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
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
风,饮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
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
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
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干善渴,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内经》风邪,系外感之病。有内外、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别为瘫痪、痿弱、
卒中不省、僵仆、 斜、挛缩、眩运、语涩、不语之文。后世始与痿证混淆矣。
《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经络空虚,邪贼不泻,或左或右,邪气缓,
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在经,则重不胜。邪入腑,不识人,入脏则难言,口吐涎。
《千金》云∶岐伯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于身无痛,四
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中风,方治皆祖《要略》、《
巢氏》《千金》之论。但不当以外中风邪立名,而与五内痿证混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病机机要》云∶风本为热,热盛则风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治须少汗,亦
须少下。多汗则虚其卫,多下则损其荣。宜治在经。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脏中腑之
分。中腑者,多着四肢,有表证而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
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中腑者,宜汗之。中脏者,宜下之。表里已和,宜治之
在经,当以大药养之。
《发明》云∶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节废,中脏则性命危,三治俱不同。
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中脏内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汤等通之。
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宜养血通气,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许学士云∶世言气中者,虽不见方书,然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忧愁不已,气多厥
逆,往往得此疾。便觉涎潮昏塞,牙关紧急。若便作中风用药,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
丸灌之便醒。然后随寒热虚实而调之,无不愈者。经曰∶无故而喑,肺不至,不治自
已,谓气暴逆也,气复则已。审如是,虽不服药亦可。
《玉机微义》云∶中气即七情内火之动,气厥逆,由其本虚故也。用苏合香丸,通
行经络,其决烈之性,如
摧枯拉朽,恐气血虚者,非所宜也。后云不治自复之意,盖警用药之失,实胜误于庸医
之所为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发明》云∶经曰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
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
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治法当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然亦有贼风袭虚
伤之者也。治法轻重有三,见前在经、在腑、在脏之异。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元戎》云∶酒湿之为病,亦能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舌强
不正,当泻湿毒,不可作风病治之而汗也。《衍义》论甚当,《易简》与此相同。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河间曰∶风病多因热甚。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有瘫痪者,非谓肝木
之风实甚,而卒中风也,亦非外中于风,良由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治
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多因喜怒悲愁恐五志
过极而卒中者,皆为热甚故也,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
故,或热气太甚,郁滞不通,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痰涎由热甚则水化挟火
而生。偏枯者,由经络一侧不得通,左右痹而成瘫痪也。口禁筋急者,由风热太甚,以
胜水湿,又津液滞于胸膈以为痰涎,则筋太燥,然燥金主收敛劲切故也。或筋反缓者,乃燥
之甚,血液衰少也。诸筋挛易愈,诸筋痿
难复。此皆燥之微甚也。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卢砥镜曰∶经云神伤于思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魄伤于喜
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俯仰也。何侍郎有女,适夫,夫早世,女患十指拳
挛,臂垂莫举,肤体疮痒粟粟然,搔之麻木,饮食顿减,几于半载。迎余诊之,则非风
也,正乃忧愁悲哀所致尔,病属内因。于是疗内因,药仍以鹿角胶辈,多用麝香熬膏,贴
痿垂处,渐得臂举,指能伸,病渐近安。
经云∶风之伤人也,为病善行而数变,变至他证之类。故为治不得其病情者,往往或
以风为他证,或以他证为风,皆不免乎得失之诮。为近代河间、东垣、丹溪诸先生者出,始
论他证之作中风,治法当异。此又卢氏治例,可谓深达病情之机者,则河间所论五志过
极为病之例,非真中风也。而王安道又曰∶人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
人,或死,或不死者,世以中风呼之,而方书亦以中风治之。因尝考诸经论风以为诸
证,其卒暴僵仆不知人,四肢不举者,并无所论,止有偏枯一语而已。及观《千金方》则
皆引岐伯之旨《金匮要略》具脉证,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之异。由是观之,则卒暴僵
仆,不知人,偏枯四肢不举等证,因为因风而致者矣,乃用大小续命汤、排风、八物等诸
汤散之类。及近代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有异。河间主于火,东垣主
于气,丹溪主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之与三子者,果孰
非欤?果孰非欤?若以三子为是,则三子未出之前,故有从昔人而治愈者矣。故不善读其
书者,往往不得其奥。以予观之,昔人与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类乎中风之
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火,
因气,因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
暴病暴死之证,与病何相干哉?如《内经》所谓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亦未尝必因于风而后能也。夫风、火、气、湿之殊,望闻问切之间,岂无所辨乎?辨
之为风则从昔人所治,辨之为火、气、湿,则从二子以治。如此则庶乎析理明而用法
当矣。惟其以因火、因气、因湿之证,强引风而合论之,所谓真伪不分,名实相紊。若以
因火、因气、因湿证分而出之,则真中风病彰矣。所谓西北有中风,东南无中风者,其然欤?
否欤?斯所辨诸子所论名实相紊,而不明真中风之异,可谓精切,又何疑丹溪东南无中风
之语哉?夫风者,天地之大气也,五运之造化,四时之正令耳,上下八方,无所不
至者。且人在气中,形虚者即感之伤之,中之。有轻重不同,实八方虚实之异耳。矧有痿、
湿、火、热、痰、气、虚诸证,而似中风,故今古治例不同。是以符先生折中诸经之旨,辨
以上诸证,不得与中风同治。中风同治又岂惟三子之论哉?然王氏之扩充其例,
因有是辨,亦不害其为叮咛也。余尝居京州,即汉之武威郡也。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
雨,土艺粟麦,引泉灌溉,天气常寒。人之气实,腠密。每见中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
燥列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
西北之折风伤人至暴死者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所谓本也。人盖不经其所,虽审经意,故莫
不有疑者也。吁!医之不明运气造化,地理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病机》云∶四肢不举,俗曰瘫痪。经谓土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此真膏粱之疾,非肝
肾经虚。其治则泻、
令气弱阳虚,吐平而愈。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亦令四肢不举,其治
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世俗但见四肢不举,皆以为中风,此脾土太过
不及皆能致之,其可一概用药乎?
卷之八中风门
病机
属性:丹溪曰∶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诸痿证混同论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
痿也。古圣论风痿各有条目,源流不同,治法亦异。夫风外感,善行数变,其病多实。发
表行滞,有何不可。《局方》治风之外,又历述魂魄恍忽,起便须人,手足不随,神气
昏愦,瘫痪 曳,手足筋衰,眩晕倒仆,半身不遂,脚膝软弱,四肢无力,颤掉拘挛,不
语、语滞、诸痿等证,悉皆治之。不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证。其昏惑
螈、瞀闷、瞀昧、暴病、郁冒、蒙昧、暴喑、 昧皆属于火。曰四肢不举、舌本强、足
痿不收、痰涎有声,皆属于土,悉是湿热之病,当作诸痿论治。若以外感风邪治之,宁免实
实虚虚之祸乎?若夫岐伯、仲景、孙思邈之言,大意以指外之感。刘河间之言风,明指内
伤热证,实与痿证所言诸痿生于热相合。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内热之伤
皆是虚证,无寒可散,无热当作实可泻。中风之病,古方冠诸方首,以其为人之大病也。
夫风乃六淫中之一,天之邪气自外而入者也。古人用药皆是发散表邪,通行经络之剂,以
其自表而入,亦当自表而出也。至于东垣分在经、在腑、在脏,而有汗、下、调养之法,
可谓详备精密,则又通表里中三法而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