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字,再没有任何束缚,从他们的肺腑之间,从他们的喉咙中翻滚着涌上来,突破一切阻碍,冲破一切桎梏。

“可!”文天祥朗声说道。

“可!”所有的官员涨红了脸,声音同样高昂。

“可!”在外面屏住呼吸静静听着动静的幕僚们爆发出如浪涛的欢呼。

叶应武一挥衣袖:“传朕旨意!”

文天祥等人同时抬起头,而叶应武沉声说道:“加封张世杰上柱国,领北伐各路主力战军都指挥使,总领北伐战事。”

在此之前,张世杰是以从二品兵部尚书的身份坐镇河洛的,现在叶应武给他加“上柱国”,可以让张世杰更名正言顺。毕竟在大明官制上,主力战军将军和朝廷六部尚书的官职等级是一样的,都为正三品,所以之前作为正一品的文天祥和苏刘义这左右丞相以及作为从一品的参知政事陆秀夫,出面统帅各军都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兵部尚书看上去总有些不能服众。

上柱国虽然已经不比隋唐时期,相当于朝中的大将军,真正的重臣,而是给朝中有大功的臣子所加的荣誉称号,但是上柱国是实打实的正二品,更是等同于开国郡公、仅次于郡王和国公的品阶,张世杰有了这样的荣誉,自然能够慑服三军。

更何况张世杰本来就是实打实的皇亲国戚,自有宋以来,皇亲国戚掌兵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朝廷禁忌。张世杰能够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特例,叶应武加封他“上柱国”,也是为了给张世杰封郡王做准备。毕竟随着大明对外越来越强势,战争也自然会越来越少,对于朝中重将的依赖也就更少,而且叶应武也要给其余将领历练的机会,总不能最后的战功都让张世杰和苏刘义两个人拿走。

而且随着大明皇室繁荣、皇室子孙越来越多,年迈的叶梦鼎显然已经难以肩负起大宗正的职务,现在大宗正的职责实际上有一半是叶应及在负责,叶梦鼎更感兴趣也更喜欢的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叶应武没有丝毫停顿,接着说道:“加封天雄军将军高达为河西节度使,同河西行省巡抚梁炎午共同负责河西方向战事;加封镇海军将军王虎臣为辽东节度使,同辽东行省巡抚赵文义共同负责辽东方向战事。”

这两个加封是必要的,毕竟除了北伐的主战场之外,最重要的两个侧翼战场就是河西和辽东,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河西如火如荼的战事,从而使得大明不得不采取提前北伐的策略。而辽东在整个北伐攻势上更是占据不可忽略之位置,因为大明拿下了辽东,也就意味着将幽燕这个口袋挡住了多半,到时候蒙古人就只有向草原撤退这一种选择。

加封高达和王虎臣这两个主持河西和辽东战事的主将,一来可以体现朝廷对于这两个侧翼战场的重视程度,二来也能够激励将士、鼓舞士气。毕竟相对于靠近河洛中原,并且有运河和江南相沟通的北伐正面战场,河西和辽东更为偏远,环境更为恶劣,一些鼓舞士气的策略还是要采取的。

毕竟叶应武现在是大明的皇帝,不可能做到事事亲临前线,在这将士与主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加封主将绝对是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主将的忠诚可以保证,并且有足够其他势力对其牵制的情况下。

目光在下面众多臣子脸上扫过,叶应武朗声说道:

“从即日开始,北伐!”

“臣,遵旨!”文天祥带头,所有官员同时拱手回答。(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三章家祭无忘告乃翁

春风吹拂池塘边的垂柳,柳条缓缓随风摇摆。

池塘中水波荡漾,反射出粼粼光彩。暖暖的春日春风,带着疏懒的意味。

赵云微伸手抓起一把鱼食撒入水中,无数大大小小的锦鲤探出头争抢食物。旁边舒儿看着自家妹妹,唇角流露出一抹笑容。她的小腹已经鼓了起来,一向有些消瘦憔悴的俏脸上,也变得更加圆润,脸颊微红,仿佛化为一泓春水流淌入人心中。

一双手臂突然从后面环上来,无声无息。赵云舒无奈的摇了摇头,并没有多少惊讶,微微后仰靠在自己熟悉的肩膀上。

叶应武轻轻抱着赵云舒,什么都没有说。而赵云微显然也发现了身后的不对劲,转头冲着叶应武做了一个鬼脸,提着鱼食沿着池塘向远处跑去,吓得后面婢女也急忙跟上去。或许是那些鱼对于赵云微已经熟悉了,又或者是它们也看到了赵云微手里提着的小桶,所以纷纷晃动尾巴、卷动波澜,跟上赵云微的身影,鱼群在清澈的池塘中移动,就像是在天空中移动的一朵红色云朵。

“夫君怎么来御花园了。”等着微儿走远,赵云舒低声说道。

这几天叶应武一直在御书房,连后宫的门都没有踏过,所以突然出现在后宫最深处的御花园,倒是让赵云舒有些吃惊。

叶应武沉默了片刻,轻声说道:“某就在刚才已经下令开始全面北伐了。”

赵云舒怔了一下,旋即笑着说道:“夫君等待这一刻不是已经很久了么。为什么看上去反倒是有些不高兴?”

无奈的耸了耸肩,叶应武摇头说道:“因为某心中也没有十成的胜算,甚至现在蒙古鞑子给大明出了这样的难题,更是让某不得不铤而走险,某不知道这一战之后,大明能够得到什么。”

赵云舒的笑容微微收敛。叶应武的意思她也听明白了。对于大明来说,此时北伐绝对不一定是好事。

历朝历代战争征伐,为国家利益者多,为个人恩怨者少,就算是一切统帅意气用事的征伐,一般也都是为了维护一个王朝的尊严而不得不为之。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存亡根本。所以对于战争,古往今来更多的都是采取谨慎态度,所为的也是能够让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大明北定中原,实际上已经基本恢复了北宋时候的版图,虽然山西一带还是控制在蒙古人手中,但是作为交换,大明已经拥有了河西,甚至还开拓了吐蕃、东洋和南洋,版图别说超过前宋,甚至已经超过了汉唐。尤其是百年间,民间最重的思想是“北伐中原”而不是“北伐幽燕”,也就是说杀到中原实际上已经满足了民间对于朝廷战争以及武力的需求。

根据之前文天祥北伐以及明军的大反击来看,久经战乱的北地在蒙古人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甚至在蒙古人心中,除了洛阳、汴梁等重要城镇,其余地方更像是一个仓库,不需要的时候不会去在意,需要的时候就直接动武抢劫粮草和金银。

而在另外一个时空历史上,一直到蒙古取得襄阳之战的胜利,建立元朝,才算的上正式以汉家文化为正统,而忽必烈也在汉人官员的劝说影响下,开始真正考虑对汉人采取怀柔政策,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剥削,并且注重南北各地的经贸文化交流,意图加强对于江南的控制,而疏浚大运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只不过就算是如此,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以淮上布衣起兵,江南也依旧是天下最富庶所在,也是天下最先乱所在,这也意味着蒙古至始至终都没有完全掌控南北汉人的民心。

所以大明当时北伐两淮和河洛,从蒙古人手中接过来的就是一片烂摊子,迫使朝廷甚至不得不从民间募集财物来支援两淮,并且逐步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引导百姓留下来进行耕种,方才使得尸骨遍野、荒凉破败的两淮和河洛南部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成为大明北伐的后援基地。

但是河洛和两淮还好,当时事发突然,蒙古显然没有足够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劫掠百姓北上。现在不一样了,根据前线送来的战报,蒙古人显然早就想好了对策,坚壁清野甚至是将整个北地汉人彻底劫掠干净,最后什么都不给大明留下,等于大明最后得到了一片荒芜的白地。

这单单从利益上来说绝对不符合大明的需求,尤其是大明这一次的北伐未免有些仓促,蒙古人这样做,无疑在加重大明在北伐后期的艰难程度,同时使得这些空无一人的城池成为大明的负担。

毕竟大明想要固守边境是需要以城池作为依托的,而想要修筑和固守城池以及开垦荒地,又少不了地方丁壮的支持,想要有足够的地方丁壮,就需要有足够的妇孺来繁殖人口,可以说那些妇孺就是大明巩固统治的根基,而蒙古甚至连这些都不放过,全部打包带走。

这也就意味着大明想要将北伐得到的土地消化吸收,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这几年大明开拓南洋、移民河洛,本来就在丁壮和妇孺上就捉襟见肘。

叶应武是一个穿越者,北伐是他的梦想,是整个民族三百年的梦想,也是文天祥、苏刘义他们恪守了一生的梦想,但是“身在其位,当谋其政”,叶应武现在是大明的君主,自然也要考虑到大明的切实利益,现在的大明在和蒙古的对峙中占据绝对的上风,所以对于北地的边防并没有太多的诉求。再加上现在大明在各方面繁荣发展,正是需要稳定的时候,如果不进行北伐或者将北伐拖后,完全可行。

毕竟大明和蒙古正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再过个五六年,大明在国力上就能彻底压倒蒙古,到时候北伐自然也就更加轻松。

叶应武对赵云舒说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自己在疑惑,对于大明来说,此时北伐和之后北伐,到底哪个更合适一些。

赵云舒伸手轻轻按着自己的小腹,回头看向叶应武。这个问题叶应武不可能拿去问文天祥他们,朝野上下都提着一口气就等着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如果叶应武自己先动摇了,下面的官员们自然也会跟着动摇,想要让他们再打起精神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所以叶应武也就只能拿来问后宫的妻妾。

“对大明上下,或许北伐得到的只是一片没有人口、荒无人烟的土地,”赵云舒试探着说道,“但是话说回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君考虑的是大明能不能从北伐之中获得什么,却又没有考虑到如果大明不进行北伐或者将北伐拖后的话,会失去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