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李云天已经给过他们太多的惊喜,因此希望这一次也不例外。
  魏鑫的眉头微微皱着,双目紧紧盯着李云天,眼前的这一幕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堂审以来李云天已经从证供中找出了太多的破绽,天知道这一次李云天又有什么新奇的发现。
  “禀都督大人,进出宫禁记录的存档已经调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正当现场众人饶有兴致地等待着李云天从那些“反信”中找出破绽的时候,一名京畿都督府的粗壮武官大步走进了公堂,在堂前站稳身形后拱手向陈泰禀告。
  粗壮武官的身后跟着一名亲军百户和两名身穿内侍服饰的七品宦官,其中一名身形消瘦的宦官手里捧着一个木匣子。
  李云天见状抬头望了消瘦宦官手里的木匣子一眼,嘴角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想方设法拖了这么长时间终于把自己所要的东西给等来了。
  与此同时,京畿都督府大门处。
  “前往宫里调用进出宫禁底档的人是否回来?”几名快马停在了门前,马背上的骑士皆一身便装,领头的正是那名拿了方良腰牌的精壮侍卫武官,跳下马后沉声问向在门口处值守的一名圆脸庞的京畿都督府百户。
  “朝廷衙门重地,闲杂人等回避。”那名圆脸百户打量了一眼身穿便装的精壮侍卫武官一眼,冷冷地喝道,堂审的进度岂能轻易告之外人。
  “本官是宫里的侍卫!”精壮侍卫武官闻言眉头一皱,随后掏出了腰上挂着的侍卫腰牌,冲着圆脸百户一晃。
  “大人此来所谓何事?”圆脸百户定睛一看,这才知道眼前这名身穿便装的精壮侍卫武官是亲军中一名正五品的千户,于是拱手行礼,不动声色地问道。
  由于亲军是可谓是皇上身边的禁军,故而在京城里自然行事傲慢,没少跟各大都督府的人起冲突,所以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故而圆脸百户的态度比较冷淡。
  在京城的各大都督府中,京畿都督府由于负责守卫京城,故而并不怵亲军,是与亲军冲突的主要力量,毕竟其余的都督府只不过是衙门在这里而所辖军队在外地,由于人数比较少自然也与亲军冲突的机会不多。
  “前往宫里调用进出宫禁底档的人是否回来了?”精壮侍卫武官收起了腰牌,神情严肃地沉声问道。
  “已经回来了。”圆脸百户见精壮侍卫武官竟然对那些调用进出宫禁底档的人感兴趣,心中不由得有些奇怪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因此不敢怠慢点了点头后说道。
  “回来了多久?”精壮侍卫武官闻言顿时吃了一惊,连忙低声追问。
  “与你们前后脚赶到。”圆脸百户见精壮侍卫武官脸色变得有些难看,心中更加确定出了事,老老实实地回答。
  精壮侍卫武官的双目闪过一道懊恼的神色,顾不上理会圆脸百户抬步就走进了京畿都督府大门,想要看看能否阻止进出宫禁记录的底档在大堂上公之于众。
  京畿都督府大堂。
  “暂且到一旁厢房等候,等待本督的传召。”陈泰望了一眼那两名宦官,向堂前的那名粗壮武官沉声说道,准备在李云天查阅完那些“反信”后再行定夺进出宫禁记录底档的事情。
  “陈都督,既然人已经来了那么不如趁此做个了断,本公现在分身乏术,实在没有精力用在别的事情上。”陈泰话音刚落,李云天就皱着眉头说道,对进出宫禁记录的态度显得异常冷淡。
  “这样也好,省得此事悬而未决影响镇国公的心境。”魏鑫闻言神色一喜,看来李云天对杨富的那份公文已经束手无策,于是不动声色地向陈泰说道。
  “本督问你们,这个匣子里装的可是八月初五、初六进出宫禁记录的底档?”既然连魏鑫已经同意了李云天的要求,那么陈泰自然没有理由反对,因此按照审案的流程不动声色地问道。
  “禀都督大人,此木匣中是八月份进出宫禁的记录存档,一式两份,一份由把城门的亲军掌管,一份由司设监掌管。”
  那名手里捧着木匣子的消瘦宦官闻言向陈泰一躬身,尖着嗓子回答,“都督大人,杂家手里的木匣中既有司设监所掌管的进出宫禁记录存档,也有亲军所掌管的进出宫禁记录存档,都督大人想要知道八月进出宫禁事宜只需比对两份底档便可。
  “禀都督大人,卑职负责保管亲军进出宫禁记录底档,按宫中定制,如遇查验进出宫禁事宜由司礼监主导,卑职负责协助。”
  等消瘦宦官话音落后,立在一旁的那名亲军百户向陈泰一拱手,躬身高声向其禀告道,解释了为何由他所保管的那份进出宫禁记录底档会出现在消瘦宦官手里的那个木匣内。


第797章 内廷的崛起

  听闻司礼监主导查验进出宫禁事宜,在座的杨士奇和张辅、蹇义等人眉头不由皱了皱。
  在宣德帝的庇护下,司礼监的权势现在是越来越大,手也越深越长,不仅管着宫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且派往各地的镇守太监以及盐监、税监等宦官已经开始介入地方事务,与地方衙门的纠纷接连发生。
  尤其是各地的镇守太监,虽然瞻基屡次告诫其不要打着天子侍臣的招牌干预当地的军务、政务以及肆虐贪毒、扰害军民,遇事同总兵及地方三司商议不得擅动。
  可惜许多镇守太监置若罔闻,纷纷插手地方上的军政事宜,并屡屡与镇守地的总兵官们爆发冲突,除了少数资历深厚的总兵官能镇住场子外,其余的总兵官很难与拥有着“钦差”身份的镇守太监相抗衡。
  不过,虽然宣德帝将宦官派往了各地监督当地的事务,但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放纵,而是进行了恩威并施的严格管理。
  纵观大明两百余年,在对宦官掌控上还没有哪位皇帝做的比宣德帝更好,宣德帝对宦官的管理可谓张弛有道,既给予了宦官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同时又严加限制进而使得宦官能尽心为皇权服务,成为年轻的宣德帝制衡朝中文官勋贵的一把利器。
  从宣德帝六年十二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宣德帝对宦官施行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宦官不敢造次。
  宣德六年十二月初四,鉴于宦官恃宠而骄,横行无忌,宣德帝诛宦官袁琦及阮巨队、阮诰、武莽、武路、阮可、陈友、赵淮、王贵、杨四保、陈海等。
  袁琦自幼侍奉宣德帝,伏势贪纵,擅自派宦官阮巨队等往广东等地以采办为名,掠夺军民财物,进而被言官奏报给宣德帝,使得宣德帝大怒,将其打入锦衣卫的诏狱,并抄没其家金银宝物千万计,所用金玉器皿皆僭侈非法。
  为了以儆效尤,宣德帝下令凌迟了袁琦和斩阮巨队等十人,又命都察院将袁琦罪行榜示于天下,其党羽裴可烈在苏、松诸郡尤为贪暴,被逮至京城后下锦衣卫诏狱,后来死在了诏狱中。
  不仅如此,宣德六年十二月初五日,宣德帝诏令都察院揭榜,严禁内官内使怙宠作威:
  凡先所遣内官内使在外侵占官民田地及擅造房屋,所在官司取勘明白,原系官者还官,军民者还军民。中外官民人等有受内官内使寄屯财物,许首免罪;
  若匿而不首,事发之后,与犯者同罪。自今内官内使出外,敢仍前有犯,令所在官司具奏,治以重罪;
  知而不举罪同。若中外军民人等有投托跟随内官内使因而拨置害人者,全部判以死罪。
  宣德帝的这一铁血做法在宦官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毕竟,自大明自立国以来,即便是洪武帝都没有一口气接连诛杀十几名高级宦官。
  这个时候,宣德帝又对宦官们采用了安抚的手段,宣德七年二月向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首席秉笔太监王瑾和次席秉笔太监范弘颁发了免死诏书,在诏书中表彰了三人的重心与才干。
  宣德帝给金英三人的免死诏书相当于文官勋贵的免死铁券,只有那些于国有大功的重臣才能享此殊荣,拥有无限的荣耀,宦官获得免死诏书在大明历史上尚属首次。
  宣德帝之所以要赐予金英、王瑾和范弘这三个内侍中最有权势的宦官免死诏书,不仅是为了表明对三人的信任和恩宠,同时也是为了安抚人心惶惶的宦官,让他们清楚宣德帝依旧信赖和重用他们。
  作为宣德帝最为信赖的宦官,金英、王瑾和范弘深知宣德帝重用宦官是为了对付朝堂上那些资历深厚、功勋卓著的文官和勋贵,故而行事谨慎,绝对不会肆意妄为。
  因此宣德帝很放心给三人免死诏书,他要用此举来安抚朝中的内侍,让他们明白袁琦为何被杀,进而反思自己的错误。
  由于宣德帝的这个举动,使得风声鹤唳的内侍很快就安下心来,行事也随之变得收敛,不敢再在地方上飞扬跋扈,可与地方上的文武官员依旧摩擦不断,毕竟他们代表了宣德帝的权威岂能在地方上无所事事?只不过谁也不敢再把事情闹大而已。
  从教小内侍识字的内书堂的一幅对联上,可以看出宣德帝对内侍的劝勉和告诫,上联是“学未到孔孟门墙,须努力趱行几步”,下联是“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
  鉴于以往宦官乱政的惨痛史实,宣德帝深知宦官掌握兵权的害处,曾对身边的重臣说过:“用将在专,若令此辈(指宦官)预兵事,必挠其权,安能成功?”
  故而,虽然那些镇守太监权力很大,有些人足以压制住统兵官但却没办法掌控军队,但由于内阁的牵制始终无法掌控朝政,而内阁与宦官除了极少数时间能和平共处外,绝多数时间都水火不容。
  这使得有明一代宦官都未能成功把控住军权,即便是权势滔天的刘瑾和魏忠贤都没做到这一点,大不了假借皇帝的名义来压制内阁和五府都督、六部堂官。
  说到底,在明代宦官只不过是依附于皇帝,被皇帝用来制衡和掌控朝政的一个工具而已,因为有内阁和六部堂官的制约下无法大肆在朝廷安插心腹官员以掌控朝政,而文武百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