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生平和创作作了生动而全面的评述。以叙述与议论结合的笔法,概述了作家从无家可归的孤儿到独立于世的小说家的生活创作道路,也介绍并论述了川端康成独特的人格精神和思想倾向,揭示了作家中后期获得重大创作成就的主要原因;分析并论证了作家特殊的文学地位、文化特质与美学追求,著者还专章分别阐述、剖析了 《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和《千鹤》等主要代表作品的主题、人物、题材、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等特色。对作家的其他作品也作了一定评介。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对川端康成文学世界的魅力和奥秘获得清晰的了解。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
——川端康成传略
从无家可归的孤儿到独立于世的青年作家
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在大阪市北区。川端康成的父亲川端荣吉是个医生,毕业于东京医学院。他的兴趣颇为广泛,曾跟大阪的一位儒家学者学过汉诗和绘画。在他的藏书中,汉文典籍相当丰富,此外还有大量的日本和西洋的文学作品。在川端康成不满两周岁的时候,因为患肺结核病,他就与世长辞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还惦记着儿女,希望他们长大了能有所作为,并且还挣扎着坐起来分别为儿子川端康成、女儿芳子写了“保身”、“贞节”两个字,作为遗训。也许是由于年龄太小,和父亲作最后告别时,川端康成好象没有感到悲伤。这是川端康成出世后经历的第一次死别。
父亲死后,母亲便带着川端康成回到自己的娘家,居住在大阪府西城郡丰里村黑田家,然而,不幸的是,刚刚过了一年,因为受了父亲的传染,川端康成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那时,川端康成还不满三周岁。这是川端康成出世后所经历的第二次死别。前后相隔仅有一年。
由于当时年幼无知,川端康成后来连父母的面貌也不记得,可回忆的东西一无所有。他在短篇小说《油》里曾经提到这一事实:“母亲连照片也没有留下……从仓库里发现了父亲各种年龄的照片三四十张,我曾将其中拍得最好的一张放在中学宿舍的桌子上作为装饰,但其后几次变换住处,这些照片全都遗失了。”
接踵而至的灾祸,在川端康成的幼小心灵留下了更严重的创伤。他曾经说过:“父母相继病死,深深刻入我幼小的心灵上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怖。”更让他不能抹去的是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思念,直到晚年,他的作品仍然不时流露出思念母亲的悲痛,这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
失去双亲不久,川端康成便随祖父母回到了他的老家——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姐姐芳子则寄养在姨母家里。
川端康成的老家是个很大的宅子。在这个宅子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和少年时光。
川端康成的祖父名叫三八郎 (后来改名康筹),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性情有些古怪。他从祖上继承下来不少财产,可是却不肯安份守己地维持家业。到接手抚养川端康成的时候,除了那所旧宅子,他几乎一无所有了。关于这位祖父,川端康成后来怀着无限的感慨写道:“啊!祖父一生一无所成,着手搞的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他作何感想呢?它是完全的孤独。孤独而又悲哀——这便是祖父。”
川端康成自幼身体虚弱,也许是由于体弱多病和家庭环境冷清,川端康成小时候在直觉上特别敏锐,经常能够说出一些小小的预言,如丢掉的东西在什么地方啦,明天要来什么客人啦等等。这种特异功能等他上了学以后便逐渐变得迟钝了。
1906年春天,川端康成七岁,开始进入丰川村普通小学学习。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转折,一方面轻松愉快的家庭学习结束了,严肃紧张的学校学习开始了;而另一方面,狭小孤寂的家庭生活范围也渐渐打破。
1906年9月,川端康成刚刚适应了学校生活不久,一个新的打击降临在他的身上——祖母突然间死去了。川端康成对于长期以来抚养自己的祖母感情颇深,因此,祖母的死使他十分伤心。他后来写的《故园》、《祖母》等作品都是描写祖母,怀念祖母的。
祖母死后不久,1909年7月,川端康成十岁的时候,他年仅十四岁的姐姐芳子又离开了人间,川端康成对姐姐的感情并不很深,但姐姐的去世也令他十分难过。
川端康成,从小喜欢画画和读书。小学高年级的时候,他对《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平安时期女作家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回忆:“我在少年时代读过《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那时,抓到什么便读什么。当然,意思并不了解。欣赏的仅仅是语言的音响和文章的格调。这种读法将我诱入少年的天真的感伤之中。即歌唱无意义的歌。” (《关于文章》)。通过这种“音读”,流贯在《源氏物语》、《枕草子》中的“悲哀”,同他自身的经历和情绪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使他终生难忘。
祖父是他最后一个亲人,和他长期共同生活,所以祖父的死给他带来的哀痛是巨大的,深沉的。据 《精通葬礼的人》的描述,祖父举行葬礼这一天,正当很多参加葬礼的人前来吊唁的时候,他突然感到鼻血要从鼻孔里流出来……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流鼻血,由此可以看出祖父之死给他的痛苦是多么的深重。祖父死后,川端康成便成了茕茕孓立、无依无靠的孤儿。
一连串的不幸遭遇和受别人同情和怜悯的孤儿生活,使得他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微妙的性格,一种奇特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他因此对周围的人们怀着好感。“我自幼是孤儿,受到人们过多的帮助。因此,我成了一个决不会恨别人,生别人气的人……” (《文学自传》这说明他有着十分善良的天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自己的孤儿感情,对周围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产生一种反感,不仅如此,川端康成还曾有意识地把摆脱这种孤儿感情以及被人同情怜悯,作为自己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正如他在 《全集》第一卷《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在祖父之前,祖母在我八岁时死去,母亲在我四岁时死去,父亲在我三岁时死去。唯一的姐姐寄养在姨母家,在我十岁左右时死去。留在我记忆中的亲人只有祖父一人。这种孤儿的悲哀流贯我处女作的底层是很讨厌的。”因而,他的处女作保留着这种感情的烙印,也记载了他逐渐摆脱这种感情的轨迹。
1915年1月,川端康成开始了学校寄宿生活。这时,川端康成的兴趣越来越集中到文学方面。他在写作上所结出的第一个果实,是自编诗文集《谷堂集》。
1916年对川端康成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