉桂温肝血);痹者当通,川芎、红花之属是也(川芎行肝气,


伤寒杂病论义疏 
—103—

红花行肝血);散者当敛,山茱、乌梅之属是也(山茱敛肝血,乌梅敛肝气),或补中有和(当
归补而能和),或敛而能散(芍药苦酸平,敛血而可以行脉中之气),复其生理之常,则通而亦
补,故方治皆无成法也。阳维主气,阳维伤则其损在气;阴维主血,阴维伤则其损在血。
气血者,言其体;荣卫者,言其用。风则伤卫,而桂枝汤其治在荣,温荣而脉外之气内
和矣。寒则伤荣,而麻黄汤其治在卫,开卫而脉内之气外和矣。故二维之治,所谓调卫
养荣者,更无死法,或益气以生血(如证见血虚而脉势濡弱者,补气则血自生),或养荣而化
气(如喘息气虚,而脉象涩弱者,补血则气自长),或补血涵气,以使气归精(如喘息上气而尺中
浮涩虚大者,以地黄、阿胶、山茱、白芍之类补阴血,则阳气内涵,下纳血海,此气归于精也),或
敛气入血,而使精化气(如脱血崩漏之证,而脉势虚大濡散者,以五味、龙骨、牡蛎之类敛其气而
血自收摄,气摄复自能使精化气,旋相长养)。盖补阴可以维阳(阳无阴偶,则散而飞越),而益
气亦能统血(有气虚而血自崩脱者,如三焦失经之候,则以大剂人参、黄耆之类,补气则血自内摄,
古所谓血脱者当补气是也)。其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之妙(从阳引阴者,调气以治血也;从阴引阳
者,调血以治气也。有时亦可以表里内外言之),以病有浅深,体有虚实,证有杂合,脉有兼
浊,当随时消息,相体制方,平脉辨证,其要自得,若必欲一一条其方治,则病变无穷,
法难预立。上释脉候,复间及方法者,皆系旧章淹没,无可率由,粗广师传,用示来学。
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执方,则运斤之巧,自生于心矣。

问曰:处方奈何(通行本佚)?

此承上已明证治,而更同制方之法也。

师曰:相体虚实,察病轻重,采取方法,权衡用之(通行本佚)。

此师示本论一贯之旨也。长沙之学,盖用法而不执方,平脉辨证,相体定治,法由
体异,方以证成。以秉赋之异,因人不同,气血之分,各有偏盛,或府热而藏寒,或经
虚而络满,如同一处感之邪,同一内伤之候,在藏府之气血消息略殊,斯病变之轻重浅
深顿异。后贤不通论旨,每叹古方不足以治今病,不解方者法也。藏府各有性用,则各
有补泻之法,经气(六经六气也)各有传变,则各有对治之方,本论制方,以药为本位,
集药成方,用示法度,使学者明大小奇偶之分,君臣佐使之异。三人成众,无纪则乱;
师行百方,有帅则肃。铢两稍异,主治辄殊,一药进退,功用全改。盖无一品之虚设,
无一方之混同。药之与病,如针芥之相投;脉之与证,同盖函之印合。然而期升岱岳,
舍级奚登,欲窥堂室,非户莫入,是知为学次第,不可蹴几,高语玄微,无裨实效。学
者思精勤奋发,先宜博览洽闻,以广集义,然后反复本论,以求平脉辨证之旨,通乎平
辨之义,则逐末方殊,揣本一贯,知源见病,目牛无全,尔乃进求制方之法,明乎制方
之妙,则物性专长,随所驱使〈如桂枝佐当归,则入厥阴,佐附子便入少阴;葛根入桂
枝汤,则走太阳,栝蒌入桂枝汤,则行经络。诸药和鸡子白则入气分,和鸡子黄则入血
分,和人乳则双走气血,有补精之特效是也)。气血可移,表里可变,料度府藏,审核
经络,药无滥阙,证无臆断,亦可谓大医习业者已。但证有轻重缓急之分,脉有微甚兼
独之辨,药有君臣佐使之异,法有攻补先后之殊,故权衡轻重一法,最为造诣难达之域。


伤寒杂病论义疏 
—104—

病有轻重,脉有轻重,方有轻重,法有轻重,乃至药味之铢分,各有轻重。脉证方法,
悉应权衡,标本不得(病为本,工为标),邪气不服,斯则合漠通玄,进而不止,譬之登高
望远,越步易境,此圣人所以犹兴假年学易之叹也。后贤但能沉潜钻仰,深晤化裁,纵
难桴鼓之期,当存中鹄之意。圣人能与人以规矩,而不能与人以巧。精思用熟之功,存
乎其人云尔(方有轻重者,如得桂枝证,与桂枝汤法治之,此本方证相应,若当大剂急进,乃与小剂
缓服,此方失轻重也。法有轻重者,如当与泻心之证,反施硝黄小剂,或当与承气之证,乃用连苓大剂,
此法失轻重也。至于方法皆合,而佐使之轻重不合,如当与桂枝汤者,乃与桂枝加桂,或仿建中之例,
芍重桂轻,即不入饴糖,亦失桂枝汤本意,此药失轻重也。他如补益之法,亦有轻重,在学者比类隅反,
假令虚者当补,而内损之证,则难受峻补,亦犹饥饿之人,形气羸劣,食令极饱,反受其害。故知药为
必赖真气载物,乃得布护,是方法药各有轻重,乃三者之进退,又皆以脉证之轻重为权衡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105—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三

伤寒例第三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从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戍
立冬十月节指干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
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按凡病久内关藏气,其病机进退,皆以月节为转移,医工临


伤寒杂病论义疏 
—106—

病,不可忽略,故首列之,其详则学有专家,兹不繁述。《伤寒例》一卷,乃示治病大法、致病根源,
后贤不通论旨,更不明传经之义,竟以为叔和所撰,未之思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
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
气也。

《伤寒例》者,垂证治之大法,明致病之根源者也。《阴阳大论》者,古医经之名
称(本论序中,与《素同》、《胎胪药录》并提,决非《素问》内一篇明矣)。首举四时正气之序
者,以万有赋形,皆以气立,亭毒于大化之中,惟恃气交为之长养。其生化也,莫不以
动而存,以静而息,阴阳感召,寒暑弛张,往复倾移之化之变。故四时者,天地之大气
所以升降出入也。昼夜者,日月之运行所以阖辟上下也。春之候温,其气出以生;夏之
候热,其气升以长;秋之候凉,其气入以收;冬之候寒(冰冽者寒也),其气降以藏;土
主运化,分王四时,而寄令长夏。气相得则和,太过不及则病,气动而太易生焉(变易之
谓也),阴阳见焉,寒热分焉,虚实呈焉。合德则遂其生,失常则致其病,经曰: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四时之异候者,
乃致病之根源也(今西学不明气化寒热之理,恐不足尽病变之用也),而尤以冬气冰冽,万类深
藏,严寒杀厉,最为伤人之气。君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