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齐国宰相管仲,一生出谋划策可谓多矣,齐桓公对之都言听计从。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前来探望,说话间问起将来管仲百年之后由谁来接替宰相之位合适。管仲当即作了这样的分析:阳朋为人忠厚正派,可以放心委以重任,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从以往的为人方式和性格看,都属于小人一类,遇大事不宜重用。但是,正是这三个小人过去都曾有恩于齐桓公。所以听管仲这么一说,齐桓公说:“过去易牙曾烹杀自己的儿子为我做肉羹,难道能说他不是真心对我好吗?”管仲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起码的为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性,试想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不爱的人能说他有人性吗?一个没有起码人性的人,他怎么可能真正忠于国君呢?”齐桓公又问:“竖刁过去曾不惜残伤自己的身体来侍奉我,这样的人难道也要怀疑他对我不忠吗?”管仲说:“没有哪个人不首先爱惜自己身体的,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是违反人情的,违犯人情的人也不会永远忠于国君。”齐桓公又问:“公子开方跟随我已有十五年了,为了侍奉我连自己的父亲去世也没有回去奔丧,这样的人难道还不值得信任吗?”管仲说;“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父子亲情,连父子亲情也没有的人,他怎么可能会忠于国君?”这次谈话之后不久,管仲就去世了。
  应该说管仲临死前对齐桓公周围几个重要大臣的评价并没有使齐桓公感到满意,不仅如此,相反这番话倒让齐桓公觉得有某种不愉快。于是齐桓公也就没有照管仲的临终安排去做,而是非但没有重用阳朋,反倒对曾有小恩于自己的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信任有加。人的确是个感情动物,一向深谋远虑、识见过人的齐桓公也不能例外。但结果却不幸得很,管仲去世3年之后,齐桓公正是被这三个貌似忠诚,而实际上为人恶劣的亲近佞臣害死了,齐国的霸业也从此宣告结束。不用说,管仲临终遗言似乎只是一个人格评价和为国为政中基本的用人问题,而实际上他牵涉到管仲身后的齐国如何将霸业继续发展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齐桓公因为感情用事,把管仲的话当了耳旁风,导致齐国政坛上发生重大变故,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管仲预言的敏锐和卓见。
  十六国时辅佐前秦苻坚的著名谋臣王猛也是与管仲相似的人物。王猛在苻坚麾下担任丞相兼都督中外诸军事,他曾帮助苻坚扫除西北各地的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因此,苻坚对王猛也是极其信赖的。王猛临终前对前秦的前途和未来军国大事也有一番安排,王猛说:“晋国眼下成为我们的主要威胁,它虽然目前只是偏处江南,但它既是华夏正统,又治理得上下安和。我去世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图灭东晋。现在鲜卑和西羌虽然表面降服,但心中并未真诚归顺,两族迟早都是祸害,以后要找机会把他们铲除掉。”不久,王猛去世。王猛死后,苻坚并没有认识到王猛临终遗言的准确性、重要性,毅然调集90万大军南下攻晋,结果在淝水遇到东晋军队的顽强阻击,前秦军队一败涂地。与此同时,王猛生前一再叮嘱要铲除的鲜卑、西羌贵族也趁前秦新败于东晋之际,公然宣布独立。从此,前秦江山由初具规模的稳定和强盛陡然变得七零八落,北方地区又重新陷入战乱和分裂。此后不久,苻坚被杀,前秦也迅速走向了它的全面瓦解。前秦由发展而迅速走向灭亡,当然原因不止一个方面,但苻坚不遵王猛临终遗言,却是导致形势急转直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苻坚和前秦的快速败亡,恰从反面证明了王猛临终遗言的高度预见性和分析问题、形势的深刻准确性。

  /* 42 */




  臣 相
  术在书外:3.灵活机动的本领



  谋臣们预言未来江山大业一言九鼎,靠的是高瞻远瞩的判断力;而面对具体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准确无误,表现出的又是即时应对、机动灵活的另一种本领。
  还说齐国的管仲。他当年为齐桓公谋求霸业时,曾系统设计先得民心,爱惜百姓,使百姓富足的政策;然后在民富国强的基础上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兵贵精而不在多;继而开发山林、盐业、铁业和渔业,发展商业,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并提请桓公注意让百姓休养生息。这样,国家富强,民心归顺,霸业自然而成。齐桓公也的确是按照管仲提出的思路行事而成为五霸之一的。
  秦末楚汉争霸战争中,双方虽然互有胜负,但胜方和负方事实上都已筋疲力尽。刘邦急于取胜,令谋臣献计。儒生郦食其建议仿效汤武立桀纣之后的办法,分封六国贵族后代,以拉拢各方势力壮大自己。刘邦当时很是赞赏,准备马上下令封侯授玺。张良听说后立刻意识到,这将破坏争霸大业,即刻求见刘邦,数以9条不可依此而行的理由,认为复立六国,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就不会有人追随刘邦打天下了,这样做不仅不会壮大汉政权的势力,而且只会带来新的分裂。刘邦醒悟后,又马上下令“销印止议”。如将此与西汉统一后的历史打通来看,张良的及时谏止确实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东晋建国于东南一隅,政权内部组织成分复杂,其中既有原来南方的士族,也有避乱南迁的北方士族。由于南北士族的风俗、气质等方面差异很大,影响到政治主张的歧异,并因此形成若干对立的政治派别。谋臣王导向晋元帝献策,以调解北南士族之间的关系,主张“绥抚新旧”,保持平衡,主观上决不可有所偏颇。王导本是北来的山东士族,当他与北来士族在一起时,就激励北来士族为光复中原而努力,以劝导他们放远眼光,别为眼前小利而争吵不休。对于南方士族,他主张保护其既得利益,特别是旧士族的祖传产业,只在一些地旷人稀的地方让北来士人落脚。这样就成功地协调了南北士族的矛盾,维持了东晋国内的政治平衡和稳定。
  唐初“善谋”的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灭隋建唐的过程中,房玄龄一直在李世民身边侍奉,他很早就有辅佐李世民继帝位的打算。当李世民和太子建成矛盾激化后,房玄龄准确把握时机,与长孙无忌商议“安宗社”之大计,策划夺取帝位的具体步骤。当建成鼓动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逐出秦王府后,房玄龄敏感地意识到建成就要加害于李世民了,于是他乔装打扮成道士潜回秦王府,劝说李世民当机立断,“大义灭亲”,从而成功地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建成,李世民由此登基。事后,李世民称房玄龄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可与汉之萧何相提并论,功居唐初重臣第一,进封为邢国公。
  北宋建立后,靠陈桥兵变称帝的赵匡胤最关心的是如何防止军将作乱,避免使赵宋成为继后周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他在谋夺帝位的过程中一直以赵普作心腹谋臣。建宋后,赵普任宰相,对赵匡胤忠贞不贰。赵匡胤多次与赵普密谋,希望解决好军将专权问题。当时随赵匡胤起兵的石守信位居殿前都点检要职,掌握禁中军权,客观上对赵匡胤构成直接威胁。但石守信功勋卓著,毫无离心迹象,赵匡胤一直不忍心罢免,却又总是对石守信放心不下。据载,在一个大雪之夜,赵匡胤来到赵普家中,君臣二人围坐在火炉边商量如何对待石守信。赵普当时只轻轻说出12个字:“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听了赵普的话马上心领神会。但是,这里边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匡胤对一般节度使使用这个办法并不怎么犯难,而惟独这个石守信却很让赵匡胤犹豫难决。赵匡胤觉得,石守信这个人一生都不会背叛自己,因为自己曾有恩于他。而赵普却说:“如果陛下念及对石守信的恩情,那么周世宗对您也施过恩,陛下又为何取周世宗而代之呢?”赵普的话正中赵匡胤要害,这一反问才使赵匡胤最终下了决心。在成功地解决了石守信的问题以后,大宋朝廷又在赵普的导演下演出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活报剧。如此对待握兵重臣,开创了宋朝巩固中央集权的一条新思路,从而使得大宋江山在几百年时间里始终没有出现诸如唐朝后期那样“内轻外重”的割据局面。对于宋王朝来说,对此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就是赵普。
  王导、房玄龄、赵普们,虽不生活于同一时代,面对的帝王和问题也不一样,但由他们的实践所体现出的却都是灵活机动的应变才能。

  /* 43 */




  臣 相
  术在书外:4.即兴表现的才能



  在谋臣这个家族系列中,除了预言未来的天才之外,其他则都是“可学而能”的正常本领,所以在这正常的为人主谋划中,还有一种,那就是常在帝王社稷发生危机的关头突发奇想、献出妙策。这种妙思奇想虽属小道,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千万不可小视。
  齐桓公一次亲率大军讨伐山戎,行军途中,大队人马走进一个迷谷,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四周全无人烟,人们无法辨认方向。加之长途征战,天气酷热,没有水喝,人马都渴得要死,将士们万分焦急,却一筹莫展。这时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选几匹老马带路,信马由缰,我们跟在后面,便可找到水源和出路。齐桓公照此行事。果然,几匹老马很快把齐军带出了迷谷。
  韩信随刘邦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韩信破齐后想自立为齐王,怕刘邦不高兴,先派人去求封“假王”。当时刘邦正为作战不利而苦恼,盼望韩信救援,听到的却是韩信求封的要求,立时气不打一处来,张口大骂:“求什么封?”接下来还要痛骂,张良在旁赶紧用脚踩了踩刘邦的脚,给刘邦递了个眼色,示意刘邦应允。刘邦也很机敏,马上改口说:“求什么假封?当什么假王?要当就要当真的!”立即封韩信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