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浐界其左,沣、潦(即涝河)合其右。〃在历史上,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这些河流分别流经都城长安的东境、西境、南境和北境,把长安城围在中心,这为长安的用水提供了便利条件。秦、汉、隋、唐各朝在营建长安城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八水绕长安〃的有利条件,有计划地分别从城东、城南和城西开凿了许多人工渠道,如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漕渠、黄渠以及横穿长安城的水渠等,引水入城,不仅有计划地解决了都城的用水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美化了城市环境,给古都长安城平添了几分姿色、几分魅力。 

第23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3)


  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平原,也是西安成为古都的重要地理因素之一。从气候上看,虽然历史时期的气候每隔400…800年间有冷暖波动,摆动范围为1~20℃,但基本上没有影响长安处于暖温带的格局,所以处于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区的长安,夏季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便于人类的活动。从土壤状况看,〃秦川〃上部的黄土、次生黄土等覆盖物是由横贯中部的渭河及其支流冲积、淤积而成,这种土壤优点极多,甚是肥沃,这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来说,选择都城还必须考虑经济地理的优劣。长安具有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广阔的川原,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历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又为这里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安全保障,致使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相当发达,是古代天下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说:〃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到了唐代,关中的土壤仍是全国最为肥沃的。《新唐书》卷53《食货志》记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可见,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一个潜在的都城几乎是呼之欲出了。

  当然,对一个都城来说,军事地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在选择都城时,对于军事地理因素十分重视,因为必须考虑地理上的安全。从关中的军事地理来看,长安具备了〃山川以为固〃的优越条件。它三面环山,东临黄河天险,山川形胜十分险要,〃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是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地方。关中地区的南面是巍峨高耸、重峦叠嶂的秦岭,西起宝鸡,东达潼关;西、北两面是由蜿蜒起伏的北山山脉组成,如陇山、岍山、岐山、梁山、九峻山、嵯峨山、紫金山、尧山、黄龙山等,西起于陇县,东达于黄河,自西北而东北,布列而峙。在这些险阻中,又有函谷关、潼关、临晋关、蛲关、武关、大散关、陇关、萧关等关口要隘,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展〃。所以说,〃秦,形胜之国,阻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同时,关中地区扼东西交通要冲,在关中地区立足,既可以防御或组织出击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以屏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地区,又可以居高临下,控制中原。

  公元前350年,战国时代的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这个咸阳就是长安,即今西安市的北郊,在今咸阳市以东10公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后,迁六国富豪12万户来咸阳,大规模扩建京城,估计人口不下50~60万。因咸阳城窄,公元前212年70万刑徒开始在城南另建朝宫阿房官。史载阿房宫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只可惜秦末楚、汉争雄,楚霸王项羽入关,血洗咸阳,放火烧了京城和阿房宫,〃火三月不灭〃。一代京都就此毁灭。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群臣大多是太行山以东原六国之人,都劝刘邦定都洛阳。齐人娄敬劝刘邦定都关中,说洛阳和关中不同,汉朝和周朝也不同。洛阳之地虽居天下中,但缺少险阻依凭,〃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周朝兴盛时务兴文德,不置一兵一卒而天下敬服,但到周朝衰落以后,天下无人遵从王命而周朝即不能控制。汉朝夺得天下经过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骨肉暴露旷野,哭声未绝,疮痍未愈,这就难以寄希望于文德,而必须依靠险阻。而关中之地,第一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拥有百万之众,进可出关平乱,退可保全自守。第二土地肥沃,资财富足,号称天府,足可供应宫禁和朝臣所需。刘邦听了犹豫不定。群臣提出反对意见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渑,背对黄河,南向伊洛,其险亦足凭恃。唯独张良认为委敬说得对,说:洛阳虽有这样的险阻,但中间平地狭小,土地贫薄,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而关中东有崤山、函谷,西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关中南面还可以取得巴蜀的粮食布帛,北面可以取得塞外胡人的牛羊马匹。西南北三面有险阻可守,而且并无强敌为邻,只留东面一侧,制约着太行山以东原六国地区。六国平安,就收取中原齐鲁的粮食布帛由黄河转渭水运送到关中;六国反叛,军队出征,粮草辎重又可由关中顺流而下。坚固如金城,富庶如天府,这叫做〃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当天就起驾前往关中。

第24节:西安:一个王城的背影(4)


  汉都长安的修建虽然不比咸阳,但也甚为宏伟。汉高祖刘邦在世时,先修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汉惠帝修建了长安外城的城墙,汉武帝又修建了内城的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外城的建章宫,并开凿了昆明池。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萧何在龙首原上营建未央宫,修建了高大的东阙、北阙以及前殿、武库、太仓等建筑。其中前殿东西长五十五丈,南北长十五丈,高三丈五尺。汉高祖见后发怒说:〃天下汹汹,苦战数年,成败尚未可知,为何过度修治宫室?〃萧何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丽不足以重威。〃未央宫后来增至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座宫殿台阁,周围二十八里。汉惠帝修建外城城墙,前后两次共征发了二十九万余人。建成后的长安城周围六十五里,城墙下宽一丈五尺,上宽九尺,高三丈五尺,有十二座城门,城内有八街九陌,一百六十个闾里,九市,人口多时达五十万人,是此前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称得上是壮丽威严了。

  西汉定都长安共二百二十余年。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长安是处在上升和发展的通道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中孕育着分,合到极处,正是分的起点;分中孕育着合,分到顶点,就是合的源头。治和乱的交替,也反映着同样的逻辑,长安,在西汉、东汉三百年的分裂和混乱中,它悄悄地为在未来的统一和秩序中实现自己的辉煌准备下了基础。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龙首原的南端另建新城,当时称为大兴城。大兴城的地势较汉长安城更为开阔,新开凿的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水、镐水、汉潏水入城,给新城注入了新鲜活力。公元617年,隋炀帝还没死之前,李渊就控制了关中,炀帝一死,他便在长安称帝不可能去别的地方了,因为到处都是割据势力,需要逐个铲除。六七年后,形势稳定了,而关东地区已经被战乱摧残得不成样子,关中地区却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建都长安自然是惟一的选择。此外,李渊出身陇东大族,关陇一带的人经过东汉以来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血统混杂,李渊的母亲就是鲜卑人,而且他是靠母亲的关系(杨坚是他的姨父)发迹,不太愿意迁居中原。

  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出生在中亚碎叶城的诗人李白穿越秦岭,从四川来到长安。当他沿着平坦的驿道进入关中平原,远远望见帝国的心脏时,就已经被它恢宏高贵的气质所震撼了。

  在他的眼前,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坐落在湛蓝的天空下,青灰色的城墙,勾嵌着白色石浆,一块块青石在阳光里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城中卷帷如云,美人如花。他在许多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的感受,〃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忆秦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长安的气质是如此的高贵,乃至在多年后的一个月夜,当流浪江湖的李白回想起当初见到长安城墙的震撼时,他仍然激动难耐,在一首名为《长相思》的诗中,他回忆道:〃长相思,在长安……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唐长安城究竟壮美在何处呢?首先在它的城市结构上。它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三层。宫城是皇帝所居,通称禁中,位于全城北部。有三座主要宫殿:太极宫,又称西内;大明宫,又称东内;兴庆宫,又称南内。北面有两座城门,正门玄武门最为重要,唐朝的多次政变都取决于守卫玄武门的禁军。南面有五座门,正中的承天门最为重要。皇城是官府所在,又称子城,位于宫城正南,有六省六部,最重要的实权机构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东西各有两门,南面有三门,正中的朱雀门最为重要。北面正对着宫城南面有三座门,皇帝和议政大臣举行内朝是在宫城内太极殿北的两仪殿,举行改元、大赦、元旦、冬至等大典的外朝就在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承天门。外郭城为官员及一般市民居住区,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周围六十七里,有十一条南北大街,十四条东西大街,一百一十坊,十二座城门,最重要的是正南的明德门。城内最大的一条街朱雀大街自承天门经朱雀门直通明德门,南北贯通,把长安城平分为东西两部分。最宽的一条街是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宽441米。在皇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有太庙和太社。外城中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