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溉衰退以及土地日益贫瘠等,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据统计,唐朝自唐武德七年(624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100多年里,京畿地区旱灾10次,水灾7次,蝗灾3次,计20次;都畿地区旱灾1次,水灾12次,共13次。因此,唐朝时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已不能满足西安作为首都的需要,正如时人的总结:〃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新唐书卷五三o食货志》)。

第10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6)


  在西北地区生产力不断下降的同时,南方的持续开发使我国的经济重心自魏晋以来逐渐向东南转移。西汉末年,由于农民起义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力的破坏,大批灾民〃避乱江南〃。北方人口的南下,除了大大地增加了南方的人口和劳动力之外,还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江南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火耕刀种的粗放农业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加速了江南的开发。到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城市也得到较大发展,六朝时期的江南经济,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均已超过北方。唐宋以后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使我国的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同时,北方草原的游牧经济并没有发生改变,北方草原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并未因而消失。这样一来,中国的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随之发生分离。为了更接近东南方经济重心获取资源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草原民族的势力必然也随之由西向东转 移。此即意味着,自西周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由西北方向南下的侵略道路开始改由更多地自东北方向南下,于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意义便开始超越西北而不断上升,到辽之后,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不管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谁想掌握全中国,就必须占幽燕。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北京在中国政治版图中的地位开始凸显,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族的先后兴起,并不断南侵,原有的大一统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北京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它继续保持着区位的优势,成为中国政权格局演变中的受益者〃。

  正是由于北京所处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不仅辽朝,而且金朝择都时都看中了北京,〃燕盖京都之首选也〃(《金史o梁襄传》)。此外,隋代以后大运河的兴修使得南北大规模物资运输成为可能,而元代大运河的修浚更使大运河上的物资运输畅通无阻,这便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建都北京在经济上所面临的障碍。因而元朝以后,北京便开始由分裂政权的首都上升为封建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历元明清三代,一直经久不衰。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完颜亮、忽必烈还是朱棣、多尔衮这些帝王如何有着隐秘想法,个人的偶然意志背后还是有着历史〃必然手指〃的推动,而帝都北京则静观其变,坐享其成。

  毫无疑问,这是北京的宿命与光荣,北京因此成为中国所有帝都中呼之欲出的〃独一个〃。

  脆弱紫禁城

  景山并不高峻,但高度刚好适宜人们俯视这座古老的城市。景山制高点上的万春亭,是北京惟一没有实用功能的宫阙建筑,然而它却被赋予更加重要的意义这座突起的四角攒尖式古亭给人们观察这座古城提供了最佳视角。每到重阳,明清的皇帝们都会登临景山。当圣驾在山顶升座时,他们大多会前趋身子,去俯视目光所及的重重殿宇和遐想中的无限江山。 

  他们会看到什么呢?关于紫禁城,关于这个帝都最核心与最坚固的部分。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帝王的视角,是俯视;而对芸芸众生来说,紫禁城是用来仰视或者说是景仰的。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抵京,要面见皇上,但又拒绝下跪,礼部官员于是〃别有用心〃地安排他从正阳门进城。这显然是一次令人震撼的觐见,一方是渺小的个人,另一方是规模宏大的东方建筑群落。这位外国公使走过大清门、千步廊和御道,天安门金色的重檐、深红的城楼、洁白的阶石栏杆、石狮华表历历在目,而以深远的蓝天为背景,看上去如同梦境里的布景,令他倾倒。走过端门、凹字形的午门,那里充满东方王朝的神秘力量;而午门后的太和殿广场,却又豁然开朗,节奏变得舒缓,有内金水河弯曲流过,如天国般宁静深远。在太和殿上,他身不由己地跪倒,完全被紫禁城透露出的王气所征服。 

  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世间的兴兴衰衰,〃几度夕阳红〃的紫禁城居住过从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至清逊帝溥仪(宣统皇帝)两朝共二十四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五百年之久。紫禁城名字的由来可以说体现了一个帝都的存在哲学。据说,〃紫禁城〃含义有两层,其一缘于〃紫微正中〃理论,即在古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于是就认为这是天上帝王的居所,因而也把天上帝王所居的天宫称之为紫宫;而古代皇帝在人间至高无上又自称〃真龙天子〃,所以就把自己居住的皇宫也称为紫宫。其二,在封建社会,皇帝居住的地方,四周都有高高的城墙圈护着宫殿,警卫密布、戒备森严,一般人绝对不能靠近,就连朝廷命官、王公大臣出入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制。紫宫禁地、紫禁城因此而得名。

第11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7)


  特别是,对于以武功夺取天下,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代统治者来说,对紫禁城之禁卫自然不会掉以轻心、疏于防护,而是戒备森严。终清一代紫禁城虽屡有破禁之事发生,但城池确实没有被攻破过,这与城池在建筑防卫设计上的颇具匠心不无关系。众所周知,紫禁城跟古代其他帝王宫殿一样四周被城墙围护着,高大敦厚的城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又是城池的主要防线,为了保证在这里生活、办公的皇帝〃绝对〃安全,紫禁城城墙比皇城的城墙还要高大宽厚。城墙是用山东临清产的专用城砖砌成,断面呈梯形,高十米,墙脚厚度八点三三米,南北长约一千零九米,东西宽约七百八十七米。城墙顶部外侧有高一点五二米的品字形雉堞(垛口),城墙上还备放着各种兵器,这种堞墙除了建筑上的美观之外,还具有易守难攻的防御功能。另外,数千米长的城墙,仅有四门(即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东面的东华门和西面的西华门)可与外界相通,且四门均以方形巨石做门框,安朱漆金钉铺首的石塌大门两扇。四门除陈放着囊箭、弓矢、长枪和梅针箭等常规兵器外,还设有〃火器〃,把守非常严密。在紫禁城外围设有值房(明代称红铺),有护军日夜巡逻警戒。在值房外侧与城墙相隔十六米的是环绕禁城四周,深四点一米、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这条流动的护城河不仅给冷峻的宫廷平添了柔美,还把〃闲杂人等〃拒之墙外,这样一来就与皇城泾渭分明……禁城之外筑起了第一道禁卫〃鸿沟〃。 

  禁城之外第二道屏障是皇城,皇城跟禁城一样被城墙围护着,也只有四门可供出入,南面是天安门,北面是地安门,东面是东安门,西面是西安门。在皇城之内设有讯(哨卡),各旗按自己所辖区域白天防守稽查,夜里击更传筹。满八旗驻防的皇城是紫禁城外第二道禁卫〃天堑〃。 

  皇城之外还有内城(又叫京城、都城),也如皇城一样被城墙圈护着,但内城的城墙比起禁城和皇城的要高大、宽厚得多。内城共设九门(即南面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北面的安定门、德胜门;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墙上除有门楼、角楼、城垛外,还有旗炮房、炮窗、雉堞等。禁城之外又多了一道禁卫〃盾牌〃。 

  实际上,紫禁城在建筑设计上的防卫手段还不止这些,比如在禁城之内还有墙垣,既把前殿后宫隔开,又将宫、殿各自围防,使各宫自成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防卫单元。另外,连接宫院之间的通道都设有值班哨卡,宫门处还有专人把守,稽查来往行人。 

  紫禁城各门内外石台阶上的栏杆柱顶上还有一种球形的雕刻物,全部呈花头形,而临近门洞外的几个在其顶端全部都有打穿的小孔,这种东西叫〃石别拉〃,又叫〃石海肖〃,是古代用来报警的警报器。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守兵便用口吹石球的小孔,石球会发出〃呜、呜〃类似螺声的警报声,那浑厚嘹亮的声音会传遍整个紫禁城。这种警报器创于何时,如何吹法,知道的人很少,只限于旗人曾为亲军或护军者以及内廷的侍卫太监等知晓。

  皇城围护着禁城,内城圈护着皇城,外城又挡护着内城,层层环护,水水相隔,步步设防。城上有骑兵巡逻,城下有卫兵守护,城外有濠河环卫,城内有八旗驻防。还有主管京城治安的步军营来回逡巡,不大不小的紫禁城就这样一层层地被围裹着、一道道地被圈护着成为城中之城。而整个北京城似乎变成了一个以紫禁城为中心、设施完备、防御严密的巨型工事。

  既然紫禁城坚如磐石又防守严密,宫禁面面俱到又处罚严厉,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最后攻破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帝都呢?

  其实,在王朝的历史周期律背后总是有着天定的宿命。

  王库儿,顺天府宛平县一个以做小买卖为生的民人,咸丰元年(1851)九月间,王库儿在做生意时偶然捡到一块宫里用的腰牌,见利忘〃义〃的他随即就戴上了这块腰牌。从此以后王库儿就成为紫禁城的常客,大大方方地出入宫廷大门,俨然宫中一役,在宫廷之中售卖馒头饽饽等竟也平安无事,日子一久还与宫中不少人混得挺熟。就这样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