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即前曲后居,来疾
去迟也。)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
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太过,则身热而肤痛,浸淫流布而痛;不及为心烦咳唾,下则气泄。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
此者病。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
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上见血,喘而咯血;下闻病音,复又咳嗽也。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
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懈 ,(懈,倦也,似热
不热,似寒不寒,似弱不弱,似强不强,无可名状,谓之懈 病也。)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
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中,季胁之下,侠脊两旁空软处也,肾外当 ,故曰 。清,清冷也。脊中,两肾之中。
少腹, 之前。小腹满,肾气不行也,故小便变,或赤或涩也。
帝曰∶脾脉独何主?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得见,恶者可见。(脾寄
旺于四季,故善不可见,恶可见。)其来如水之流,此为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中气不足,不能灌溉于四旁,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
x平人气象篇x 曰∶欲知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
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
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
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
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卧脉盛,谓之
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谓之热中。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孕子也。
少阴在掌后陷中,当小指而应手者也。动谓动也,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
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精布经,五脏四时俱以常度,不相失也。
x平人气象篇x 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
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石弦而曰不,谓不似微弦微石之和也。五脏仿此。
x玉机真藏论x 曰∶见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自为其状而
至太阴。)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
故真藏之气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高保衡《新校正》云∶真藏脉者,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如弦是肝脉,若微弦则和,而
有胃气微弦,二分胃气,一分弦气,故曰微弦。若三分俱弦,则
为真藏脉矣。
x脉要精微篇x 曰∶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肺脉
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 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发散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
坠若搏,(若搏,或坠,或击伤而搏也。)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 而散者色泽,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髀抵伏兔,故病
如折也。)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
病足 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搏坚,皆为太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太过不及而病也。
x阴阳别论篇x 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
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汪心谷云∶阴者五脏之阴也,阳者胃之阳气也。二十五阳一岁,五脏脉变,各经阳气有五,
合为二十五也。三阳三阴,手足三阳三阴经也。一,同也。夫经脉者,由于胃气冲灌,而行贯乎
四时,曰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兼微曰平,如胃之阳气少者曰病,以寸尺候其病处,或在肾在腹在
膻中之类。若胃之阳气已绝,不能与脉俱至于手之太阴,而五脏之阴气独见,见则为败,败必死
也。其死必于所不胜之期,如肝见庚辛,心见壬癸,脾见甲乙,肺见丙丁,肾见戊己,故曰知死
生之期。王氏及《素问钞》,皆以人迎气口牵强注释,于理益晦,知者审之。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汪氏∶真脉之脏脉者,谓真脏脉之至数,以分五脏之属也。至,脉之应也。悬绝,止绝也。
急,劲也。十八,肝脏之得数也。日,日干庚辛是也,脉绝死于所不胜之期。凡脉至流行,内应
五脏肝心脾肺肾之气,外应先天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之数,故脉五至为小息,五十至为一
大息。若五十至之中,有胃气无止绝曰平。无胃气兼止绝有常数者曰死。凡脉止绝,法以至绝至
复数起,周五脏而得其余数,则应所属之脏气已绝,至于所不胜之期日而死。肝至十八日死者,
除五脏三五一十五余三,属木内应于肝,故知肝气已绝,庚辛日干为死之期也。
心至悬绝,九日死。
肝至十八加心至九数,共二十七数,除五脏五周,五五二十五余二,属火内应于心,故知
心气已绝,壬癸日干为死之期也。
肺至悬绝,十二日死。
肝心已共二十七数,加肺十二数,共合三十九数,除五脏七周,五七三十五数余四,属金
内应于肺,故知肺气已绝,丙丁日干死之期也。
肾至悬绝,七日死。
肝心肺已共三十九数,加肾七数,共合四十六数,除五脏九周,五九四十五数余一,属水
内应于肾,故知肾气已绝,戊己日干死之期也。
脾至悬绝,四日死。
肝心肺肾已共四十六数,加脾四数,共合五十大衍之数,五脏十周终数而止为天五,属土
内应乎脾,故知脾气已绝,甲乙日干死之期也。《脉诀》云∶五十不止身无病,数内有止皆知定,
亦此义也。
x脉要精微篇x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精,增进也。消,消灭也。脉有阴阳盛衰四时有余不足之应人迎气口是也。
应太过,不及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当大而细,当细而大,谓之反四时。当不足响应有余为精,当有余响应不足为消。此则为
精至于有余,为消至于不足者也。春夏阴气消灭,寸口主阴,当应不足,而响应之太过,是不及
者,反为精进也。春夏阳气增进,人迎主阳,当应有余,而响应之不足,是有余者,反为消灭也。
故曰∶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即人迎之阳脉而响应之不足,气口之阴脉而响应之有余,
故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关主不得便溺,格主吐逆是也。
x六节藏象篇x 曰∶人迎一盛,(一倍也。)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以上为格阳。
人迎为足阳明胃脉,动在结喉两旁。比之寸口盛一倍者,病在少阳;盛二倍者,病在太阳;
盛三倍者,病在阳明,四倍以上,阳盛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所谓格,则吐逆者是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穴出经渠,比之人迎盛一倍者,病在厥阴;盛二倍者,病在少阴;
盛三倍者,病在太阴;四盛以上,阴盛之极,故关闭而溲不得通也。
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不得天地阴阳之中正也,如北极之处乎中,故曰极也。
x至真要大论篇x 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
诸阳皆然。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言病热而脉敝,按之不鼓手,乃阴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诸阳然也。病寒,脉按之鼓
击手下而盛者,乃阳盛拒阴而然,非寒也。
x脉要精微篇x 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颠
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
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 仆。(浮为虚,散为不足,故头眩而仆倒也。)诸浮不躁者
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热在手之三阳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
者在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