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历史悲剧中的末路英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心叵测。皇上一怒之下罢了袁崇焕的官,让他回家种地去了。不久以前皇帝还曾信誓旦旦地对袁崇焕说自己决不会受他人舆论的影响! 

四 
一六二八年、只会作木匠不会当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早早地离开人世。年轻人没有儿子,皇帝朱由检以亲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朱由检在没掌握政治大权时,旁观者清,发现满朝文武只有袁崇焕是个可以匡时济世、安帮定国的大忠臣。他明白自己继承的是一个百孔千疮危机四伏的残破江山,必须任用英雄俊杰才能使他的王朝转危为安,所以坐上皇帝宝座后就不顾朝中文武大臣的强烈反对,迫不及待地把赋闲在家的袁崇焕招回来,当众任命袁为辽东战区总司令,并赐给他尚方宝剑,赋予他先斩后奏、权宜行事的巨大权力。自明帝国创立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边将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以朱由检当时的心态,只要袁崇焕能彻底解除后金汗国的威胁,使明帝国危而复安,就是和袁崇焕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袁崇焕被皇帝的英明深深感动了,为了报效皇上的知遇之恩,袁崇焕定下了五年消灭后金汗国、收复东北失地的时间表! 
袁崇焕在走马上任前,鉴于上次的教训,再度给皇帝上书,内容如下: 
〃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袁崇焕知道,他一旦离开京城远赴边疆,朝中的文臣武将没有几个会在皇帝面前为他说句公道话,相反会想方设法揭他的短。一面之辞重复三次就是真理,皇上对同样的诬陷之辞第一次也许不相信;但第二次就难勉动摇;第三次如仍没有相反的意见就难得不相信。连曾参的母亲都会被流言误导相信一向善良仁爱的儿子会杀人,更何况皇帝和臣子之间呢? 
中华帝国到了明王朝时期,权力人物的综合素质较之汉唐帝国时期大幅度下滑,突出的表现是心胸变得狭隘;嫉妒、短视和缺乏全局观念象恶性病毒一样感染了整个官场。害怕别人成功,希望身边的人倒霉、渴望从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中寻找快乐。。。。。。官僚之间习惯互相倾轧,恶道人长喜揭人短,尤其是朝中的文官喜欢对边将说三道四。汉唐帝国时期,边将只知道杀敌立功、开疆拓土,保家卫国,不用担心朝官会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所以边将能集中精力去争取对外战争的胜利;汉民族也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无往不胜。唐高宗时期,大将军李勣统领大军东征高丽,高宗私下询问谏官贾忠言对东征将官有何看法,下面是贾忠言的回答: 
〃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持军却也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沈毅能断,性少忌刻,却不失为统御才。这数人统是当代良将,若讲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总要推大总管李勣哩。〃 
贾忠言的回答是何等地坦荡无私!明帝国的边将则没有李勣那样的幸运,如果皇帝问身边的大臣同样的问题,边将的形象马上会在皇帝心中大打折扣。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明帝国的边将要把大部分精力用来讨好朝中的文官,只把小部分精力用于抗敌御侮,结果军队的战斗力大受伤害,外战往往被动挨打者多,主动战胜者少。边将中如凑巧碰上一个军事天才,又往往不能适应人事而被多方掣肘,使之不能放手建立功勋。结果明王朝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能打胜仗的将军不被朝廷信任;朝廷信任的边官则只会打败仗。 
袁崇焕来到山海关,即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东方大战略:第一步是加固城池,自固根本,在与后金接壤的辽西走廊增设军事要塞,以挡住后金汗国的攻势;同时加强国防军训练,在三年内训练十万能够攻城掠地连续作战的野战兵团。第一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尽可能回避与后金汗国进行大兵团决战,不受干扰地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如能同后金议和达成休战那就更好。第二步是派出游击部队深入敌后骚扰偷袭,破坏敌国的牧场和农村,摧毁敌国的战时经济。第三步是训练有素的野战兵团大规模出击。。。。。。 
为了实现他的东方大战略,袁崇焕开始有意识地和后金汗国接触,试探在不蒙受实质性损失的前提下达成休战的可能性。 
再英明的人也会偶尔犯有失误,如果有心寻找一个人的过失,总是能找到机会的。袁崇焕也曾失误过,并被嫉妒他的官僚紧紧抓住不放。 
在紧靠后金汗国的登、莱海面上有一个绵亘四十公里的岛屿,名东江。岛上盘踞着一支土匪武装,头目为毛文龙,时不时深入后金汗国从事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当明帝国与后金汗国进入战争状态时,明政府看出东江地缘政治上的无比价值,就有意对这支土匪武装实行羁糜政策,派使者去东江封毛文龙为将军。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当后金汗国出师和明帝国交战时,毛文龙可以率领岛上的土匪武装操女真兵团的后路。后金汗国要想确保后方的安全,就必须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防守毛文龙的袭击,这样明军的压力就会减轻。毛文龙从山大王一下子跃升为将军,自然愿意接受明政府的节制。毛文龙集团的战斗力虽然有限,但因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也确实给后金汗国制造了不少麻烦。后金汗国是一个马上民族,虽然对东江的这股土匪武装颇感头疼,但因不飞水战的缘故只好暂时隐忍。 
毛文龙晋升为将军后,仍然不脱土匪习性,在给后金制造麻烦的同时也在给明帝国制造麻烦,所不同的是给前者的麻烦要大一些。毛文龙深知自己所处的地理优势,在接受明政府的招安后并不听从明政府的号令,在东江依旧维持实质上的独立王国,明政府费了许多军饷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袁崇焕就任辽东战区总司令后,毛文龙名义上属他节制,但袁崇焕指挥不了他,毛文龙依旧在自己的辖区内我行我素,不把袁督师放在眼里。大凡有非凡能力的人往往自尊心也强,袁崇焕自然不能忍受毛文龙的目中无人。袁崇焕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也残存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劣根性,骨子深层有浓厚的〃君子情结〃,认为人只有先做〃君子〃然后才能建立功勋。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洁的人,毛文龙显然算不上君子,不是君子就不可能忠君报国。在袁崇焕心目中,毛文龙集团除了虚冒钱粮外,对明帝国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认识显然不合当时的情势,要打败力量超过自己的强敌,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同时削弱敌人的力量。只要能削弱敌人,就是鸡鸣狗盗之徒也可团结到自己这一边。等打败了强敌之后再把这些人转化成〃君子〃,如果实在转化不了再〃咔嚓〃也不迟。在后金成为明帝国主要的威胁时,毛文龙无疑是最佳的统战对象。虽然他起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大,但对后金汗国多少有点牵制作用,否则后金汗国也不会对其大感头痛。袁崇焕既然意识不到这一点,毛文龙的小命也就完完。凭袁崇焕的超人智慧,除掉毛文龙不过是小菜一碟。袁崇焕借去东江阅兵的机会,轻而易举地把毛文龙砍头。毛文龙死后,东江作为一支威胁后金的武装力量已不复存在。岛上的土匪只服大土匪毛文龙,不服袁崇焕任命的〃君子〃,没多久就作鸟兽散。毛文龙的养子孔有德和耿仲明则投降后金,成为后金汗国入主中国的得力向导和开路先锋。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虽然得不偿失,但再英明的人也难以避免失误的。和袁崇焕对明帝国的巨大作用比起来,杀毛文龙的失误本可以忽略不计。皇帝朱由检最初也认为此事应该忽略不计,袁崇焕虽然有点过份,但只是方法的失当,动机是好的,袁崇焕还有很多的机会将功补过,更何况毛文龙确有可杀之罪。如果是在汉唐时期,大臣也会认为此事可以忽略不计,可明帝国的大臣却不这么认为,如果袁崇焕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们也许会这么认为;但因为袁崇焕超群绝纶,此事就变得关系重大了,甚至关系到帝国的千秋大计。也不知皇帝身边的官僚使了什么法术,使朱由检对杀毛文龙一事突然认真起来,对袁崇焕的态度逐渐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下面我们推断一下皇帝和某位大臣的对话: 
皇帝:你认为袁崇焕这人怎样? 
大臣:袁崇焕这人能打仗,有能力,人也聪明,就是有点那个? 
皇帝:什么这个那个的,有话直说! 
大臣:也没什么,不过是恃才傲物看不起人罢了,有才能的人都有这毛病;如果看不起我们到没什么,但不能看不起。。。。。。 
皇帝:看不起什么?你今天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 
大臣:皇上恕微臣无罪,微臣方敢直言。 
皇帝:恕你无罪。 
大臣:但不能看不起皇上。 
皇帝:袁崇焕真的连朕也看不起吗? 
大臣: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皇上不可当真,但袁崇焕确实对微臣说过皇上不会打仗。 
皇帝:他真的这么说? 
大臣:他还说皇太极很会打仗。 
皇帝:什么?! 
大臣:听说他还私下向后金求和,皇上一定知道这事。 
皇帝;我不知道,我能作汉奸卖国贼吗?谁给他这么大权力? 
大臣:皇上别生气,你的英明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毛文龙就说过皇上是亘古未有的天才军事家。微臣该死,我怎么提到他了,袁督师会怪罪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