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剌虽然性格暴烈、喜欢杀戮,但是绝对不是傻子,否则也不可能坐到察合台汗国大汗的位置上,更不可能当初被忽必烈当做对付海都的利器。所以或许八剌很想现在杀过来和那木罕决一死战,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和那木罕麾下兵力有差距,军队斗志也不足,根本不是那木罕的对手,这样杀过来和平白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反倒是双方一南一北对峙,对于八剌来说,是那木罕第一次让开了向西的道路,也或许是八剌的最后时机,八剌自然不会放过。趁着这个机会,八剌终于可以摆脱那木罕的纠缠。

毕竟对于八剌来说,星星峡和察合台汗国根基所在,才是他最关心的,要知道现在明军已经占领了星星峡,而海都也提兵东来,大有和明军决战的架势。进入西域的咽喉被明军控制不说,甚至有可能察合台汗国也会被海都一口吞掉。八剌相信海都有这个机会,就绝对不会吝惜。

所以八剌现在更着急的,是保住自己的根基之地。

没有根基之地,就算是打多少胜仗,也不过是丧家之犬罢了。

“汗王,咱们抓紧追吧!”几名千夫长看向那木罕。

那木罕反而摆了摆手,目光深邃的看着那些最终在黑暗中消失了身影的骑兵:“有人去收拾八剌,咱们不能再向西追了。”

“可是······”

那木罕霍然回头,目光中满满都是冰冷:“现在南蛮子北伐,咱们必须要放手了,苍生天和父汗都需要咱们南下!南蛮子才是咱们最大的对手!”

所有千夫长都不吭声,随着那木罕的目光向南看去,缓缓攥紧马刀。

——————————————

北伐对华夏宋、明两朝来说,是百年大计,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更何况这一次是叶应武身为皇帝陛下御驾亲征,哪怕是并不身临前线,也意味着叶应武会坐镇河洛甚至山东,随时处理整个前线战事和政事。甚至还要对后方发生的大事做出适当的批示。

所以和上一次叶应武北巡,轻车简从,甚至连朝中事务也全都交给文天祥,只是让陆婉言垂帘听政以示皇权不同,这一次叶应武不但是乘坐龙舟,在河上镇江府水师和岸上禁卫军、神卫军的层层拱卫下北上,并且还携带了六部官员,六部当中,吏部尚书汪立信、刑部尚书夏士林和工部尚书郭守敬都随驾前来,而因为考虑到这一次殿试很有可能在洛阳行宫举行,所以学士院和翰林院也有众多学士随行。

在加上其余各部的官吏,这一次叶应武甚至可以说是带走了半个朝廷,这样也能够保证叶应武不至于需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务,也不用担心在前线有什么突发情况的时候,叶应武因为身边没有足够的人手,根本没有办法做出足够充分的反应。

更何况此次北伐,事关重大,关乎大明国运,所以需要朝廷重臣在前线坐镇不说,留守南京的政事堂以及其余衙门也需要全力调度各地粮草和兵员,自然也没有办法及时处理其余地方的政事,所以为了不让文天祥他们分神,叶应武还是有必要将这个担子挑过来的。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了。

“参见陛下。”汪立信等人一齐走进来。叶应武摆了摆手,他们也就顺势不再躬身,毕竟船舱狭窄,这么多人一起躬身也确实有些困难,到时候难免会狼狈。

叶应武晃了晃手中的战报:“蒙古鞑子终于不是一味地逃避了,现在也开始逐步调兵遣将。这战报你们拿下去看看,蒙古鞑子兵分两路,一路在蒙古草原上集结,大有随时南下,沿着岢岚军、岚州、忻州、汾州直奔太原府,这样就可以迎面阻拦天武军。这支军队很有可能是忽必烈的某个儿子更或者是他亲自率领,是蒙古军最后的主力。而另外一路,则是不断蜷缩的北地蒙古军,在史天泽和伯颜这一老一少、一汉一蒙将领的率领下死守幽燕之地,保护西面主力的侧翼,从而避免主力被包抄后路,自然也想要防范咱们抄他蒙古的老家。”

汪立信等人急忙抬头看向舆图,实际上随驾以来,对于北地的舆图他们早就已经烂熟于心,此时不过是再确认一下,也可以给自己短暂的思考机会。当下里一拱手,汪立信沉声说道:“蒙古鞑子这样进攻也不是没有道理,天武军兵分两路沿太行山东西麓进攻,则太原府一带的我大明军队兵力较少,所以蒙古鞑子集中全力在此突破,很容易反过来威胁北伐主力的侧翼甚至直指河洛。而只要伯颜和史天泽能够在幽燕牵制住我大明北伐主力,到时候咱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除了撤退迎战蒙古主力之外别无选择。”

“汪相公所言极是,”旁边夏士林站出来应道,“所以臣属以为,以蒙古鞑子退守龟缩的架势来看,天武军应该迅速合兵一处,迎战蒙古主力,否则恐怕太原府一线根本没有办法防守,到时候威慑河洛,军心不稳不说,陛下的安全也会难以保证。”

叶应武霍然站起来,伸手在后面的舆图上敲了敲:“如果天武军正面迎战蒙古鞑子主力,就算是胜利,也必然是惨胜。而到时候大明凭借着两淮军恐怕很难啃下幽燕这一块骨头。对于大明来说,绝非上策。天武军是要合兵的,但是绝对不是把军队从东面全部调到西面!”

下面的众多官员们顿时怔住了,而汪立信明白过来,向前一步有些担忧的说道:“陛下,这样是不是有些冒险?”(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九章汉箭朝飞金仆姑(上)

叶应武的意思汪立信他们自然已经明白过来,对于大明来说,分别对付蒙古主力和幽燕守军,确实有些吃力,毕竟明军的两大主力战军都被牵制在了河西,而后面赶过来的荆湖军和宣武军短期内还没有办法抵达战场,所以分开作战对于接收了大量土地州府而变得战线太长的明军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甚至还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所以叶应武索性直接让出太原府一线,集中军队固守太行八径,从而避免蒙古军队威胁到华北的明军,同时在大河南北岸构筑防线,凭借水师和叶应武亲自率领的神卫军、禁卫军这一外一里护卫亲军拖住战局。只要明军能够突破幽燕,整个蒙古腹地都会暴露在明军面前,到时候只要蒙古人还不是傻子,自然会乖乖从大河边退兵。

虽然这样的策略看上去有些兵行险招,但是叶应武清楚,汪立信他们也很清楚,对于大明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谁都不想看着北伐最后落得一个草草收场、无功而返的下场,华夏已经等了三百年,没有再等下去的道理了。从当年宋军一败再败于白沟河开始,华夏对北伐、对胜利的渴望足足三百年,三百年中一退再退,三百年中天之将倾,三百年中江山寸寸染血。

三百年后,这一战不能再失败!

只是如果这样做,就意味着叶应武将会违背自己当初给政事堂几位相公做出的承诺,亲临前线,就意味着大明皇帝随时都要承受风险。皇帝君主是一个王朝的根基和核心所在,不能有任何差池。当初叶应武尚未登基的时候率军冲杀在第一线,朝中官员还不好意思说什么,但是到了现在,这件事可就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不冒险的话,何来胜利?”叶应武反问道。

汪立信当即上前一步:“还请陛下三思!对于大明,这次北伐本来就甚是仓促,就算是失败也情有可原,更何况现在北伐刚刚开始,谁都没有办法妄下定论。而陛下现在就让自己处于这样危险的位置上,我等为臣子的不能不为陛下的安危考量。”

不等汪立信说完,一向沉默寡言、对于政事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兴趣的郭守敬,有些出人意料的向前一步:“陛下,北伐可以失败,但是陛下不能有什么意外,到时候这个后果,大明承担不起!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三思!”一众官员此时都忍不住向前一步,朗声说道。

虽然叶应武是大明的开国皇帝、马上君主,但是从他的为人和施政之中已经能够看出,就算叶应武不是千古明君,也绝对不是那等听不得别人劝谏以及不好后果估计的人,更何况官员当面反驳皇帝、晓以利害的传统,延承自前宋,在华夏已经有几百年,说根深蒂固也不为过,所以这些官员们在这等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了。

这是明确在告诉叶应武,北伐可以失败,但是叶应武作为皇帝不能冒险!

“你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叶应武沉声问道。

汪立信他们没有人回答,只是躬身行礼。这个时候,就算有谁心中存在异议,自然也不敢说出来,到时候且不说叶应武是怎么考虑的,汪立信他们也会怀疑此人是不是处于阿谀奉承的目的,毕竟古往今来,皇帝因为听信一些小人的溜须拍马而做出错误决定的先例可不少。

叶应武微微皱眉头,其实汪立信他们的意思叶应武很清楚,甚至换位思考的话叶应武自己也很有可能有和汪立信他们一样的想法。皇帝亲临前线,确实危险,很容易成为敌人擒贼先擒王的目标,而且现在大明皇室血脉单薄,叶应武的几个孩子年龄太小,一旦叶应武出了什么意外,到时候不是仿照前宋太后垂帘听政,就是直接让叶应武的兄长叶应及即位。

无论是垂帘听政还是叶应及就位,实际上都意味着君主和下面官员的重新熟悉过程。毕竟自文天祥以降,整个朝堂上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叶应武的亲信,是当初的从龙之臣,但是和叶应及以及陆婉言并不熟悉,到时候难免会出现动荡。

在另外一个时空中,朱氏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明军一败失去君主,敌军压境,如果当时不是有于谦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恐怕大明的国祚也就戛然而止了。现在叶应武也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如果整个北伐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缺漏,很有可能导致蒙古军队突破明军阻拦,导致自己有什么不测,到时候叶应武可没有办法寄希望于大明也能有人像自己当初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