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子,经查就是白水镇被掳走的那些女人。
  其中三名女子有一名不甘受辱自尽,另外两名被水匪给杀了,被抓的水匪已经被关进了大牢,对在白水镇上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
  不过非常可惜,匪首王三趁乱逃走,不知所踪,江西提刑按察使司已经发布了高达五百两银子的悬红来缉拿王三。
  白水镇的灾后重建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九江府和湖口县的赈灾物资相继运来,江西布政使司也从临近的府县调集物资救助白水镇的灾民,使得赈灾物资充足。
  说起来这还要多亏了李云天的如实上报,江西布政使司和九江府得知如此严重的灾情后肯定不会无动于衷,归根结底最后受益的是那些受灾的百姓。
  九江府知府杨德民已经给朝廷写了关于白水镇遭受匪患的奏章,除了水匪凶残外,湖口县知县李云天临阵指挥失当是重要的原因,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了李云天的身上。
  作为湖口县知县,李云天自然也写了奏章,由于奏章是密封的所以谁也不知道他写了什么。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他的形势非常不妙,十有yankuai会为此次事件背黑锅,即使不撤职查办也会调离湖口县贬职任用,仕途堪忧。
  面对即将失势的李云天,湖口县的官吏和乡绅、商贾对他逐渐疏远,敬而远之,就是张有德也不像先前与他走得那么近,让他体验到了什么是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李云天的几次催促下,张有德才向白水镇巡检司下拨了五百两银子,至于剩下的一千两以帐上无钱为由,要等到明年才能拨下去。
  当然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届时李云天还能待在湖口县知县的位子上。
  随着那五百两银子到了巡检司的帐上,赵华按照李云天的要求开始在全县招募军士,要求应募人员的年龄在十八岁到四十岁,对身高和体重都有一定的要求。
  以往巡检司的军士是县衙摊派到各乡镇的徭役,每家每户必须按人头出人,属于被抓壮丁的性质,因此自然被百姓们应付了事,出现这种老的老小的小的局面,像这样面向全县招募还是第一次。
  既然是招募,那肯定就有相应的待遇,包吃包住不说,每名军士每个月能拿三钱的饷银,一年发四套衣服,殉职的话有三十两银子的抚恤。
  如果能抓到水匪头目还有另外的奖赏,福利可谓十分优厚,故而湖口县那些青壮年纷纷踊跃报名,招募点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防止赵华乱招人,李云天给巡检司的人数定了一个限额,总共两百人,所谓兵贵精不贵多,两百人已经足矣。
  另外,他还特意让赵华多招收一百人,准备补充到县衙的巡城壮班里,以防备水匪到县城里滋事。
  这一百名壮班士卒虽然也巡城,但他们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巡检司的后备力量,一旦巡检司需要人手,这一百名壮班就将前去支援。
  在外人看来,李云天这是被水匪吓破了胆子,因此不遗余力地招收武装力量进行自保,谁也没有想到他这样做是否有另一番深意。
  自从白水镇水匪事件后,李云天一直留在白水镇督查重建的进程,他现在可是戴罪之身,哪里有心情再回县衙处理公务。
  这天吃完晚饭后,李云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领着罗鸣等人去了陈凝凝所在的那个小院。
  这些日子他一直忙着处理灾后的事务,没有时间去找陈凝凝,现在难得地闲暇下来,想再听听她弹曲子。
  到了小院李云天没有看见陈凝凝,询问一名丫环才知道,陈凝凝早就去了外婆那里。
  得知了这个消息,李云天不由得苦笑了一声,看来陈伯昭已经认为自己这次是在劫难逃,故而让陈凝凝远离自己,以免自己打她的主意。
  “罗班头,你说本官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离开了陈凝凝的小院,李云天的情绪显得有些低落,一边走一边问向跟在身后的罗鸣。
  “大人高风亮节,属下万分钦佩!”罗鸣知道李云天问的是把灾情如实上报并且主动揽责的事情,想了想后说道。
  经过这段时间来的相处,罗鸣对李云天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发现李云天是一个善良耿直的好官,从没有做出那些欺男霸女、收受贿赂的事情。


第十六章 一念之间

  只不过李云天太年轻,社会阅历浅薄,不懂得为官之道,因此空有一腔抱负,连张有德都斗不过,被张有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不知。看书神器
  “罗班头,本官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为官,应该回家潜心修学。”李云天笑着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大人,如果不是您的话白水镇岂会得到如此多的赈灾物资,现在看来灾民们在过冬之前就能住进新房,这全是您的功劳。”罗鸣忽然之间同情起了李云天,禁不住开口安慰道。
  要是换作别的官员,肯定就把灾情压下去了,那么根本无法得到如此充裕的赈灾物资,而且即使那些救灾物资到了也会被一些官员上下其手克扣,最后到了百姓手里的寥寥无几。
  可李云天不一样,他敢把自己的“丑事”宣扬开来,那么自然也就敢去找那些克扣赈灾物资官员的麻烦。
  所以这次白水镇的赈灾物资完完整整地发了下来,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招惹李云天这个愣头青。
  李云天闻言笑了笑,没有说话,默默地向前走着,罗鸣觉得他的背影十分孤单和落寞。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紫禁城东,文渊阁。
  虽然文渊阁在紫禁城众多的宫殿建筑中并不起眼,但它是大明行政的中枢所在,是大明内阁的办事场所。
  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经过通政使司后都要汇聚在这里,由内阁的阁员从中挑选重要的奏章给永乐帝过目。
  此时,一个宽敞的房间内,两名身穿绯袍、头戴乌纱、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锦鸡的老者正坐在桌案前,翻阅着桌上摆放着的奏折。
  “有意思!”忽然,其中一名清瘦老者望着手里的一份奏章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大人,何事发笑?”这时,另外一名坐在不远处书桌前翻阅走奏折的圆脸老者抬起头,有些好奇地问道。
  “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给向陛下请罪,请求陛下让他戴罪去边疆杀敌报国,决意战死沙场。”杨大人合起手里的奏章,笑着看向了圆脸老者。
  “湖口县?”圆脸老者沉吟了一下,问道,“可是前段时间闹水匪的地方?”
  “正是那里。”杨大人点了点头,“死二十五人,烧毁房屋一百一十六栋,九江府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匪患。”
  “听闻湖口县知县对敌时被吓得昏了过去,使得所率之人溃败,这才让那些水匪有机可乘,大肆烧杀抢掠,陛下最痛恨的就是这种贪生怕死之徒,这次肯定要重责于他。”圆脸老者对李云天现在的处境并不乐观,皱着眉头说道。
  杨大人微微一笑,没有答话,继续翻看着桌案上的奏章。
  晚上,乾清宫,南书房。
  “陛下,这是臣择出来的奏章,请陛下御览。”杨大人走进房里,向坐在书桌后面一名身穿明黄色龙袍、身材高大、面相威猛、精神矍铄的老者躬身说道。
  “赐座。”这名威猛老者自然就是永乐帝朱棣,向杨大人微微一笑,让内侍给杨大人搬来了一张椅子,然后翻阅起了杨大人送来的奏章。
  每本奏章上都贴着一张条子,上面写着杨大人对奏章内容的处理办法,永乐帝觉得满意的话就用朱笔在条子上写上“已阅”两个字,依照条子上的办法去处理奏章上的事务。
  如果他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就在奏章上用朱笔写下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朱笔御批”。
  这样一来就节省了很多处理奏章的时间,简化了奏章的办事效率。
  永历帝边翻阅奏章边向杨大人询问一些奏章上的事务,杨大人有条不紊地对答,很快就剩下最后一本奏章。
  “杨卿,这本奏章为何没有贴条子。”永历帝翻开奏章一看,微微一怔,抬头看向了坐在那里的杨大人。
  “启禀陛下,这是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知县李云天的请罪表,臣不敢妄断。”杨大人向永乐帝一躬身,不动声色地回答。
  “请罪表?”永乐帝的眉头皱了皱,能让杨大人把奏章递到他的面前,那么肯定不是一件小事,于是望向了奏章里的内容。
  奏章的字写得很漂亮,李云天把当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完完整整地表达了出来,尤其是看见那颗血淋淋人头时的震撼,着重用了笔墨描写,为后面的昏倒做出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他用悲壮的语调表示,“臣上负皇恩,下愧黎民,斯文扫地,深知罪孽深重,本无颜苟活于世,然十年寒窗苦读,未能为君分忧丝毫,为国效力半分,臣实在愧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故恳请陛下恩准臣戴罪戍边,杀敌报国,臣定当马革裹尸,以报圣恩!”
  “此人还算有几分骨气。”看完了奏章上的内容后,永乐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出身行伍,纵横疆场大半生,这种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奏章很是对他的胃口。
  “杨卿,你意下如何?”随后,永乐帝看向了杨大人,笑着问道。
  “臣觉得他还算有几分担当,看在他是新科进士,去湖口县上任不到三个月的份儿上,臣认为应该给他个为国效命的机会,让他在沙场上洗刷耻辱。”杨大人不动声色地回答,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惋惜。
  “他是新科进士?”永乐帝感到有些意外,新晋的进士通常都留在京城熬资历,争取在各大部院任职,很少有人外放为官。
  虽然李云天的任命是永乐帝御批的,但那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势而已,永乐帝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是谁,更别提记得他了。
  “他在殿试中位居二甲中等,是今科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尚未弱冠。”杨大人点了点头,沉声向永乐帝解释道。
  “此人倒有点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