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静静燃烧的日本雪-川端康成和他的小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旖丽的景真正的人

  ——景物描写

  优美、旖丽的景物描写,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大特点。这是 《古都》与《雪国》等作品的相同之处。二者所不同的是,与积极乐观的人物性格相适应,《古都》中的自然景物大都是明朗的、清新的、生机盎然的,而《雪国》中的景物描写则有些朦胧与迷茫。川端康成在叙述悲哀而又动人的故事时,着意描绘了古都的风物人情。作者似出色的导游,四秀的景物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联,人物感情与自然美融为一体,继承了《源氏物语》以来的日本美学传统。春天的花,秋月里的红叶,仲夏的篝火,冬夜的白雪,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只园节的移车,伐竹节的长刀,马鞍寺火节的灯光,也都使人心旷神怡。醍醐寺的塔、泰平阁的桥、清水寺的亭台楼阁,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古都》中无论是春光下抽芽吐绿的老枫树,还是夏日里五颜六色的彩虹;无论是秋季庄重墨绿的松林,还是冬天轻盈洁白的雪花,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带给人的则是一种振奋,一份对生活的挚爱。

  这些景物是美的,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讴歌这些景物的美丽。在川端康成笔下,一年四季的景物,都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的。作品以景托人,衬照出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大自然所固有的质朴的本色美在这里成了人物形象的底色。

  评论家对川端康成的作品褒贬不一,但对他的文笔及景物描写却一致称道:“忠实地涉足日本古典文学,清楚地显示了真诚支持并维持具有日本民族性和传统表现方式的倾向”,这符合川端康成作品的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继承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对自然、特别是对四季敏感、细腻、丰富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并努力使人物感情与自然美达到天衣无缝般的契合,统一,使小说获得了纤细入微的诗意与魅力。达到了主客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总之,《古都》体现了川端康成艺术上的另一种风格。《雪国》所代表的是相信主观感觉的绝对真实性的倾向,而《古都》则代表了尊重现实的客观必然性的倾向,前者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各种手法与审美观念,后者则更多地继承了东方古典艺术的传统手法和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在他的《写完〈古都〉之后》中曾这样写道:“对我来说,《古都》竟如此奇妙的作品,这是前所未有的。我有个坏毛病,就是预先不构思小说的情节。象这次那样意料不到的奇妙的事,是从未有过的。需要在报连载百回,本来打算写点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没想到竟完全出乎意料,写成孪生姐妹的故事了,这是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自己也觉得确实不可思议了。”

  川端康成接着写道:

  而且,恋爱、争执、纠缠、龃龉都没有发生,便顺利地完成了

  一百多回。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或离经

  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

  最近我只是写了三部长篇(也许应该说是中篇)。……三篇之

  中,新闻小说的《古都》成为最优雅的作品。这也是很奇怪的。它

  没有一个恋爱的场面、淫荡的场面,或者纠纷的场面。

  至此,我们已不难看出《古都》与《雪国》、《千鹤》等作品的巨大差异。川端康成本人在《古都》后记中曾这样解释道:“自己是在大量服用安眠药之后,精神恍惚的状态下写出了这部小说的,它是个出乎意料的 ‘异常的产物’。”

  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苦痛中挣扎都不悲观绝望,不甘低头。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表现出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川端康成《给父母的信》 (1932)中曾这样说过:“我喜欢这种少女,她同亲人分离,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又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走过来了。”他所指的是象《古都》中的苗子那样的少女。由此,我们可见川端康成对 《古都》喜爱之深。

  在展示人物命运的同时,川端康成详尽地展示了古老京都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四时行事、风土人情,记载了众多节日的盛况,透过北山的棚林、灶神的花瓶、伐竹会上的海螺号,祗园节彩车上的童男童女,鞍马山的“大字”篝火等等。这些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形象化了的日本的“传统美”,看到了川端康成对这种美的珍爱。即使其中包含明显的复古希翼,蕴藏着从封建立场出发的对现实的吝定态度,但在客观上,这些千古相传的节令与习俗,却正是广大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反映。

  在《古都》中,找不到《雪国》中那种飘渺朦胧的虚幻感,《山之音》中那种黝暗、恐怖的隐秘感,更没有《千鹤》、《睡美人》中以丑为美的自然主义描写,艺术上是相当明朗的。

  《古都》在读者心中,犹如一幅清淡明映的水墨画,平中寓奇、淡中显浓、浅中寄深,将偶然与必然、主观与客观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确实表现了日本文学、乃至东方文学的传统审美风貌与“高超的技巧”。

  在《古都》中,川端康成丢下了惯用的“把人和社会意识分开,致使现实与个性支离破碎,然后以理智、感觉加以苦心构思”的,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创作方法,使《古都》的人物呈现出其它作品中所罕见的活力。

  也许是在《雪国》等作品中,人们看到了过多的悲剧,听到了过多哀泣,感受到过多的阴冷、虚幻气氛,因而,《古都》所表露出来的对现实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人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尤如一缕含翠欲滴的新绿,在川端康成文学的园地里,分外鲜亮耀眼。它不仅表现在纯朴真挚的人情的传达上,而且也蕴含在主要人物的性格之中。

  许多有成就的文学家,诚如思想家和批评家的评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其创作倾向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复杂性。“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托尔斯泰是一位“创造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地主”,一个“驯良的、温存的”不抵抗主义者。

  就川端康成而言,他的创作,也是阴暗与明朗同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创作倾向也是极其复杂的。既有消极、颓废、虚无、神秘、灰暗、色情的一面,又有积极、明朗、清新的一面。有时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十分引人注目,而后者却常常因其淡泊而为论坛所忽视。事实上,这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在创作中是难解难分地纠合在一起的,川端康成能够立足于世,其中的积极倾向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千鹤,千鹤,飞去来

  —— 《千鹤》及其他作品

  迷茫的爱

  ——内容

  《千鹤》(又译《千之鹤》、《千只鹤》),是日本当代著名长篇小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最初于昭和二十四年(1949)五月——二十六年(1951)十月连载于《读物时事》增刊》。1952年2月由筑摩书房出版单行本。作者后来还写了《续千鹤》,但未完成。

  年近三十的三谷菊治应父亲生前的情妇栗本千花子的邀请,去圆觉寺内参加栗本举办的一个茶道会。

  栗本千花子因为左胸有一块巴掌大小的痣,因而一直没有嫁人,唯一的相好就是菊治的父亲,菊治的父亲除了千花子外,还有一个情人叫太田夫人。千花子脾气怪僻,在菊治父亲在世时,经常帮助菊治的母亲攻击太田夫人。太田夫人有一个女儿叫文子。

  粟木谙熟茶道,举办茶道会,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把自己一个漂亮的弟子稻村雪子介绍给菊治为妻。

  没料到,菊治父亲生前的另一情人太田夫人也同女儿文子一起来了。太田夫人徐娘半老,一副哀愁模样,文子青春年少,妩媚而可爱。

  太田夫人一看到菊治就激动不已,在他的身上,太田夫人仿佛看到了菊治父亲的影子。

  在回去的路中,女儿文子回家后,太田夫人和菊治到了附近一个旅馆同住了一夜。在与太田夫人亲热时,菊治想起了父亲,感到一阵惶恐;想到了雪子小姐如花似玉的青春妙体,“这一来,他不禁感到正在哭泣的太田夫人的身体非常丑恶。”

  和菊治发生关系以后,太田夫人也感到罪孽深重,女儿文子也谴责她。栗本则更露骨地警告太田夫人:不要影响菊治的婚事。

  太田夫人也悔恨交加,但她又抑制不住对菊治,实际上是对菊治父亲的思慕之情,终于自杀。

  太田夫人死后,她的女儿文子才理解了母亲,原谅了她。将母亲生前使用的志野茶碗作为遗物送给了菊治。这个茶碗碗口略呈微红,似乎是太田夫人口红留下的痕迹。菊治从中感到了一种“令人作呕的不洁和使人迷醉的诱惑。”菊治渐渐将他的感情从太田夫人移到文子身上

  母亲死后,文子变卖了家产外出作工。栗本为制上菊治和文子亲近,有意造谣说文子结婚了。

  当菊治再次去寻找文子时,文子却出门旅行去了。他背上陡然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她不会去死的。

  古老的志野瓷

  ——人物略影

  小说中的菊治,可以说是《雪国》中岛村的翻版。他一方面与其父生前的情妇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发生苟且的情事,同时又对稻村小姐爱慕不已。

  小说以菊治和太田夫人的关系为中心,刻划了一个所谓“纯粹的女性”,表现出一种近于颓废和堕落的美,给人以甘于堕落的轻松的快感。

  太田夫人由于对已故的菊治父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