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臣非奉召不得回京的借口搪塞,你也知道那厮胆大包天,根本不在乎。”
陈文远笑道:“既是如此,我们还赌什么?那厮不仅胆大包天,也是重情重义、至情至性之人。老夫大半辈子都是活在马背上,且不说杨致平日与耿超、李为的私交如何,但能理解他们在战场上结下的那份情谊,在心底永难磨灭。不管皇帝是否相召,杨致必会回京吊唁。”
王雨农不无忧虑的道:“老夫亦与杨致相熟已久,你说的这些,岂能不知?若是仅论私谊,倒也罢了。可你难道没有看出来么?先帝对杨致又打又拉的尚能驾驭,皇上原本自幼与杨致交谊深厚,后来又结为郎舅之亲,但关系却日渐疏远,登基之后愈发如此。由此足以可见,皇上比先帝对杨致更为忌惮!让杨致留任海关总督乃是稳定朝局的无奈之举,实际上是有意将他晾在一边坐冷板凳啊!”
“杨致惊才绝世,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早已自成势力。这方势力汇聚的羽翼暂且不论,除了杨致自己,徐文瀚、秦空云、卫飞扬哪一个不是万中无一的当世人杰?外间传闻杨致声言永不称王,你以为他是说给别人听的么?绝对不是!那就是为了说给皇上听的!那厮素来是说得出就做得到,深知永不称王胜似称王,老夫信他!”
陈文远沉吟道:“那你的意思是……?”
王雨农落寞的道:“你我这辈子还能有什么念想?早该知足了!老夫既怕愧对先帝,更怕负了大夏!都说岁月不饶人,你我以及诸多重臣皆已老迈,还能为皇上撑持多久?杨致不召而归,君臣之间便又会留下一道坎。虽说这道坎提起是千斤,放落是四两,但总归是道坎啊!何况先帝在位时有意无意的打压杨致等兄弟四人,其实是为身后计,为了将他们留与子孙用!此时不用,更待何时?皇上只是年轻气盛、不够老到,老夫相信他的智慧,更相信杨致绝对不是那种不知进退的人!”
陈文远郑重点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明日我们便将一切顾虑尽皆放下,联袂劝谏皇上召杨致回京吧!大不了以你我两条老命为杨致担保便是!”(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62章 劝谏
若是早在半年之前,陈文远与王雨农这番话传到了赵启耳中,赵启恐怕会乐出声来。俗话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大活人有的是。想要跻身朝堂、位极人臣的才志之士何其多矣?死了王一还有王二,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缺了谁不行的这一说。你们风光了一世还在这里倚老卖老,我还巴不得你们早点给别人腾地方呢!
朝堂重臣,善始者易,善终者难。陈文远与王雨农一个帮助先帝打天下,一个协助先帝治天下,堪称大夏武成一朝的左膀右臂。因为一直谨遵公忠之道,恪守人臣本分,而得官至极品,行将功德圆满。也就是说,无论是对新皇还是杨致,他们都已无所奢求。若非出于公心,原本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陈文远声言舍命劝谏皇帝启用杨致,并非小题大做,言过其实。皇帝与杨致都还十分年轻,来日方长,谁敢保证日后能够一直君臣相谐、不会反目相向?其中本就暗藏不可预知的风险。自古以来触犯圣忌、因言获罪者,史不绝书。即便皇帝一时佯装大度的不予计较,谁敢保证日后不会秋后算账、拿你的子孙折腾出气?耿超实际上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推上了死路,杨耀等于是万般无奈之下故意自杀。二人身居高位数十年,自然看得十分清楚:新皇非但不是心慈手软之人,而且演技比先帝犹胜一筹,手段比先帝更为阴狠!
然而,他们同时明白也理解:想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乱世强国之君。终其一生都要不停的与人奋斗,与事奋斗。而且只能赢,不能输。就算是一个秉性纯良的好人。也会被磨砺成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疯子。
次日早朝,陈文远与王雨农两位辅政重臣,如约一同呈上了举荐杨致的奏章。皇帝粗略扫了一眼,二人的陈奏的内容大同小异,顿时眉头微皱,不置一词的放在一边。随即连“众卿有事早奏、无事退朝”这句例行公事的话都省了,只是冷冷吩咐,众臣再有奏章,呈交至相关内阁大学士的公事房即可。尔后径自扬长而去。
皇帝龙颜不悦,原在意料之中,陈文远与王雨农都不以为意。散朝之后,二人既不多说什么,也不急着出宫回府,来到王雨农的公事房默默的安心等待。皇帝详阅奏章之后,还须思虑权衡,应该给他一定的时间。二人在大夏朝堂之上的分量不言而喻,之所以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呈上奏章。不过是借以施压、力求不让皇帝刻意拖延罢了。
皇帝岂止是龙颜不悦?简直是憋了一肚子邪火。两份奏章如出一辙,何须细看?杨致!又是杨致!杨致到底给了你们什么好处,以至于让你们对他这般念念不忘?平日你们出入御书房如同自家后院一般随便,居然用当庭上奏这一招来压朕?两个蹬鼻子上脸的老东西!
其实赵启并非不知好歹。正如王雨农所言。只是年轻气盛、不够老到而已。
先前以为,王雨农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陈文远旧属将佐广布军中。二人同为辅政重臣,恐有掣肘之忧。登基之后于风平浪静之时。二人镇国柱石的作用还没怎么显现出来。此番遭逢危机,若非两位老臣坐镇。王雨农竭力压制文臣,陈文远尽心威慑武将,朝堂内外只怕早已乱成了一锅粥。宁王与康王本来就是一有机会就唱反调,这段时日更是每日必来上朝,而一大把年纪了的两位老臣也是风雨无阻的全程奉陪,这又是为了什么?
赵启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杨致的脾性与本事。除了唯恐被杨致看轻,暗暗与之较劲,还有一个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担心没有足够的能力驾驭杨致,在心底对杨致怀有深深的畏惧感。
不管怎么说,事到如今,是躲不过去也绕不过去了。反过来一想,父皇能用杨致,我为什么不能?赵启深知杨致不比寻常朝臣,若是开出的条件不合他的胃口,或是无端寻衅,他就真敢与你当场翻脸。用则用矣,有些至关重要的敏感话题,还须借两个老东西之口,事先说清楚的好。
冷静下来用心思虑半晌,叫过金子善吩咐道:“去召老太尉与王相即刻前来觐见。”
“遵旨。”金子善早已看出赵启退朝之后脸色不善,小心提醒道:“皇上,此时已经散朝,老太尉与王相或已出宫回府,只怕要劳皇上稍等。”
赵启没好气的道:“让你去你就去,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今日便是用鞭子赶他们都不会走的,只管去内阁公事房找来便是。”
金子善能得先帝器重,以至于抬到能与杨致等人相提并论的位置,绝非笨人。作为贴身内侍,他已明显感觉到新皇比先帝更难伺候。是以不再多说,应声领命而去。
陈文远与王雨农如愿奉召而来之后,赐座赐茶的礼遇自然必不可少。二人屁股尚未坐稳,赵启便拿起两份奏章往御案上一扔,开门见山的问道:“二位老大人,你们这是几个意思?”
皇帝竟是问得如此直白,二人互望一眼,王雨农郑重答道:“回皇上,老臣与文远既受先帝赏识重用之恩,又负托孤辅政之责,是以旦夕不敢有丝毫懈怠,对大夏与皇上不敢有不二之心。皇上登基未久,本是万事待兴。然则皇上雄才初露,大略方显,大夏不容动荡。而杨致有经世之才,可为辅佐。是以老臣与文远斗胆举荐,万望皇上审慎谏纳。”
要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要向皇帝说明当前的情势,还要附赠马屁高帽兼顾皇帝的脸面,这篇文章实在不好做。王雨农圆转如意的随口道来,竟是毫无阻滞。
陈文远既是与王雨农捆绑而来,伸头缩头都已无用,慨然加了一把火道:“皇上,杨致文武双全,更兼财力雄厚,事君以诚,事国以忠,事无巨细,素不推诿。若不大用,委实可惜!”
陈文远心机之老辣,比王雨农差不了多少。坦言杨致既有能力,还很有钱。以前没少给大夏卖命,却从来没给你们老赵家的江山带来过什么威胁。用或不用他是无所谓,那是你的损失。
赵启板着脸道:“两位卿家且说句公道话,如今大夏之情势,与十年之前相比如何?当年的大夏北受突厥袭扰之苦,南与南楚对峙于襄阳,现今应该只好不差吧?朕承认杨致确实是个能臣,在他海关总督任满之后继续留任,难道还算不得重用?难道真到了非要靠他回京来收拾局面的地步?你们这般联袂举荐杨致,还不如敞明了说,朕就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庸碌之君呢!”
陈文远与王雨农虽是一心为了大夏着想,但一方面是担心因杨致不召而归为日后君臣反目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也确实有担心赵启能力不足的意思。杨致或许没有称王称帝的那个心思,至少目前没有。可他从来就是个不好惹的主,一气之下想要搅乱大夏倒是易如反掌。
二人异口同声的请罪道:“皇上息怒。臣等绝无此意,万望皇上明鉴。”
赵启冷笑道:“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们心里应该有数。朕懒得与你们计较,姑且当你们说的是真的吧!你们都是三朝元老,都是先帝托孤辅政重臣,那朕也跟你们说几句掏心窝子的大实话。”
“杨致在朝已是官居三品,爵封二等侯,海关总督衙门下辖官吏数千,每年缴纳的厘税已占大夏国赋收入的三分之一重。杨致在野拥有何等实力,相信不必朕再多说了吧?”
“也罢,就算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朕若采纳你们的谏言,又该如何用他?他若不能建功,非但延误时日、徒耗国力,朕还要妄自背负识人不明、用人不善的骂名。他若得以建功,朕该当如何赏他?倒也不是朕小气,加官进爵那都不是问题,只怕他未必会看得上眼。”
“还有重要的一节是,如果朕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