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暍,即中暑热之气。不曰伤暑而曰中暍者,中暍较伤暑更剧。曰:太阳中暍者,
以暑邪自皮毛而入,初中太阳,未至传变,太阳主表中之表,故名,病在外也。若不言
太阳中暍,而但言中暍者,病责心与肺,治属上焦。盖人当夏暑郁蒸之令,腠理本泄,
今暑气外伤,而内有蓄热,则外热与内热相引,遂热迸于里,而卫外之阳反虚,故证见
身热汗出,大渴而外反恶寒,此为重热生寒之候,自与伤寒恶寒不同。若太阳伤寒恶寒,
必不汗出,阳明经证,汗出身热,必不恶寒,今身热汗出而复恶寒,故知为太阳中暍也。
但中暍虽恶寒亦微,脉象必浮滑而数,决无紧象,治宜白虎汤,清肺胃以解肌热,里和
而外证自解。加人参者,以暑伤气府故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猪苓汤加人参主之。一物瓜蒂汤亦主之(猪苓加人参汤主之一句,通行本佚)。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泽泻、茯苓、滑石、阿胶各一两,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四升,先煮五味,取二升,内阿胶,炀消,温服七合,日
三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150—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此亦暑热搏湿之例,但与上用热水灌汗之证不同,彼为湿蓄在先,暑热后感,此为
暑热先受,水湿后侵;前证为热蒸搏湿于外,此证为水寒抑热于里里。故前证脉浮而滑,
此证脉微而弱;前证发热无汗,此证身热疼重。身热云者,不似发热之甚;疼重者,水
寒之气,以浴冷永而内侵皮中也。是知暑之中人,阳盛之体,则从热化;阴盛之体,则
从寒化(寒中之人,必不病暑);半寒半热之体,则或湿为热搏,或热为湿滞,而成错杂之
变。本条为水寒外侵,暑热内抑之症,故当渗热下行,导暑邪出自水府,则湿与热离,
而两邪俱解。暑证误汗,则致亡阴液竭之变,故治暑无汗解之法,亦犹厥阴之邪,不能
径出太阳故也。猪苓汤为育阴利水之剂,治从血分渗湿,使水去而津液不伤。加人参者,
以暑伤气府,必以益气生津为助,始得化气枢转之力,凡血虚而有水者宜之。病由体异,
若体素盛而脉不甚弱者,以一物瓜蒂汤主之。此泻上中二焦湿热之剂,胃寒者忌之。

凡病暑者,当汗出;汗不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
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加息高气贲者,不治(通行本佚)。

暑病热蒸腠泄,故当有汗,非中暍素有伏热,则汗出发热当解,即见身热亦微。惟
暑湿相搏,或暴寒折热,或风暑杂合,乃有无汗之候,故汗出者不发热,发热者必不汗
出也。暑伤气,热灼津,邪感则肺为先受,若治暑误汗,必致内竭肺津,甚者重伤心液。
肺合皮毛,上通喉咙,肺津伤则发热声嘶,心液伤则烦躁不寐。在气为津,在血为液,
若津竭而肺中液枯,气失所涵,必宗气离根,而见息高气贲之变。息高者,出多入少,
呼吸动形;贲者,奔也。血枯气竭,法在不治,必补气而出息益高,滋液而胸中转结,
不可为矣。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舌赤,谵语,脉当数,此为暑邪干心,宜黄连半夏石膏汤
主之(通行本佚)。

黄连半夏石膏汤方

黄连三两,半夏一升,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六七合,日三服。

暑邪,肺为先受,逆传入心,其所以自气陷血者(自气入血,故曰逆传),必其人血分
素有热也。暑邪陷血,内干于心,故心气热而神乱,心热故烦躁夜卧不安,神乱故谵语


伤寒杂病论义疏 
—151—

意识昏昧。舌赤者,心火上阅于窍也(坐舌尖深赤)。脉数者,气热内薄于荣也。此为暑
邪干心,宜黄连清荣而入心,石膏清气而入肺(石膏兼入肺胃),半夏降逆气,以导浊邪
下行。病虽自气陷血,仍为血中气分,若全陷血分,则病为在里,当以黄连阿胶汤例治
之。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
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
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宜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一法,十二枚,人参四两,附子一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按人参、附子通行

本阙)。

此言太阳中暍,而邪已传变,由太阳内陷少阴厥阴两经,即自气而陷血也,必其人
素秉血虚,卫阳不能外捍,故暑气外伤,留连不解,遂成寒热错杂之变。伤暑法当自汗,
今发热恶寒而反无汗者,卫阳内陷,而暑邪仍伏于皮中也。其证虽发热,必不甚热,虽
恶寒,亦但微寒,身重而疼痛者,热伤元气,脾精不行,故重。荣卫行涩,经络阻滞,
故痛而掣疼也。少阴厥阴,皆为血藏,外合筋骨,病入血分,即易内连二经,非邪干心
肝之藏,不可误解,假令伤寒恶寒,脉当浮紧,今其脉弦细芤迟,弦细芤迟者,此更互
异象之法,非四脉同时并呈于指下也。弦细者,肝血失养,病血之用;芤迟者(迟者,滞
也),心血不生,病血之体,以脉气有时乍敛,则弦细应指,此厥阴经气之至于手太阴也。
脉气有时乍弛,则芤迟入按,此少阴经气之至于手太阴也。因脉气效象有更互之变,而
病邪亦时上时下,时出时入,故其人小便下行之时,阳气前通,而气亦随陷,气陷则阳
并于里而外寒,故洒然毛耸,而手足逆冷,此卫不外捍,而阳不周于四末也。若其人小
有烦劳,劳则气动而耗,气动则阳扰而外并,故身即发热。气耗则喘息而上迫,故口开
气出(所谓口开气出,即张口出气,此形容喘息之状)。阳气上扰,津不随布,故前板齿燥,
皆阳气以烦劳则张,而使人煎迫也。恶寒之时,脉必细弦,烦热之时,脉必浮芤而滞(滞
即迟也)脉变既以更互而见,则知所谓发热恶寒之候,当亦错杂难分。若误发其汗,则外
伤卫阳,必恶寒加甚;若误加温针,则内灼荣阴,必发热加甚;若数加误下,则肝阳愈
陷,必移热膀胱而成淋滴,淋者,湿热之下注也。然汗多亡阳,亦可亡阴,温针灼阴,
亦可亡阳,故有火逆惊狂之变,皆病邪由体而异,治当随证消息。若未经误汗温针诸逆,
则宜以当归四逆汤法,通荣气以和经脉。桂、芍、当归养荣通脉;人参、附子暖水生津;
细辛以散伏寒;通草专疏经络,佐草枣以和中府。附子得人参,则温水化气,而不偏燥
烈;细辛佐归、芍,则散寒逐水(细辛散里寒以化水气)而不至过汗,交通荣卫,而无发汗


伤寒杂病论义疏 
—152—

伤液之虞,此解血分伏邪错杂之剂也,佐使化裁之妙,学者当细玩之。若兼证稍殊,便
宜进退,方者但示人以规矩云尔。

伤暑,脉弱,口渴,汗大出,头晕者,宜用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主
之(通行本佚)。

竹叶石膏人参黄连半夏汤方

竹叶一把,石膏一斤,人参三两,黄连二两,半夏半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虽发热汗出,必微恶寒者,乃热并于里而表虚,亦太阳主寒水之气,故
使然也。今伤暑之证,内舍心肺,口渴,汗大出,与太阳中暍正同,惟不恶寒为异。此
热蒸液泄,肺卫心营,气血两燔之候,暑热上熏干脑,故头晕而似胀似痛。脉弱者,暑
伤气弱故也。治宜竹叶、石膏,双清肺胃之燥,黄连入心,半夏降逆,人参益气生津,
竹叶兼可利水,气血两清,自无干心之变矣。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通行本佚)。

凡外因头痛之证,皆由气血相搏,郁冲犯脑,如伤寒则气寒束血,内风则血痹凝气。
荣当外和,卫当内交,行失其度,郁则上犯。今暑邪虽为郁蒸之气,但中伤气府,魏微
荣缓,气微则运血乏力,而非搏激之争,荣缓则神藏失养,当见晕胀之候。故伤暑之证,
以头不痛者为常,其夏令头痛恶寒者,皆暴寒折热,非暑邪也。伤暑而兼头痛者,必杂
感于风,证为暑风相搏。若兼头重者(头重必身亦重滞),必杂感于湿,证为暑湿合邪也(太
阳中风,则恶风自汗,以风邪伤卫,故卫气泄而汗孔开,今伤暑本腠开汗泄,加凉风外袭,直入汗孔,
遂及于荣,荣气因畏风而转秘固,故暑风相搏之证,每汗不出,或但有头汗。由此知辨证之法,非洞解
病情,执一类百,鲜不误者)。

辨热病脉证并治第六(按通行本本篇全佚)

经曰:火以温之,夫五行之火惟一,而六气分化,有暑与热之异者,以体一而用殊
也。盖火之为用,有气质之不同,气者流行之热(经曰:火游行其间,盖游行之火,温暖而不
热灼),质者燔灼之焰,故暑以气行,热因质显,暑为郁蒸,热则炎铄,此火之所以分少
壮也。宇宙之生化也,当壮火秘于地中,以立动气之根(地之转于大气,热力为之也),少
火彰于日光,而资长养之用,亦犹人体之真阳内藏命门,而相火游行于三焦也。故阳盛
则体盛,阳衰则体衰,经曰火胜则地固者,盖未有寒中而体能壮盛者也。然物性之变,
太刚则折。故老子曰:柔弱者生之徒。凡寒中者,不受热化。故体秉素寒者,亦不病热,


伤寒杂病论义疏 
—153—

而其人长年者尤多。其暴折而死者,十九为多热之体。其体秉纯阳而复寿永者,惟北方
之强为然,亦方宜之异也。夫少火为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