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意大利的家庭还是比较稳定的,家庭是这个国家唯一的基本组织
结构。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妻子不得与丈夫离婚,同样丈夫也不能无故
遗弃妻子。
意大利人有一种习惯,喜欢用手势(姿势)来传达信息。手势语以
自然与本能的动作为基础,精细、传神、一目了然。进入近代后,手势
… Page 34…
语变得越来越丰富,几乎成为意大利人有别于外国人的重要标志。这种
情况终于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为此,1832年,一位学者写了一部研究
意大利手势语的专著,收集了几百种手势 (姿势),对它们进行了详细
描述,并作了双重索引。书中列举了多种表达愤怒情绪的手势(姿势):
1。咬嘴唇;2。咬手和手指;3。扯头发;4。抓脸;5。一手紧握拳,另一手
包此拳,用力揉搓以致关节发响;6。咬牙咧唇;7。嘴唇神经质地颤动;
8。用脚狠狠跺地;9。双掌对击有如鼓掌,但只击一两下,而且用力。表
示否定意思的有13种方式,按强烈程度递增排列,即“尽力扬眉,动作
要快”;把脸从要拒绝的目标扭开;左右摇头;下嘴唇包住上嘴唇,或
把嘴角往下撇……①。意大利人的手势通常很经济,难以察觉,“西西
里人能在面肌几乎不动,手也几乎不动的情况下传达重要的甚至是性命
悠关的消息”,很少有夸张的、戏剧性的动作。
(3)奥地利
17、18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境内居住着德意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20多个不同民族,习俗
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宽容自由的特点。
奥地利帝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甚至还赶不上某些德意
志诸侯国家。17世纪末,维也纳拥有10万人口,而手工业人口仅为5790
人,而且主要集中在裁缝、首饰、种花等服务性行业。但是,这并不妨
碍统治阶级追求享乐和舒适,普通市民生活也比其他国家要好。因为生
活水平高低除了取决于经济发达程度以外,还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和可支
配的资源数量之间的关系。大贵族营造带有花园、剧场、音乐厅的别墅。
某些别墅豪华阔绰,享誉欧洲,甚至可与法国的凡尔赛宫媲美。维也纳
宫廷的奢侈、放荡丝毫不亚于法国王室。人们在宫廷的寻欢作乐可谓丰
富多彩,看戏、跳舞、听音乐、赌博、打猎等活动接连不断,通宵达旦。
有人记述道:“无需具备高贵的身份就可被允许进入游艺大厅。在那里
最富有的人显得比身份高贵的人还胜一筹。在被女王 (即玛丽亚·特蕾
西亚,1740—1780年在位)称为 ‘她的引退之所’的最里间,她设置了
一个法老座,在那里只进行大的赌注。数以千计的杜卡特金币在巨大桌
子的绿色台毯上或在4人玩的赌桌上滚动。有一个晚上,卡尔亲王竟赢
了女王6000杜卡特金币,而弗兰茨一世皇帝则赢了威廉明妮·阿奥斯佩
格——奈佩尔格公主4000杜卡特金币。”公主玛丽亚·安东尼亚即后来
的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以豪赌著称。维也纳宫廷对化装舞会和音乐会
有特殊的兴趣,“对他们来说,舞蹈是生命必须的要素,而且同宗教节
日不可分开。”化装舞会一般在狂欢节举行,王室人员、官绅富商、外
国使节乃至普通市民身穿五彩缤纷的各种民族服装,头戴假面具跳舞至
深夜,尽欢而散,“女王从未象她混杂在群众之中,戴上面具参加化装
舞会时那样高兴。”音乐会是宫廷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宫廷设有管
弦乐队、交响乐队、男童合唱队学校、音乐学院和歌剧院。一批出身清
贫,富有天才的少年在宫廷和贵族的培育下成长为音乐家。但是,上流
社会纯粹是以音乐作为消遣,作为酒足饭饱后的娱乐。他们视音乐家为
奴仆,一些伟大的作品无人理睬。1769年1月30日,一位名叫利奥波德·莫
扎特的人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维也纳人并不迫切希望观赏那些他们
… Page 35…
几乎看不懂或根本无法理解的严肃而又符合理性的东西。他们只要看些
恶作剧、舞蹈、妖魔鬼性、魔术杂耍、滑稽丑角和幽灵幻象等。事实就
是这样。维也纳的剧院每天都在上演这些东西。”
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四旬节斋期几乎占了全年1/3以上的时
间。斋期每日只能吃一顿饭,不能喝牛奶咖啡。但是,上流社会人士并
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斋期一过,富人们更是狂喝滥饮。餐桌上摆满了
精美的菜肴,鱼、各种野味、家禽等无所不包,并有美酒相佐。17世纪,
奥地利的葡萄酒、啤酒的消费量大大上升,果子酒作为便宜的大众饮料
也出现了。尽管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胃口不佳,一般只吃少量专做的
饭菜、精制的糕饼和饭后的甜食,然而他的饮食耗费却大手大脚,宴请
时要上18道菜,许多菜肴动都未动就被端下倒掉了,考尼茨—里特贝格
赴宴时,往往带上自己的厨师,“在场为自己烹制清淡饭菜并携带自已
喝的葡萄酒”。宫廷宴会以豪华、奢侈闻名欧洲。许多参加过维也纳宫
廷宴会的人对此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身穿西班牙式外套的宫廷执
事在宫廷侍从长引导下把厨师长精心烹调并经餐厅总管检查过的菜盘端
进来。一群男侍跪着递水以及各式杯子和碟子。一个碟子递给这两位陛
下,都要经过24道手。皇帝吃饭时,总戴着帽子,只有在祝酒、答谢或
是在皇后为他的健康干杯时,他才摘下帽子。整个外交使团,包括罗马
教皇的使节在内,都要戴着帽子站在桌前。只有在皇帝咽下第一口饭后,
他们才能入座。皇室乐队在宴会过程中演奏各种曲子。”①宫廷宴会的
排场对民间影响很大,普通市民一般也要做5至6道菜,暴吃暴饮,“在
这样的习俗下往往有痛风病蔓延”。奥地利的餐馆业比较发达。许多酒
馆和饭店是由贵族地主开设的。他们往往强迫领地上的农民到自己经营
的酒馆和饭店吃喝。这些酒馆、饭店的饮料和食物均由贵族地主的酒窖、
啤酒厂和磨坊提供。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有时命令王家猎场看守屠宰
一些鹿和野猪,把肉分配给附近农民,改善他们的饮食。不过奥地利人
进餐习俗比较落后,宫廷似乎直到18世纪中期仍旧用手进餐而不是使用
刀叉。在宫廷宴会上,餐具总管总是手持一个镀金的水壶和一把勺子,
供女王夫妇洗手。
18世纪中期的维也纳并存着两个宫廷:身为奥地利女王兼大公夫
人、波希米亚国王、匈牙利国王的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室和她的丈夫,
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弗兰茨一世的皇室,这就使得官方的仪式和礼宾
活动繁琐化。奥地利宫廷讲究礼仪并非始于特蕾西亚时代。早在1624年,
宫廷在为驻守阿尔萨斯大公领地的青年军官发布的敕令中,就为他们规
定出席宴会时所应遵守的礼节:衣冠整洁,不得于入席时已喝成半醉,
不得每吃一口菜即喝一次酒,饮酒前须将胡子和嘴擦拭干净,不得舐手
指,不得作“牛饮”,等等。特蕾西亚执政以后,将宫廷礼仪发展到顶
峰。“40年来,玛丽亚·特蕾西亚按西班牙的榜样建立了一种强有力的
讲究排场的专制统治”。约瑟夫·克芬许勒伯爵负责宫廷礼宾事务,他
“以其对礼宾的渊博知识和对奉若神明的传统极度尊重得心应手地解决
等级次序和坐位排列中最困难的问题。他体现了过去僵化的全部规定,
并对礼宾活动的每一个非常微小的违犯都深恶痛绝。”约瑟夫·克芬许
勒伯爵要求每个进入宫廷的人必须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小心翼翼,毕
恭毕敬。他不能容忍随心所欲,不修边幅的现象,总要为之吵嚷不休。
… Page 36…
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统治阶级在服饰方面实行开明政
策,允许各民族穿戴本民族服饰,不作统一规定。1741年6月,玛丽亚·特
蕾西亚沿多瑙河巡视匈牙利时,她的坐船用匈牙利的红、白、绿三色装
饰,陪同的贵族、军官和仆从都身着匈牙利式制服和号衣,以此博取匈
牙利人的好感,缓和民族矛盾。王储约瑟夫小小年纪就身穿匈牙利贵族
服装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此,在帝国境内,各种民族服饰杂然并存,
服饰上显得多种多样,五彩缤分。有的衣服用丝线锁上扣眼并使用黑色
或普通的钮扣;麦斯林绸的衬衫袖口上饰以或宽或窄的贴边;有的袖口
有缘饰,有的没有缘饰;有的有花边,有的没有花边;有的戴大的装饰
品,有的戴小的装饰品,有的根本没有装饰品……上流社会比较流行法
国和西班牙服饰。首相考尼茨——里特贝格崇尚法国服装,他的服装均
根据法国风格裁剪,并且要拿到法国去洗,每年得花6000古尔盾。在重
大庆祝活动中,人们必须行西班牙礼,穿西班牙式服装。在贵族男子中
流行戴假发。考尼茨—里特贝格为了掩盖脸上的皱纹,挖空心思地戴一
种不同寻常的卷曲发声的假发。“在这种主要装饰品上撤粉成了他日常
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在一个专门进行此项活动的厅里,侍从首先
把一定数量的粉撤出来,以使它飘撒在空气里。然后由6名手持手帕的
男仆走来,3人一排列队站好。一切就绪以后,考尼茨戴上他的能发出和
谐颤音的假发出现在大家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