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忠武王,哀家听闻你想在京畿地区推广新式学堂,凡适龄学童皆可进入学堂读书并提供食宿,你是如何看待此事的?”谈笑中,张氏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饶有兴致地开口问道。
  为了将来能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李云天准备在北直隶各县开设新式学堂,提供免费食宿给前来读书的适龄学童,直至其修完相应的学业。
  在现阶段,新式学堂只是李云天的一个设想,通过周雨婷和朱玉馨向太皇太后透露了口风,想要听听太皇太后的意见,虽然办学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李云天要是在北直隶各县推广的话容易遭受猜忌,招人非议,故而不得不慎重对待。
  李云天知道朝廷肯定不会拿这笔钱出来,原因很简单,大明有两京十四省,朝廷自然不能厚此薄彼,况且户部也没有多余的经费,因此新式学堂的花销将由讲武堂提供,这样一来也就解决了办理新式学堂的最大困难。
  “禀太皇太后,臣觉得大明要想屹立于天下之巅,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赖以支撑,以确保对诸国的军事压制。”
  李云天闻言向张氏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故而臣决意给大明培养未来的工匠之才,用以推动大明制造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另,大明的官职有限而读书人数以万计,很多终生无法获取功名进而为国效力,臣觉得应该给他们另外一条路,使他们也能为大明贡献一份力量,不至于蹉跎一生。”
  其实,李云天本想说“科技人才”,但为了要让张氏能更好的理解,故而用“能工巧匠”来代替。
  “不知这些人的身份如何界定,是官还是民?”张氏觉得李云天言之有理,点了一下头后问道。
  大明每届科举所考出来的进士不仅年龄偏大,而且很多进士都只会死读书,满口的礼义廉耻和仁义道德,至于理政能力则欠缺。
  如果搁在以往,太皇太后并不会觉得大明的科举有何不妥,科举不仅使得天下读书人为朝廷效力,也给了那些读书人一个期盼使得他们不至于闲极无聊而生事。
  可现在的情形则不同,李云天在宣德帝登基后就开始提醒朝廷要小心海外诸国在未来的侵扰,那些国家并没有孔孟之道,秉持弱肉强食的法则,故而战火不断,时常爆发侵略战争。
  本来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对李云天所言嗤之以鼻,认为李云天是夸大其词,大明地域万里,使得万国来朝,还会怕那些海外蛮邦不成?
  不过,李云天耐着性子从《明新报》的自由落体试验开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了朝中大臣轻视海外诸国的念头,让那些大臣们了解到海外诸国所尊奉的“自然科学”的可怕。
  尤其是佛朗机炮和火绳枪在战场上的出现,它们的巨大威力给朝臣们带来了无比的心理震撼,谁也想不到李云天根据海外诸国的研究所制造的佛朗机炮和火绳枪竟然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杀伤,简直无法想象。
  宣德帝和张氏等皇族更是深为震撼,要是有朝一日那些西夷人乘坐着海船携带如此犀利的火器来侵扰大明,大明用何物去抵挡?
  故而张氏对李云天开办新式学堂持支持态度,这样一来大明就可以保持对那些西夷人的军事压制。
  可张氏心中有一个顾虑,李云天提出兴建新式学堂的话,那么以后从那些学堂里出来的人岂不是要以李云天马首是瞻,这样一来将使得李云天的势力更加强大,迟早会尾大不掉。
  况且,要是让李云天掌握了制造那些凶狠火器的工坊,以后大明的江山社稷都会受到潜在的威胁,张氏不得不为日后的皇权考虑。
  “禀太皇太后,那些从新式学堂出来的人非官非民,而是我大明朝廷的雇工,受大明相关衙门管辖并享受相应的俸禄。”
  李云天知道张氏在担心什么,因此早就想好了对策向张氏侃侃而谈道,“依臣看来,大明可以组建相应的衙门来管理那些新式学堂,以后那些学员将来所涉及的产业也需要相应的衙门来管理,有些产业事关机密需要牢牢掌控在朝廷的手里。”
  “忠武王,你觉得该如何组建新衙门?”张氏明白李云天口中“雇工”的意思,闻言饶有兴致地问道,向看看李云天如何安排。
  讲武堂下属产业里的人员就是这种“雇工”,既不是官员也不是普通百姓,其编制隶属于讲武堂,相当于人们所熟悉的衙门里的吏员。
  而与吏员不同的是,讲武堂下属产业的员工只从事相应的工业和商业事务无法干涉政务。
  说白了,李云天的意思就是想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国有企业,来协调发展大明的经济和科技等事宜。
  “皇家司务院!”李云天向太皇太后一躬身,一本正经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觉得这些产业应该属于皇上,因此斗胆加上了‘皇家’二字,还望太皇太后恕臣不敬之罪。”


第860章 皇族子弟

  “皇家司务院?”
  听了李云天的构想后张氏的双目禁不住闪过一道诧异的神色,她还是第一次听到以“皇家”命名的衙门,随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口中连声赞许道,“好,这个名字既大气又贴切,实为不二人选。”
  张氏之所以对“皇家司务院”赞不绝口正是因为“皇家”二字,她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李云天假借新式学堂之名暗中扩张实力,而“皇家”两字已经明确表明李云天无心执掌新式学堂,而将其交给正统帝处置,这样无疑就打消了她的顾虑。
  不仅如此,等到将来与新式学堂有关的产业建立起来后,将归在正统帝的名下,这样一来就增强了皇权,这正是张氏所希望的事情。
  金英闻言脸上流露出兴奋的神色,皇家的产业向来归内廷管辖,内廷的实力将为此得以增强。
  可很快金英的神情就变得严肃起来,因为他觉得李云天并不是要把那些产业交给内廷,否则也没那么麻烦新成立一个衙门。
  “太皇太后,据臣所知各地皇族的人口数自永乐朝以来已经翻倍,朝廷每年为此支出大量的资帑,假以时日人口数还将翻倍,朝廷将为此支付一笔巨大的开销,长此以往对我大明不利。”
  见张氏对自己给新衙门所取的名字十分满意,李云天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虽太祖皇帝爱惜皇族子弟令其享受朝廷供养,衣食无忧,但臣以为皇族子弟乃天潢贵胄,理应身先士卒为皇上分忧,从长远来看应让皇族子弟参与军政事务为大明效力。”
  “另,臣觉得朝廷对各地皇族的供养应有一个限额,据臣所知,有的王爷子嗣超过了百人,子嗣数十人者比比皆是,单从后裔人数上来说已经超过了皇上。”
  说着,李云天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担忧的神色,“臣并不是想要非议皇族事务,可臣身为右副都御史有些话不得不说,各地皇族子弟因为有朝廷的俸禄故而生活安逸,不仅无法在大明遇到危难之时出力,对地方上也颇多滋扰。”
  张氏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她并不是不满李云天的谏言,而是知道李云天所言已经给那些地方皇族留足了面子,用纸醉金迷和惹是生非来形容各地的皇族更为贴切,在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下皇族子弟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生活可谓糜烂不堪。
  朝廷其实已经感受到了各地皇族子弟人口数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那些皇族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吃喝玩乐外别无其他,故而妻妾成群,繁衍能力惊人。
  由于明太祖禁止皇族子弟从政,因此皇族子弟的衣食住行皆由朝廷供给,这使得各地皇族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紧锣密鼓地繁衍后代,反正有朝廷的俸禄养着何不多生几个儿子,美其名为给皇家“开枝散叶”。
  朝廷对此也很为难,总不能禁止那些皇族子弟生育吧,故而唯有按照朝廷的定制给那些皇族后裔俸禄。
  说起来,由于有的皇族子弟后裔太多,其诸子间竟互不相识,也算是一桩奇闻了。
  “太皇太后,太祖皇帝立国之初定下了‘藩屏中央’的国策,臣以为此乃太祖的先见之明,大明危难之时唯有皇族子弟最为忠心。”
  见张氏陷入了沉默,李云天知道她认同自己所说之言,于是趁热打铁,不动声色地继续说道,“不过,依臣看来,‘藩屏中央’并不是重用藩王,而是培养皇族子弟的精英,使得其参与大明的军政事务。”
  “太皇太后,据臣所知,西夷的皇族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通常只有数个子嗣,虽然人数少但能力卓越,通常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与朝中贵族和诸臣共掌朝事,使得皇权异常牢固。”
  随后,李云天给张氏以西夷诸国的皇族为例进行了说明,“西夷皇族子弟虽然身份尊贵,但在仕途上却没有多少特权,自幼与贵族子弟一同接受教育,通过考核后才能在朝中获取官职,那些贪图享乐的皇族子弟很难获取官职,而没有官职也就没有朝廷的俸禄,完全靠其父辈家中供养。”
  “哦?”张氏有些意外地望向了李云天,在她看来那些皇族子弟乃天潢贵胄,朝廷给其俸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给皇族开枝散叶也非常重要,像西夷皇族只有数个子嗣而且其子嗣没有朝廷俸禄,这简直就不可想象。
  “太皇太后,依臣之见,朝廷既然已经分封藩王并给予相应赏赐,那么藩王子嗣自然由其自行供养,岂可由朝廷来负担,进而致使地方皇族子嗣繁多,良莠不齐,对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
  李云天向张氏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太皇太后,兵法有云,兵贵精而不贵多,大明地方皇族子弟近年来已达数千之巨,倘若照此速度很快就会突破万人,如朝廷悉数予以俸禄将无力承担如此巨额资金,恐怕也违背了太祖皇帝的初衷。“
  “故而,臣认为应让皇族子弟从从政,并进入皇家司务院经营皇家产业。”
  在张氏的注视下,李云天躬着身子向张氏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臣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