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代两江总督驻地所在,政治功能大于杭州。杭州经济地位被后起的扬州、上海所超越。扬州作为漕运、盐运中枢,盐商木客汇聚,明清时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大于杭州。上海辟为通商口岸,租界形成十里洋场,呈现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其他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如苏州、汉口、西安、广州、成都、重庆、天津等,纷纷崛起,都足以与杭州相颉顽,相形之下杭州这个昔日都城的辉煌黯然失色了。

  到了近代,特别是民国初年,都城杭州的命运更加恶化,世易时移的消息不断传来:1913年(民国二年),旗下营(满城)和清波、涌金、钱塘城门、城墙被拆,随后又拆除了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五门。1917年,浙江都督杨善德买进一辆汽车,随即下令大规模修筑道路,共建成道路13条,路面宽6。40米,总长5707米,使杭州古城中心区域城头巷、佑圣观、板儿巷一带的传统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1920年,浙江省议会作出决议修筑杭州环湖马路,在西湖周围和中心地带修建了圣塘路、白公路、岳坟路、灵隐路。在这几次修路中,杭州城区和西湖风景区的古桥梁为适应开通汽车,都被改建或重建,失去了原有风貌。其中苏堤六桥、西泠桥和白堤两桥改石阶踏步为斜坡桥面。开元桥、丰乐桥、泗水芳桥、荐桥、卖鱼桥、盐桥、菜市桥、横河桥、梅东高桥、新宫桥、普安桥、宝善桥、有玉桥、庆春门桥、清泰门桥、章家桥、流金桥、江涨桥先后被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平桥。被改建的原木桥有延龄桥、定海村桥、过军桥、屏风桥、九溪桥等。数年后又填埋运司河、涌金池、三桥址河、浣纱河筑路,拆毁古桥24座。这样,杭州古桥几乎被毁尽,杭州失去了江南水城的旧时风貌。

第68节: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6)


  1924年7月25日下午,雷峰塔突然崩塌。1933年民国政府对仅存的宝石塔砖砌塔身进行了重修,致使宝石塔也失去了原意,面目全非。这次重修改变了砖砌塔身的形制,不仅斗拱无所依托,像蝴蝶贴壁,偌大的倚柱立在细小的齐心斗上,柱头也没有承载任何东西,成了建筑界的一个笑话。

  杭州古城门、城墙的拆毁和雷峰塔的倒塌,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形成的杭州古都城的意境和气质。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1912年曾来杭州任教,他常去钱塘门外的景春楼吃茶,凭栏眺望西湖景致。闲暇时也与新朋旧友浪迹湖山,高谈阔论。杭州和西湖之美给那时的李叔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三十年代当李叔同再来杭州时,杭州的变化令他大大地失望了:〃西湖边上的马路、洋房,也渐渐修筑得很多,而汽车也一天比一天地增加。回想到我以前在西湖边上居住时,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杭州,终于完成了一个都城由盛到衰的历史轮回。

  别一种视角

  如果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一个都城的兴衰荣辱的话,杭州城的演变可以说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杭州,见于文献记载是始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自此而后至六朝时期,长达八百年的悠悠岁月,它始终是一个无足称道的山中小县,其间县治还迁移不定。

  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是古代杭州的自然地理面貌造成了这个局面。彼时的杭州与今天比较,真可谓沧海桑田。西湖尚未成型,只是杭州湾的一个小海湾,而西湖以东则涛声依旧;杭州城东南江干一带,还漫浸在大海中。秦汉时钱唐县的城邑在今天西湖以西,北至岳坟,西去灵隐一带。这里三面青山一面濒湖,湖外是海滩阻隔。落后的航运技术,使得当地的外部商贸往来,仅仅依靠几条崎岖山路。所以那时钱唐县的地位低,仅为山中小县,显然是不足为奇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境不同。钱塘江河道悄然演变,日积月累,江干一带因泥沙淤积而渐渐高出水面。人烟因水土而聚,仰江河舟楫之利,商贸渐渐兴盛起来,杭州开始成为钱唐县的经济中心区域。

  最迟是在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钱唐县治迁址于此。由于江海关系已经比较稳定,地质变化的节奏更加舒缓,江干的地理优势得以持续维持,钱唐县治区域此后不可动摇地扮演了杭州城市中心的角色。

  摆脱山中狭县的局促,借水路交通便利,杭州逐步融入到更为广阔的商贸网络中。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所蕴涵的综合价值,日益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所有价值的体现,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水利。钱塘江、运河、城内诸河的疏浚与否决定着杭州城发展变迁的荣辱兴衰。正是历朝积累的治水功绩,成就了杭州城与日俱增的经济文化大发展。

  秦汉至隋初,是杭州运河的草创阶段。但是历史的印痕因岁月磨损已经漫不可见,而文献的缺佚更增添今天我们了解的难度。城内运河能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勿庸置疑,是源自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只是隋朝太短暂了,杭州运河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唐朝完成的。

  杭州城开发的重大障碍就在于外部海水、湖水的入侵漫淹;地下水的盐碱度过高,不能饮用。自秦以来,杭州始终不懈地进行着与水的斗争。运河体系的基本完善为杭州城市的新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杭州因此被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漕运体系和南方水运贸易网络中。杭州几任地方长官将西湖作为城区水库;寻找地下淡水水源,广开水井,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饮水问题。到唐朝,河堤、湖堤阻水系统初具规模,迅速改变了区域的生存环境,对地方经济的稳定崛起居功至伟。这时,杭州已经被称为东南〃大都〃,〃名郡〃,不过所谓〃大〃、〃名〃仅指在一般郡治中比较大,比较有名而已。杭州此时尚远在扬州、苏州乃至越州(绍兴)之后。

第69节: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7)


  杭州在五代北宋时有了〃东南第一州〃的美誉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上述地区惨遭兵祸,而杭州则独享太平清净,二是这期间杭州对水系的整治。如五代钱氏浩大的治理海岸石塘的工程,号称捍海塘,称得上是名至实归。因为五代以前,实在未有这样的雄伟工程。运河以及城内诸河也得到有力疏浚。到两宋之交,杭州已经发展为东南中心,人口数全国第一,商税额全国第一。经济地理的优越条件,此刻愈发凸现得淋漓尽致。杭州位于杭嘉湖流域边缘,南接浙东,北邻浙西,凭借运河,出镇江以后北通淮泗;西面又与长江沿岸城市取得联系,远至成都、广州;南达温台海运乃至闽粤要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南方的经济重心则在东南,东南的经济重心在杭州。然而,杭州的地理位置就政治中心的需要来说,还是显得比较单薄,广袤的北方地区是杭州难以驾驭的。相比之下,建康(南京)城的地理位置则显得好很多。如果不是〃靖康之耻〃,北宋宗室惨遭浩劫,迁都之说大概永远不会提起。如果不是赵构称帝,以忍辱负重姿态甘愿半壁江山,杭州大概永远不会出现在新帝都的选择范围之列。历史的机缘巧合让杭州在南宋的草创阶段,粉墨登场,站在了它自己都城命运史的巅峰之上。

  如前所述,杭州实在是有着无可厚非的经济优势。但是,两宋之交,战火频仍,都城时刻可能成为军事目标,因此军事上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杭州,似乎在此之前未有让人感受过如此的军事价值。然而,强敌的劲旅主要是骑兵,他们在平原开阔地带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旦来到河网密布、沼泽丛集的南方,施展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大打折扣了。因此,相比有天堑之称的长江庇佑的建康而言,位于杭嘉湖地区的杭州反倒在这时变得可爱起来。韩世忠围困金兀术于黄天荡达四十多天,依赖的正是这种地理优势。宋高宗显然也看到这一点。

  不仅如此,杭州与建康的选择,能够于无声处微妙地传达出赵构苟且偏安,不图大业的政治用意,这使得貌似强大的金朝暂缓军事活动,可以体面的进行整顿修养,以待来日;而赵构也可得以喘息,进行国内政治活动,巩固其帝王之位。

  由此而言,杭州其实是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优势,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改名临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迁都临安后,大量至高规制的宫殿楼宇破土动工,拔地而起。它们集中在临安府城之中的皇城,俗谓大内,又称南内。与之对应的是北内,这是南宋开国之君宋高宗做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又名德寿宫。

  除集中于城内的官方府邸之外,临安城还有大量散布于市井坊巷的街道、民居,这里演绎了不知多少南宋都城繁花似锦的如烟往事。而今天,杭州那车水马龙的中山中路高架桥下,压着的正是南宋的御街;那武林门繁荣街区,正是昔日的鼎沸坊巷;那〃财源滚滚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的码头,正是当年近接闽粤、远启南海诸邦的船坞。

  现如今,站在吴山上,俯瞰山脚下万家灯火繁荣依旧的城市,千年只不过是一瞬,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心旌动摇,唏嘘不已。

  失落的城门

  就山川形胜而论,杭州应该是个风水宝地,有关杭州的风水,根据《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即公元1508年,郡守杨孟瑛说:〃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胳,钟灵毓秀于其中。〃难怪南宋皇帝定都杭州之后,乐不思蜀。 

  不过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