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吉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宁王与康王两位皇子卯足了劲在皇帝面前卖力表现,可谓你追我赶不分伯仲,皇帝突然下诏让越王开府自立门户,外藩朝贡负责接待,虽然是个无关痛痒的差事,但好歹也算是登台亮相,您老人家这是几个意思?赵启在诸方势力争夺迎驾将位之时,以监国皇子身份大宴群臣,虽是昙花一现,但留给人们的印象何其深刻?
  杨致从明发天下的邸报上看到这条貌似不起眼的诏令,尤其是得知越王王府赐邸距离秦府仅有一箭之遥,脑子里立马下意识想到的,是皇帝当初不经意的令他以越王亲卫的身份参与禁军将领选拔,是在终南山下乡野客栈中与秦公的初次见面,是在秦府密室与皇帝的深谈,是在御花园石亭内与皇帝的摊牌,是在御书房皇帝三番五次对他意味深长的嘱咐……。
  如果这一切都是在六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时候着手布局有意为之,那皇帝的心机简直太可怕了!……杨致深知赵启天赋聪慧,那小子每日游手好闲、混吃等死,对皇位似乎向来都是不屑一顾、避之不及,如果这副德性是出自皇帝的授意,故意伪装给人看的,岂不是更加令人胆寒?!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何况人乎?那时杨致竭尽全力助皇帝挫败太子抢班夺权,事后细想,其实未必就真的那么理直气壮。就自身实力而言,已是今非昔比。连老皇帝想要动他恐怕都不得不掂量掂量,我管你他妈新皇帝是谁呢!
  过了重阳节,杨致摆出全挂子海关总督官样排场,前呼后拥的前往余杭海关分署巡视。吴越新灭不久,杨致之前在吴越境内毫无根基可言,若非秦空云鼎力相助,在余杭设立分署必定不会那么顺利。高调巡视,彰显威仪,也是为了给分署经略使高可竞撑腰打气。
  耿超以平南大将军的身份统兵镇守余杭,属于超品武职。杨致是手握重权的三品海关总督,可文可武,二人官面上的身份基本对等。余杭知府丰泽的出身与金陵知府周仁杰相仿佛,品阶权势都比杨致差了一大截。杨致一行抵达余杭之后,正经八百的遵循大夏官制,分别拜会了耿超与丰泽。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耿超曾与杨致一同纵横大漠,并肩浴血拼杀,彼此之间本应结下生死兄弟情谊,不想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人在余杭的会面平淡如水,双方都是公事公办的做派。除了几句场面上的寒暄,竟然再无半句多话。
  耿超亲自礼送杨致出了军营辕门,望着他的背影怔怔出神,良久不语。耿超父子两代为将,均是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甚高。随行副将见耿超意兴萧索,好心劝慰道:“此人一介商户子弟,当初不过是大将军麾下一个小小的五品参军,仰仗大将军虎威才得以一战成名。如今看似可与大将军平起平坐了,当今皇上圣明,却一直未让他再回军中掌兵。可见于统军征战一事,皇上认为大将军胜过杨致多矣!”
  孰料耿超骤然瞠目怒斥道:“你懂什么?胡言乱语!若非杨致勇悍多谋,耿某焉能活到今日?我耿超这辈子衷心佩服的人没有几个,头一个就是他杨致!如若日后真有杨致掌兵的那一天,就算只在他帐下做个小屁校尉,老子也是心甘情愿!”
  殊不知杨致向来对兵权没有半点兴趣,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要统率大军在中华王朝的土地上去打谁灭谁。事实上,连这种可能性都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据夏历武成二十八年十一月明发各州府县邸报所载,大夏在过去的近两年间,业已裁撤地方府兵三十万,裁撤禁军五万。皇帝的下一步目标,是从朔方、幽州、随州三地边军再行裁撤十五万。大夏原本多达百万之众的常备军裁撤过半,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守土卫国既已够用,历年以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带来的沉重压力,也可大大减轻。
  铸剑为犁,说做就做。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皇帝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想打了。不仅是相邻的蜀国、南楚、北燕松了一口气,无疑也是大夏百姓之福。
  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需要何等的决心与气魄?但如果说皇帝就此甘心放下一统天下的念想,那绝对是假的。
  皇帝自从看过杨致奏章中陈述的各地海关衙役的装备,其实十分眼馋。省下来的养兵耗费与饷银,拨出部分用于采买马匹、逐步改善装备,大夏雄师的战斗力岂不是更为强悍?
  皇帝在密旨征询了杨致的意见之后,于武成二十八年十月陆续颁布诏令:一年一度的禁军将领选拔,正式定为大夏军制,不容有变。三年一度的武举不变,除了武技骑射,增设兵书战策考量。三年一度的科举不变,增设工科取士。除了原先隶属工部的造办处,增设匠作处,两处主官须由工部侍郎以上官员担任。换而言之,造办处与匠作处已然升格为副部级单位。
  不可好战,不可忘战。着眼长远,备战不懈,泽被子孙。杨致密奏中的这几句话,皇帝深以为然!(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35章 永不称王

  杨致与秦氏的异动,自然不可能瞒过皇帝。
  皇帝扶植杨致的初衷,一如当年扶植秦氏,以求互为牵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山头林立的财阀的依赖。借杨致之手筹建海关总督衙门,亦是借鸡生蛋之举。
  皇帝最不愿意看到出现的局面,就是两家联手。曾经不止一次的召金子善密谈,或隐晦的向王雨农垂询。可说来说去,秦氏与杨致都为大夏立有大功,皇帝用起来也一直颇为顺手,更是远离兵权、与朝中其余势力素无勾连,总不能仅凭猜忌就下旨问罪吧?一个乡间小地主发家致富之后,尚且知道买房置地,人家不过是人畜无害的扩充一点势力,又碍着您什么了?
  只有一点,皇帝、金子善与王雨农都心照不宣的绝口不提:就算您不放心,就算您看不过眼,您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眼不见心不烦,不如闷声大发财的好!
  因为时间宝贵,加上回京“述职”之时皇帝关于何时贬黜徐文瀚的嘱托,虽然对远在长安的老父妻儿十分挂念,但杨致此番离京赴任,一走就是三年有余。
  夏历武成二十九年六月,杨致部将李照统领可载两千军士的大舰一艘、每艘可载五百人的巡海大船四艘、每艘可载五十至一百人的快船六艘组成的舰队,率两千军士与数百工匠,以及第一批粮秣武器等物资,从鸡笼港登陆夷州。
  夷州现属南楚所置泉州府管辖,自古以来虽有不少中土百姓为躲避战乱移居至此,但其时尚未大规模开发。夷州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堪称扼守大夏进出大洋的绝佳宝地。
  至夏历武成三十年年底,在杨致与秦氏的有条不紊的密切配合下。夷州岛上已有驻军一万三千人,移民五万余人,开垦良田近三十万亩,种植果林近百万亩,建成造船工坊、武备工坊两处。
  驻军分成三部,在鸡笼港与高雄分别驻有一支五千人的舰队。另有三千人担任守备之责。
  在熊展夫妇的坚持下,山东外海诸岛驻留一支两千人规模的舰队,仍由熊展统领。本来玲珑、江城璧、秦氏兄弟等人商议,想要将长岛的几个工坊全部搬迁至夷州,却杨致毫不犹豫的否决了。理由很简单:终有一日将会天下一统,山东外海诸岛绝不是杨氏私产,永远都是中华王朝的国土。将来无论落在哪姓王朝手上,都是惠及后人!
  世人不是瞎子,皇帝不是。近在咫尺的南楚泉州知府更不是。
  这个年代的人原本就对海权大多没有什么概念,乱世之中尤其如此。前朝覆灭以来,藩镇割据,诸国林立。在陆地上相互攻伐,无不百般小心,谁还有那个闲心去管海上的事?杨致收伏几股海盗占据山东外海诸岛,连皇帝最初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几个巴掌大的小岛吗?他再怎么折腾又能蹦跶到哪儿去?结果等皇帝醒过神来的时候,山东外海诸岛已经扎扎实实的姓了杨。
  夷州就愈发不一样了。长岛距离蓬莱太近。皇帝只要咬牙一发狠,最多旬月可破。夷州与闽粤隔海相望。两岸被相距数百里海峡阻隔,岛屿面积甚大,土地肥沃。无论是大夏还是南楚,依据两国现在的国力,想要越海征伐,谈何容易?是以皇帝的装聋作哑完全是迫于无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杨致与秦氏联手经略,驻军移民。
  自从李照率部登陆夷州的消息传到耳朵里的那一天起,泉州知府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可载数千人的大舰,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军士,移民定居者每户无偿赐予田地二十亩。有手艺的匠人加赐山林五亩……,还有许多惠民法令,陆上的小民百姓平日连想都不敢想。
  一开始还是由秦氏暗中组织,以搭乘“商船”的名义将有心移民的百姓送往夷州,后来索性每日至少有一艘可载五百人的大船,公然如同渡轮一般往返。人口骤然大量迁移流失,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方官府的赋税大减,徭役难征。泉州知府能不急吗?想要强行阻拦,无异于以卵击石,隐瞒不报更是欺君大罪。闻讯加以证实之后,最初接连数月急报楚帝,却都如石沉大海,从无回音。到得后来,心道连大楚皇帝都不闻不问,索性破罐子破摔的跟着装作视而不见,只好听天由命了。
  大夏与南楚是南北对峙的两个乱世强国,两国皇帝好像早已达成默契似的,数年之间任由杨致放手折腾,居然没有给他占据夷州带来任何干扰。不仅是玲珑、江城璧、秦空云、秦骄阳等人觉得匪夷所思,杨致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杨致原想,若是夏帝密旨问询发难,大可以无赖到底推个干净。夷州是南楚属地,与您何干?为海上悍匪所据,与我何干?若是楚帝遣派水师前来讨伐,我还巴不得呢!正好让老子的新型舰队试一试手、开一回荤啊!
  可惜两国皇帝都大度得很,不跟他杨致一般见识,反而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