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之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班更好不到哪里去,编导班共有二十多人,由一位“名导演”(导过电视剧Smoking Gun )授课。这位老师吊儿郎当,最喜欢指导亲吻的戏,常找些演员班的学员来实验,每每一堂课就在吻来吻去中结束了。
  可是,我也有收获,那是这位老师无意中透露的。
  记得是有位学员问他一个问题,我没有听懂,导演老师说:
  “不必担心,这个有公式!”
  那位学员又连续问了几个问题,答案都是:
  “有公式!”
  只怪我英文不好,难道是上数学课吗?
  下课后,我去问那位同学,什么公式不公式的。
  “我是问他系列戏剧与单一戏剧的发展技巧,他一讲我就懂了,他是说一切都有一定的公式,连单一剧都不例外。”
  “戏剧是创作,怎能有公式呢?”
  “现在是商业,要大量生产,所以只要会用公式就好了。”
  “那他为什么不教这些公式呢?”
  “啊,用不着,书店就有。”
  “那我们在这里学些什么呢?”
  “学什么?等机会呀!”
  “等什么机会?”
  他很奇怪地瞪了我一眼,才发觉这个东方人是个白痴。
  “等他提拔呀!哪天他拍戏需要帮手,就会在我们这里找。”
  原来如此,这一来,我也懂了,真要学电影,还不如上电影院。一部好片子,里面有学不完的宝贝,所有的艺术,都只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因为艺术不是知识,只能依感官的观察与意识的表现,而不是可以藉概念的学习得到的。
  我工作的地方虽号称工厂,其实是间小店,专门装配及修理各式闪光灯。店名叫“诺曼企业”,只有老板、一位女秘书、工程师及四个技工。当时所规定的最低薪资是每小时一元七角五分,我们工厂采用工时制,我每小时可得两元五角。工作多时,每月可以赚到八百多元,比老孙的收入还高。
  人生是多么的不公平!同样的我,在巴西拼命工作,不过月入数十美金。只因国家富强,便人人沾光,为什么人们不先努力使国家富强呢?
  工厂里熟练的技工,平均每天可以装配及测试一个闪光灯头,我一去就发现他们的工作方式很不合理。等我把各种情况弄熟了,便自行设计了一条生产线。一个月后,平均每天可以生产十个灯,甚至有一天我创造了生产十七个灯的记录。
  老板名叫诺曼,年纪和我差不多,他很欣赏我的工作,每个月自动给我加薪一次。到了第三个月,已加到三元五角一小时。他告诉我,那是技工最高的工资了,以我的能力应该还可以再加上去,但是必须先通过工程师鉴定考试。我看了看考题,知道毫无希望,也就心安理得安分地工作下去。
  诺曼又开始教我设计电源供应器,原先是由一位工程师负责,一个月只能设计一台,而且常常在测试时爆炸。最初我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一个星期后,我完成了一台。测试之下,一切良好,那位工程师愤而辞职,此后即由我来代理。
  我以为美国人讲究效率,加上诺曼做事合情合理,士为知己者卖命,我那个改不了的老毛病又发了。
  我们的产品设计得很差,外形不美,而且又大又重。这种闪光灯多半是供应给一些流动的家庭摄影师,他们每天背来背去,巧拙轻重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研究后发现,以现有的材料,体积至少可以节省四分之三,重量可以减轻五分之四。
  哪知诺曼坚决反对,他说我不懂做生意的门道,顾客要求的是“货真价实”,只有做得又大又重,买者才肯出高价,我们才有利润。
  同事们也对我抱怨有加,因为我们是计时论酬,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时数便相对的降低,钱也就少赚了。叶落知秋,以一个小小的工厂,只有几个人,大家成败与共,才有安定的工作机会。老板不求改进,满足于现状,工作人员则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为经营者设想。长此以往,怎能在市场上与他人竞争呢?
  同事中有位名叫彼得的小伙子,个子很高,喜欢打篮球,和我兴趣相投。他每天装一个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有一个星期天,他邀我去打球,我们一矮一高,组成一队天龙地虎,倒颇引人侧目。
  休息时,我正在喝沙士,突然听到他说:
  “你知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我在‘喝’碳酸饮料。”我以为他在教我英文,所以特别强调“喝”这个字的“现在进行式”。
  “不,我是指在公司里。”
  “啊,混日子。”我才知道又是老问题。
  “如果你想多赚点钱,我绝对支持你,但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我敢担保诺曼不会再给你加薪了。”
  “我知道,我只是尽责任。”
  “狗屎!你的责任是一天做一个灯。”
  一来我不愿跟他争,二来我再有理,用英语也讲不出,只好说:
  “可是我‘不会慢’!”我想说的是“慢不下来”。
  “狗屎!‘不会慢’,没有这种事。”
  “真的。”
  “狗屎!狗屎!”
  连续几个狗屎,把我惹毛了,我用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发起高论来:
  “做得多,公司赚了钱,公司就会大,公司大,我们大家有好处。”
  “你在做梦哩,公司再大,诺曼也不会多给我们一毛钱。”
  “至少……”我不会说有“面子”,改口说:“有希望。”
  “狗屎!我们唯一的希望,是自己有钱。”
  “怎么能自己有钱呢?”
  “等机会呀!机会到了大捞一笔,谁不是这样?”
  “可是国家……”我想说这样国家就很危险了。
  “什么国家?国家就是要帮我赚钱的。”
  不同的意识型态,加上我受限于语言,再谈下去只会伤感情。或许他的想法有点极端,但我所接触过的人,不论在巴西还是在台湾,这种论调好象是种流行的时尚。看来极端的应该是我,至少,我不合时代潮流。
  美国的人口比中国少了五倍,可用的土地则大了十几倍。再加上他们没有历史包袱,没有不断的天灾战祸,又承袭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人在富裕之余有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原也符合人性。可是为什么中国人也有这种想法呢?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如果有能力的人只为自己谋利,那整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呢?
  美国人没有国家观念,是因为国家形成的时间短,又得天独厚,还没有经历到国破家亡的惨痛。就像人在青少年时期,不知天高地厚,一切欣欣向荣,充满希望。然而,一近中年,生老病死的际遇纷至沓来,双亲或尊长不是大限将到,便是病痛缠身。至于自己,不成家固然不可,成了家,各种负担宛似无止尽的梦魇。
  美国目前还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人正是时运当头。唯有等到国力耗尽、资源枯竭之时,才会重新整理他们的经验,认识到人间真相。
  立妹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心理学,寒假时邀我去玩。多年不见了,她结了婚,生了个乖巧的女儿。往事好象天边的浮云,虽然是亲兄妹,基于特殊的家庭状况,我对她的了解却是模模糊糊的一片迷雾,连想象都着不上力。
  我乘着灰狗巴士,横跨了加里佛尼亚、内华达、亚利桑那三州,沿途见识到美国的峡谷与大漠。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在种种原因下,宛如世纪初的犹太人,天各一方、骨肉飘零。我心中感慨万分,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她叙旧。
  那时车外下着大雪,一望白茫茫无际的大地,心中冉冉浮起幼年时的北国风情。母亲在我的心底,一直是一个枯瘦如柴的影子,成年躺在病床上干咳。那种咳声断断续续,有气无力,既夹杂着无比的痛苦,又代表着无助的挣扎。
  由于台湾没有雪,失去了联想,回忆之窗也就紧紧地关闭着。这时,在灰沉沉的天空中,一些轻灵细白的雪花,缓缓地游移到眼前。甫接触到车窗上的玻璃,就依附不去,由一朵朵六角形、伸展着纤毛的小精灵,顿时化为一片半透明的光影。
  透过光影的芒彩,一幅一幅鲜活的景像,突然跃入眼帘。
  记得在北平时,母亲完全不像是个病人,她常带着立妹与我去北海公园溜冰。还有一个瘦长的身影,也同时出现在回忆里。我们叫他三舅,他很会唱歌,我记得最清楚的,也是他经常唱的一首:
  “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那静静的黑夜里,想起了我的故乡……”
  一样的是雪花飞舞,不一样的,却是那一去永不复返的温馨。
  我们在北平的家,记得是当时市长徐惠东先生借我们暂住的,我们住在前院,后面还有一进,徐市长的三位舅子就住在那里。
  二舅喜欢喝啤酒,我不喜欢那香涩而辛辣的感觉,但为了找他们要小说看,经常要小小的忍受一下。三舅也喝酒,他一喝就唱,一唱就被撵出去。
  永远是白皑皑的雪地,永远有三舅的影子,似乎和母亲冻红的双颊、无声的缄默密切得分不开来。
  在那神秘的回忆之窗中,唯一的例外是一团炉火,母亲紧紧的抱着立妹与我,三舅则靠在窗棂上。静静的,正如同封冻的、停驻在我眼前的光影。
  三舅的歌声响起了,永远是同一首,他低低的哼着,我好象也听到了母亲的哼声。一片暖意,一种我很少感受到的祥和,渐渐地化为虚无……
  接着,一片茫然,我搜竭枯肠,却再也记不起什么了。巴士到了新墨西哥,一见到立妹,别的还没说,我开口就问她:
  “你记不记得,我们住在北平时,有位三舅……”
  “当然记得,他很会唱歌。”
  “后来呢?为什么我想不起后来怎样了?”
  “后来他从军,打日本人去了。”
  我在立妹家住了两天,好象去过白沙空军基地以及一些名胜。但是我却什么都不记得,对妹夫的印象也很淡。因为那寒得彻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