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李云天向宣德帝一拱手,沉声奏禀道,“臣觉得可放开海禁,以安海民,平倭患!”
  李云天话音刚落,东暖阁的众臣们就一阵骚动,相互间交头接耳地低声议论起来,纷纷觉得李云天所言甚是。
  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大明物资富饶,立国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能满足大明自身的需求,故而没有对外贸易的必要,因为明太祖不仅定下了三十税一的超低商税,而且对海外贸易通常不征关税或者征收具有象征意义的微薄关税。
  据史料记载,“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徵其税。帝曰:“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因此,大明与海外诸国互市的时候无法从中获取应有的税收利益,自然朝廷也就对与海外诸国了无兴趣。
  另外,由于海外诸国缺少硝黄、铜和铁等重要的军事物资,因此明间的海商们通常走私这些被大明严令流出的物资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大明禁止不绝,甚至官商勾结,使得朝廷大伤脑筋。
  二,明初,被明太祖击败的张立诚和方国珍等元末起义军的残部被迫逃亡海上,在南洋一带建立了众多据点,与大明内部的反明势力遥相呼应,使得明太祖十分警惕,再加上倭寇自从元朝就不断到沿海侵扰,大明后为祸更重,这可谓是明太祖海禁令的最重要原因。
  不过,虽然永乐年间朝廷仍数次“严私通番国之禁”,但其声势已经不如洪武年间严厉,而且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对朝贡贸易中的违禁事件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明初洪武帝实行的海禁政策固然很好地解决了违禁物资外流的顽疾,并且切断了张立诚和方国珍等残部与大明内陆的联系,但却使得倭寇激增,逐渐成为了困扰大明沿海的倭患。
  按照大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令,沿海的一切与出海有关的产业悉数断绝,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贪酷,这使得饥寒交迫的沿海居民不得已加入到了海盗的行列。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们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增长却有限,一旦无法出海谋生其生活必将陷入困顿。
  而自宋朝以来,东南沿海的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等等,养活了可谓百万计的百姓。
  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疑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故而,对当地的百姓来说只有两条路走,一是甘受饥寒交迫的困顿生活,一是铤而走险当倭寇,从事海上走私或者对大明沿海进行劫掠。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虽然沿海的地方官府从未有过辖地内的百姓因为生活贫困而沦为倭寇的奏报,但是他很清楚李云天并非危言耸听。
  很显然,沿海的那些地方官府为了政绩同时也是害怕担责,自然不可能把百姓们因生活贫困而成为倭寇的事情上报,那样的话他们难辞其咎。
  所以在宣德帝得到的奏报中,最多也是沿海有百姓利欲熏心加入倭寇,至于那些百姓生活窘迫之事绝口不提,否则岂不是自讨苦吃。
  对于地方官吏那些欺上瞒下的行为,宣德帝已经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想到沿海居民会有如此多的人沦为了倭寇。
  这也怪不得大明的海防防线成为了一道摆设,在当地人的里应外合下那些海防卫所的军士根本就无法得知倭寇的行踪。
  再者说了,以海防卫所松懈的训练和低落的士气,恐怕也没人肯跟那些倭寇拼命,巴不得不知道倭寇来袭的消息,等到倭寇劫掠完了再去收尾,装模作样地追杀一番。
  “诸位爱卿,朕是否应该放开海禁?”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看向了在座的大臣,毕竟海禁事宜是大明的头等军国大事,故而他需要征询朝中文武重臣的意见。
  “皇上,臣也曾听闻沿海百姓加入倭寇一事,如今促成太祖皇帝禁海的事由只剩下倭寇一项,臣觉得海禁可开。”
  张辅抬头看了看周围的众人,见没人有开口的意思,于是不动声色地向宣德帝说道,遇到这种事情就需要按照官位由高到低的顺序来向宣德帝表明态度。
  “倭寇屡禁不止,臣以为可放开海禁,既使得沿海居民能得以休养生息,又可调动沿海居民共同抵御倭寇,使得倭寇无所遁形。”杨士奇望了一眼蹇义,见蹇义在那里悠闲地端着一杯香茗品着,因此郑重其事地向宣德帝说道。
  作为李云天的恩师,杨士奇自然要在廷议上支持李云天,更何况他也认为海禁令过于苛刻,是时候做出调整。
  “皇上,臣对沿海官府未能治理好民政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顿深感愧疚,如放开海禁能使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臣认为可行。”这时,蹇义放下了手里的茶杯,一脸遗憾地向宣德帝说道。
  “臣附议!”剩下的众人见张辅、杨士奇和蹇义已然表明了态度,因此纷纷表示了对开放海禁的赞同。
  作为在宦海浮沉了数十年的文武重臣,在座的大臣早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宣德帝经过李云天的劝说后有开放海禁的心意,再加上李云天提出开放海禁一事以后倘若出了什么岔子要由李云天来扛,因此众人自然不会反对。
  现在的宣德帝可不比登基的时候,已然掌控住了朝中的局势,身上再现了永乐帝的风采,故而朝中重臣轻易间不会去触怒他。
  当年洪武帝要禁海的时候朝中虽有不少大臣反对,但敢当面进谏的可少之又少,进而使得海禁令顺利实施。
  况且,随着大明与南洋乃至西夷诸国海上贸易的发展,包括倭寇在内的海盗将成为大明清除的重点,众臣自然也希望能清除困扰大明已久的倭患。
  “既然如此,那么就传朕旨意,放开海禁令,允许海民出海谋生,但不得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违令者斩!”宣德帝见在座的众臣都同意开放海禁,嘴角不由得流露出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后宏声向侍立在一旁的金英说道。


第749章 帝王之忧

  “皇上,为了明年水师能打倭寇一个措手不及,臣恳请皇上待水师明年出征之时再下发此道恩旨。”不等金英开口接诏,李云天开口宏声向宣德帝躬身说道。
  “就依卿之言。”宣德帝闻言微微颔首,同意了李云天的这个建议。
  “皇上,在臣看来安抚沿海百姓只能减少沿海百姓加入倭寇的数量,有些人利欲熏心下会依然与倭寇勾结。”李云天随后再度向宣德帝一躬身,有条不紊地说道,“因此,臣觉得应该扫除倭寇在大明近海的据点,往小琉球和琼州移民,充实小琉球和琼州的守备。”
  “移民?”宣德帝感到有些惊讶,随后就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要是大明不能掌控住小琉球和琼州的话,那么等于在大明沿海的家门口摆了两个倭寇的据点。
  在小琉球和琼州中,小琉球是最大的倭寇据点,号称倭寇、走私商和逃犯的乐园,倭寇将其作为劫掠海上客商和袭扰大明东南沿海的基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对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下旨撤销了管辖小琉球事宜的澎湖巡检司,将小琉球的居民内迁到了临近的漳州和泉州。
  直到嘉靖四十二年明廷才恢复了澎湖巡检司,再度管辖小琉球的军政事宜。
  据史料记载,海寇利用海风之便肆意在大明富庶的东南沿海掠夺,来如群狼,去如飞鸟,令驻防的明军防不胜防。
  而小琉球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就成了倭寇前往东南沿海劫掠的必经之地,倭寇不仅在东南沿海劫掠,还在孤悬海外的小琉球大肆掠夺,使得小琉球成为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一些为躲避元末明初战乱而选择前往小琉球避难的百姓万万想不到他们会遇上了倭祸,可谓倒霉透顶,欲哭无泪。
  洪武帝为了解决倭寇的问题,先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数次派使者出使日本,不过日本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派的通知者相互推诿,使得洪武帝的这一努力宣告落败,故而改用武力来剿灭倭寇。
  当年,大明闽浙巡抚汤和曾经向洪武帝奏报,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等地,必会去小琉球补充淡水和粮食,而小琉球兵少势孤、移民众多,因此逐渐成为了倭寇的聚集地。
  这使得洪武帝认为小琉球是东南沿海倭寇屡禁不绝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发布了禁海令后将小琉球和琼州等岛的居民内迁,想要隔绝倭寇与东南沿海的联系。
  可惜的是,洪武帝的这一措施不但没有杜绝倭患,反而使得那些内迁的百姓为了生计成为了海盗和走私商,进而加入了倭寇的行列中。
  而且,由于小琉球成为了倭寇的补给基地,这使得倭寇机动性非常强,他们时常派人到沿海城市窥探虚实,一旦发现机会就蜂拥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劫掠,等当地驻军赶来增援的时候倭寇已经抢夺完毕乘船离开,使得那些驻军只能望洋兴叹。
  张辅和杨士奇等人不由得对视了一眼,看来李云天此次是有备而来,已经想好了应对倭寇的办法,如果把小琉球和琼州等岛重新收回到大明的治下,那么将成为抵御倭寇的两大战略要地。
  不过,由于小琉球和琼州等道孤悬海外,因此要想控制它们,尤其是控制小琉球有着不小的难度,否则当年洪武帝也就不会将岛上的居民内迁。
  此时的小琉球和琼州属于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虽然人口稀少、社会发展落后,但是面积却非常大,因此要想守住它们并不容易。
  “镇国公,如何移民?”宣德帝自然知道要想守住小琉球和琼州不易,故而皱着眉头问道,显得有些担忧,如果不是情非得已的话洪武帝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