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作可以定义为:一种机械运动,可以作用于对象者。所有凡是人能学习的机能运动,都可以视为动作。若此动作具有意识条件,则一律视为行为。
行为的定义为:具有意识的动作。意识是以人的神经中枢为判断中心,对某目标经过观察、思维、判断后所得到的认知。亦即网络中体用因果交集区作用时的状态,是以行为原则上具有动机与目的。
严格说来,说、写、画、唱等人类特有的反应模式,有可能仅仅是些动作而已。唯有有意识地说、写、画、唱,才是一种沟通或表现的行为。
情绪是一种本能反应,所以不需要学习,也不容易控制(情绪控制又是一门大学问)。反应既是由刺激直接激发的机械动作,那情绪又是怎样的机械动作呢?
在下章的概念分类中,情绪是“主观”的“刺激”词,属于“心绪”类,计有八种,简单说明如下:
好感如:宠爱嗜好依赖怜悯恭敬恋等。
好感是人对某一有利事物的直接感受,因为这种感受而衍生一系列的希望再获得或持续保有的行为。好感之对象可以分类,其行为亦有一定的模式,可以细分之。
忧感如:怨忧愁悲哀戚凄惨郁闷颓等
忧感是人对某一有害事物的直接感受,因为这种感受而导致一系列希望避免此类感受之行为。忧感之对象可以分类,其行为亦有一定之模式。
喜感如:恬喜乐欢欣愉悦怡等
喜感是人对某一有利事物的反应,此类反应又有利于人。人经常主动追求愉悦的感受,与之有关之事物皆为有利者。
恶感如:厌恶憎嫌嫉妒忿恨愤怒愠等
恶感是人对某一有害事物的反应,因为这种反应而导致一系列的希望避免或者设法去除其原因之行为。
心感如:安逸犹豫怅惘急忙悠闲虔等
心感是人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此类反应外表不易观察,属于内心的状态。于人有利有害,会导致一系列相关性行为。
怀感如:缅怀羡慕希望冀盼惦等
怀感是人对某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亦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其行为的特征在于思维的素材或模仿的对象等。
愧感如:懊恼羞耻惭愧悔疚尬尴惶等
愧感是人对过去的行为产生不满的反应,这种反应在目前不利于己,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则视情况而定。
物感如:节俭慷慨吝啬奢侈贪婪馋等
物感是人对物质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价值、目的、行为有重要的关系,人的意识型态多与此类反应有关。
由上述的分类可以知道,五官的感觉经过利害的分辨后,就可以得到“拟人”的各种情绪反应。至于利害的分辨则涉及人性、环境背景、个人经验以及意识型态等。假设我们已经有了辨识刺激的“辨识模块”,分辨利害的“人性模块”以及自动控制的“动作模块”。我们就可以看出,前述的“辨识模块”就是“拟人”的关键。
在一般状况下,环境发生变化,经过感官辨识后,人即产生行为,行为又影响环境。这些过程我们称之为“情况”,若干情况则组成一个“事件”。
当我们说一个人(或一“拟人机体”)有意识时,即意味着他必然具备下列五种认知:我是、我有、我要、我能、我在,否则就是无识(或者在无意识状态)。
我是:姓名、年龄、国籍等个人资料。
我有:各种附属于我身的事物或条件等(在下例中,是家庭资料。)
我要:本能地生存、生活,或某一特定的长程或短程目标。
我能:可以处理执行事务的能力、经验等(在下例中,我很胆小,体力很弱。)
我在:小环境、大环境等时间、空间资料。
再假定这个人是我,现在是半夜,我在正睡觉,被声音吵醒:
情况一:
声音:音量五分贝,高频,音长零点二秒,声源来自门外地上。
辨识:脚步声。
情绪:此时尚不知是利是害,故没有情绪。
态度:因不知情况,半夜危险性高,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
意识:如为脚步声,在此时非比寻常,应防小偷或外人侵入。
如为脚步,一定会重复发生,将目标设为期待声音。
假定连续发现此种声音,且声音确定在客厅外。可以估计为一体重约二百磅之人(由声音的辨识可知),我决定采取行动。
情况二:
情绪:同前。
态度:同前。
意识:仔细辨识前面动静,调出室内环境数据,确定自己位置。
目标:接近走路的人,我不可发出声响,利用暗处行进(参考常识)。
动作:悄悄行走模式,加掩护动作(由运动模块负责)。
视觉辨识:所有影像皆为点阵,经软硬件转换为向量资料,贮存备用。
新旧资料做比较,将自我移动部分修正后,即得事物之动态。
此时仅注意走道上有无“物体”,方向对向矩形之“门口”。
(假定无阻碍,出了门,走到客厅门口。)
情况三:
情绪:同前。
态度:因已出了门,安全性降低,加一分小心。
意识:已知对方在落地窗外,但不知为何人,何事。
目标:辨识对方之动静。
动作:找一隐蔽之位置,注视落地窗。
辨识:拉门移动之声音(摩擦声,重,缓慢。)
视觉:玻璃窗外,有六呎之人影,手执一尖锐之硬物。
情况四:
情绪:忧感顿生,由“尖锐硬物”之概念因子,直接连接到“忧感”
因尚无外在的压力,故仅在心情上,记上一笔“忧感”。(有压力为怕)。
态度:同前。
意识:此时为夜晚,窗外有人,该人私自开门,拟进入,动作轻缓。
判断:必为小偷或不友善之人。手执锐物,为“刀”类之利器,有可能伤人。
对方六呎,我可能力有未逮。
情况五:
意识:面临选择。
调动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以选择项目与心理状况互动,所产生的情绪有利者,即为选择的结果。
(假定自己的胆性、体能数据皆低于常态。)
选择一:报警(由常识库中查得处理之方式,一一比对之。)
意识:“报警”之分析:
“报警”为社会行为词,沟通类,沟通项。
常识库中求算出,报警需要半小时救援始至。
对方发难只要三分钟,半小时灾祸已发生。
情绪:忧急加重。
判断:不可行。
选择二:拿武器,反抗(常识库中,利害冲突的解决模式。)
意识:“武器,抗”皆属于意志类,需要胆识,需要体力。
查自己胆性及体力均不足,无法达到要求。
情绪:忧急加重。
判断:不可行。
选择三:叫醒家中各人,人多壮胆(意识定义,增加胆量方法。)
意识:人多胆识可增加,但是对方有刀,也可能有害于家人。
不愿见家人受害。
情绪:忧急加重。
判断:不可行。
选择四:开灯。
意识:小偷晚上行动,乃因怕人察觉。
灯会使人现身,非小偷愿见。
开灯可能使小偷逃走,也可能变本加厉。
如果小偷逃走,“忧感”可解。
情绪:希望小偷逃走,忧感变喜感。
判断:唯一可行之方案。
…
由前述各种情况,可知为一夜晚遭小偷侵入事件。对人而言,此事件很容易写成文字,详细分判。人类所有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分析成为经验。如果设计一“事件处理模式”,则可以提供给人或拟人之机器使用。
因此文字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处理工具,但要利用文字经验,则必须先设计一种“接口”。利用此接口,将人之感官刺激资料,转换成为人之经验讯息,同时也可藉此控制“动作模式”。
由于文字太多,其排列组合有无穷大,故必须做到“以简驭繁”,否则任何模式都不切实际,根本不可能完成。
上例是一种简单的“模块控制”策略,先将文字概念规范成“常识认知”的形式,再根据处理流程分组拆解。
这种策略可分为“观察”、“思维”、“判断”、“行动”四个步骤。在观察时,将所观察的过程,分析为若干“情况”,每个情况则以“辨识”及“认知”定义之。至于认知的内容有:“情绪”、“态度”、“意识”、“目标”、“动作”等。
内容的分类,需请求效率,我以计算机的基本单位“字符”为基准,将之分为二百五十六种(详见下章),每种分类都是以“常识认知”(包括人性)为本。
这一来,“认识”便成为全部处理的纲领,由影像的视觉或其它感官的感觉辨识开始,刺激讯息都已转为编成码的“概念资料”,概念资料又皆与“常识认知”相连。到了“意识思维”时,只要根据“常识认知”与“概念资料”所组成的“概念网络”,就可以推出一种解决方案。方案影响“心情”,心情决定“行为”。
至于这种“概念资料”从何得到?这是一种新的观念,由刺激转换成文字,一般认为是自然语言的领域,对我而言,这就叫做“人工智能”。
一九八一年,我在台湾曾申请到一项称为“电路器”的第 15101号发明专利。那是仿真人脑功能,在一个封闭空间内,放置外里易熔绝缘材料的金属粉,四围接以针状的电极。若在电极与电极之间施以高压电流,基于尖端放电的原理,两个电极间因电阻产生高热,遂使绝缘材料熔解,金属粉亦熔合为导线,电极遂相通连。
如果电极代表各个概念之“驿站”,当概念产生时,各概念本身所具备的感应功能,随着流经各个概念站之间,就可以得到与人脑思索时相似的“网络联想”。打通各电极之过程,即相当于人的学习行为。在理论上,计算机的能力及容量,可以电路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