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妨⒍汲堑耐歉械摹

  神圣首先体现在形式上。国子监的学生由地方学校举荐上来,然后全部参加一次入学考试,按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科〃,与现在的高考差不多。而且除了成绩外,形象也很重要,年老残疾、相貌丑陋的考生即使考上,也会被劝退的。 

  考进国子监后,学生不仅不用交学杂费,而且国家还给生活补贴。毕业以后,学生都包分配,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就在京城做个小官。当然,想当大官还得参加科举考试。

  正因为如此神圣和富有诱惑力,国子监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不准监生擅自进学校的厨房,不准对学校的伙食说三道四,不准在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他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1426年12月,礼部在上奏给明宣宗的一份奏章里埋怨说,国子监里的学生许多都说请假还乡,有的到现在还不来,请皇上派人问一问,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家里有事,对那些说谎者要给予惩处),不准深更半夜的时候在学校里游荡……这些行为规范似乎比现在的大学还严格。

  也正因为如此〃神圣〃,明朝的国子监,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朱元璋亲自写了一本《御制大诰》,之后这本〃朱皇帝语录〃被正式纳入考试大纲,成为科举的必考课目。国子监的学生尤其应该重点掌握。据统计,该书的发行量当时达到了2000万册。

  〃政治学习〃一多,〃白色恐怖〃就来了,比如充军、杀头。明朝国子监第一任校长宋讷很得朱元璋赏识,因为他执行校规特别认真。可他一认真,学生就惨了。许多〃犯禁〃的学生甚至被活活饿死,还有一些学生则因为不堪学习重负,上吊自杀。

第21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1)


  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坐不住了,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国子监墙上,以示抗议。朱元璋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若不从重惩处,日后定会有人效仿。一声令下,赵麟被砍头了。国子监校门口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竿子,赵麟的头颅就像大蒜一样被挂在竿子上,摇摇晃晃得煞是可怕。杀了赵麟以后,朱元璋又叫人写了《赵麟诽谤册》和《警愚辅教》两本小册子,作为教材发给国子监的学生,告诫他们好好学习,不要再写大字报闹事。

  直到现在,在国子监仪门外右边,人们还能看到朱元璋的碑文。〃打五十竹篦〃、〃处斩〃、〃割了脚筋〃等字眼不断映入眼帘,当然,现在有些字已经模糊不清了。毕竟历史已经过去了那么久,时间的卷帙早已哗哗翻过了数百年。

  恩威并重之下,国子监的文化终于灿烂〃开放〃。这是一个帝都阳光灿烂的午后明朝中期的时候,国子监学生曾高达8124人,国子监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一到晚上便灯火辉煌〃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其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许多学生在这里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梦想。

  当时国子监里还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交趾、鞑靼等,就像现在中国人热衷到美国、日本留学一样。

  国子监的东面就是孔庙,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里面有从国子监移过去的世界上最重的书〃十三经石刻〃(又称〃乾隆石经〃),是用189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刻写的最完整的儒家经典,书法家蒋衡光在石头上书写就用了12年时间,这部书简直就是一大片壮观的碑林。

  孔庙前院矗立着元、明、清三朝198座〃进士题名碑〃,碑上刻有5万多名历朝进士的人名、名次、籍贯,洋洋洒洒一大片。在这座庞大的碑林中,有一个个今人都熟悉不已的名字:袁中道、孔尚任、于谦、纪晓岚、王渔洋,甚至大贪官严嵩。还有张謇,晚清光绪20年甲午恩科状元、著名的立宪派代表人物、民族实业家。

  但是盛极必衰。到了后期,国子监就慢慢地走向没落了。当时的政府自顾不暇,不给拨钱了,国子监的老师们也抱怨自己工资太低。原因之一是,这不是官府衙门,没人来打官司告状,不能〃吃了原告吃被告〃。二是,没有盐税河工可以承揽,挣不到〃外快〃。

  为了〃发财致富〃,国子监的掌权者就想到了卖文凭。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有钱就能买到学生做。于是就出现了上文一幕。当时有考生中了进士,官府没钱刻石碑,结果是进士们自己掏钱刻石碑,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搬入国子监,与其他的进士石碑立在一起。帝都文化斯文扫地如此,王城怎能不唱晚?

  清末,随着科举考试的结束,国子监的功用也落幕了。辛亥革命以后,共和政府成立。帝都文化伴随着帝都一道消亡,清朝学部的事务,移交给新政府的教育部。最初,鲁迅由于工作的原因还去过几次。以后国子监开始接待的,就是到此的参观者了。

  在今天,国子监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和故宫、城墙一样,成为诠释一座城市沧桑过往的活道具。北京依旧繁华,甚至更加繁华,但这这繁华不属于它们。它们永远在回忆、在沉思、在呈现。在那些遥远的岁月,它们完整地出演了一个帝都的喜怒哀乐与起承转合。幕启幕落之间,它们固化为历史,只将唏嘘与感伤奉献给世人。

  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

  悲情之城

  西安,一座悲情之城。

  都说这是一座有隐痛的城市,现如今,她的隐痛全埋在城墙里面。西安之所以有隐痛,是因为她有往事长安往事。十三朝古都的往事,一代又一代,堆积如山。

  西安这座城曾经太磅礴,真可谓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难掩其昔日的风采。一千四百年前的这座古都,面积是现在西安老城的十倍;一座大明宫,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三倍。盛唐时代的长安城,还有白人和黑人居住,真正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可以说,西安记忆里的辉煌绝不在北京之下。

第22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2)


  西安,天生就是王者之城。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安大致位居中国之中,神秘的东经109度左边。不要小看这条贯通陕西南北的东经109度,它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龙脉,兰田猿人,半坡仰韶文化,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周、秦、汉、唐,直到新中国的摇篮革命圣地延安,大致都在这个经度上。 

  西安是在北部中国的河(黄河)文化、南部中国的江(长江)文化和西部中国的雪山草原文化三大板块的结合部,三种不同质地的文化在这里形成涡流和冲击波,使古都文化具有了极大的容受力和强韧性。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四条经济文化通道的出发点。由此往西,有把中原文化和河西、西域文化与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文化贯通的丝绸之路;有把中原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与南亚印度次大陆文化贯通的唐蕃古道;由此西经宝鸡往南,有把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川滇黔多民族文化与南亚中南半岛的小乘佛教文化贯通的博南古道,又有斜向的茶马古道将博南古道与唐蕃古道相联结;由此往北,有把中原文化和蒙宁草原文化与北亚西伯利亚文化贯通的秦直道和其后的骏马之路。这四条以西安为起点的古道,至今仍是辐射四方的经济文化要道。 

  在八大古都中,西安独占三个〃最〃:一是建都朝代最多,是13朝古都,比洛阳多7个朝代,比开封多8个朝代,比南京多7个朝代,比杭州和北京多10个朝代;二是建都年代最长,达到1062年,其它几个古都都没有超过千年,洛阳九百多年,北京六百多年,南京三百多年,开封二百多年,杭州一百多年;三是中国最早达到百万人口、最早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大都市。中唐诗人韩愈有诗曰:〃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秦代已经有了下水道,汉代有了严密的排水设施、砖砌路面,有了近600家藏书馆、13000卷藏书,司马迁写《史记》就参考了这些书。到唐长安,则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垣(35。5公里)。宏伟的建筑、整齐的坊里,东西两市、四通八达的道路和行道树,遍布廓城宫院的水渠池塘,繁荣的手工作坊和商业贸易,还有〃飞钱〃(各地可向长安汇款),都是中国城市之最。西安又是世界五大古都之一,和雅典、开罗、罗马、伊斯坦布尔齐名,在汉唐时期,西安和罗马作为两个最强大帝国的首都,并峙于地球的东西方。 

  西安,作为一个都城的开局不可谓不灿烂。但是,从历史的起点出发,一个著名的都城又是怎样的繁华看尽直至凄凉谢幕的?

  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建都镐京到公元十世纪初(907年)唐朝灭亡,两千年间,各大王朝都曾经在西安定都,只是客观条件实在不许可时,才被迫移往别处。即使扣除掉都城他迁的时间,西安作为国都历史也在千年以上。那么古人为什么执意选择西安做国家的政治中心呢? 

  毫无疑问,是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构成了历代王朝选择在西安方圆百里之内建都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条件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古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毫无例外靠近河流。这是因为近河地区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又适于原始农业耕作,因而是人们理想的居所。《管子o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在这个意义上说,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又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需要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水资源条件方面,古都长安具有非常优越的条件。《西安府志》卷5记载:〃长安之地,潏、滈经其南,泾、渭逵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潦(即涝河)合其右。〃在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这些河流分别流经都城长安的东境、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