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以下顺序排列:葡月、雾月、霜月为秋季;雪月、雨月、风月为冬季;
芽月、花月、牧月为春季;获月、热月、果月为夏季。另有5日在一年
之末,属于全年,最初被称作“无套裤汉日”,后来分别被定为“才艺
节”、“劳动节”、“行动节”、“报偿节”、“舆论节”。共和历用
旬代替星期,每月3旬,每旬10日。每日按它在旬中的位置分别叫做第
一、第二、第三……第十来复日。每旬的第十天——旬末日,即第十来
复日被设作休息日。以后罗伯斯比尔主张,把每旬的10日定为10个节
日:最高主宰节、真理节、正义节、廉耻节、友谊节、俭朴节、诚实节、
荣誉节、灵魂不灭节、履难节,都是革命者应有的道德的节日。此外,
一年中有288日还以植物、花卉和农业收获物的名称来命名,比如,果
月里的黍日、西瓜日、啤酒花日、高梁日、玉米日等等;另有36个旬中
日以家畜的名称命名。 36个旬末日则分别带有酿酒桶、压榨机、犁铧、
钉齿耙、鹤嘴镐、连枷等生产和劳动工具的名称。由于新历法崇尚自然,
尊重劳动,且较之旧历法更为清晰和严谨,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深
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很快流行全国。第一年,人们在使用新历的时候,
常常在一边注上旧历,但第二年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添注旧历几乎
… Page 21…
成了可笑的事情。“事实上,在共和二年的‘文化革命’所创造的所有
新事物中,共和历应该说是最长寿的一个:它不仅为一代法国人施行了
12年之久,而且还在后来法国历史上的革命风暴中屡屡被战斗的人们所
重新采纳或提及。”如1848年的革命者称他们的斗争为“共和56年革
命”,巴黎公社社员们使用着“共和79年”的年号。法国人对共和历有
一种不可遏止的怀旧情绪,“共和历无疑是共和二年革命精英最富于人
民性的、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①。
②服饰与饮食的革命化。服饰在大革命时期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
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三级会议期间,与会的第三等级代表身穿朴素
的黑衣,而贵族代表则衣着华丽,显示出不可一世的样子。革命者从一
开始就意识到要革除服装款式、面料上的不平等现象。1790年以后,“爱
国妇女装”开始在妇女中流行。这种服装以兰色为基调,朴素大方,配
以黑毡帽,帽上别着三色徽。大革命时期最流行的男装被称作“无套裤
汉装”,由短衣、长裤和木底鞋三部分组成。 1793年4月10日,佩蒂
翁在国民公会上说:“无套裤汉并不是指除了贵族以外的全体公民,而
是指那些区别于有产业者的无产业者。”身着套裤被看作是游手好闲的
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标志而遭到人们的唾弃。罗伯斯比尔直截了当地把“穿
金色套裤者”和无套裤汉对立起来。巴贝夫干脆把全体法国人分为“套
裤汉”和“无套裤汉”两大类。 1792年3月成立的新内阁被称作“无
套裤汉内阁”。内政大臣罗兰公然违反礼制,穿着有带的鞋,戴着圆帽,
不修边幅地晋见国王。司仪官惊讶地对外交大臣说:“啊!先生,您看,
他鞋上连个鞋袢儿都没有!”1794年5月,救国委员会责成画家达维德
设计一种统一的平民制服样式。达维德的服装样式包括一件带腰带的敞
胸紧身短上衣,一条紧身裤,一双短靴或皮鞋,一顶窄边软帽和一领大
半身长的斗篷。显然服装样式已远离了无套裤汉装的朴素风格,带有某
种高雅的趣味;“但尽管如此,这种试图让所有公民(不论是军人还是
平民)一律穿制服的设想,却终究反映着一种人民大众的对于服装象征
性的高度重视和对于社会平等的强烈追求。”
大革命时期,一种红色无边尖顶软帽即小红帽非常流行。不仅人们
头戴小红帽,而且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各种硬币、印章上,甚至在屋
顶以及帆船桅杆上,到处都出现了小红帽的标志。由于人人头戴小红帽
参加盛大的庆典活动,庆典场所往往成为小红帽的海洋。
小红帽是从自由帽演变而来的。古代罗马举行解放奴隶的仪式时,
通常要给被解放的奴隶戴上一顶圆锥形的帽子,以示其获得了自由,此
帽被称为“自由帽”。以帽子象征个人解放或政治解放成为西方世界特
有的一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自由帽在法国流行起来。起初帽子的颜
色为白色或兰色,头戴此帽者大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着大革命的
深入,吉伦特派为了动员民众,提倡以无套裤汉常戴的小红帽来取代白
色或兰色的自由帽,小红帽立即走俏起来。1792个6月20日,巴黎群众
冲入王宫,抗议国王解除吉伦特派大臣的职务。路易十六被头戴小红帽
的群众团团包围起来,惊恐万状。当群众用长矛尖挑起一顶小红帽递给
他时,他恭恭敬敬地戴在头上。这一举动暂时缓和了与群众的紧张关系。
1792年“8·10起义”以后,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们对小红帽的崇
拜逐渐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巴黎市府总议事会规定所有市议员都
… Page 22…
必须戴小红帽;国民公会专门下令不许苦役犯再戴小红帽以免渎圣,在
各区民大会上,只有戴小红帽的人才可以发表演说;在各教堂,立宪派
教士不得不戴着小红帽做弥撒。”①
与小红帽同样流行的革命象征物是三色徽。三色徽是一种由红、白、
兰三色组成的圆形标志,其中红色和兰色是巴黎徽记的颜色,中间的白
色是波旁王朝徽记的颜色。1789年7月13日,三色徽被巴黎群众采纳为
集合的标记,由此迅速风行全国,“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
的革命象征物”。 1792年7月15日,立法议会通过法令,规定所有男
子必须佩戴三色徽,以后这一规定又扩大到所有妇女身上。
大革命剥夺了贵族们的特权,使数以百计的名厨师脱离了贵族的控
制,获得了自开餐馆的自由,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餐馆业。在此
以前,法国不乏下馆子的去处,然而这些酒馆简陋不堪,既不高雅,又
不卫生,所供应的食物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东西,酒的质量也很差。那
时的小酒馆被称作“大吃大喝处”,用大罐子出售啤酒,小饭馆论杯或
成瓶地卖葡萄酒,捎带卖些吃食,但从不准备餐巾和盘子。旅馆仅向旅
客提供睡觉的地方。客栈作为乡村客店,虽然为旅客提供膳食;然而只
要旅客自己愿意,可以在外面找traiteurs(代客做菜并送上门的菜馆经
营人)订饭①。
餐馆业兴起后,经营者开始在固定的时间里,以文明的方式让顾客
们分桌进餐。餐馆优美高雅、清洁卫生,主、客人彬彬有礼。巴黎第一
家真正的上等餐馆是由一位曾效力于普罗旺斯伯爵的名厨师开设的。去
餐馆吃饭成为巴黎人的一种时尚。大革命时期,这些餐馆高朋满座,生
意兴隆,美味佳肴进入寻常百姓口中。
③娱乐活动的革命化。节庆和娱乐活动是向人民大众传播革命思想
的一种重要形式。革命者非常重视节庆和娱乐的政治功能。人民和共和
艺术协会在报告中指出:“事实上,在一个共和国里,每一件事都有道
德的目的,人民甚至在娱乐时也应当是在上课。”因此,含有政治信息
的游戏诞生了。
法国历来不乏国际象棋的高手,民间也盛行象棋热。为了对群众进
行革命教化,国际象棋的形式和规则得到了改造,以体现自由、平等的
原则。如“国王”改成必须“将”之的暴君,“王后”改成副官,“象”
改成龙骑兵,“车”改成炮,“卒”改成步兵等,彻底扫除了国际象棋
中的封建色彩。以往一方“将死”另一方的结局,也拟改为由一方通过
“封锁”另一方取胜而结束。
革命者对扑克牌也进行了改造。1793年10月12日,国民公会颁布
了关于改造旧制度社会娱乐方式的法令,扑克牌革命化的步伐大大加
快。大革命时期扑克牌制造业比较兴旺,有扑克牌作坊10所,生产的“革
命扑克牌”达4O余种。其中“K”牌上国王的形象一般均为战争之神、
艺术之神、贸易之神、和平之神或海军之神所取代;“Q”牌上的王后变
成了头戴小红帽、手执长矛的自由女神,分别象征着宗教信仰自由、出
版自由、艺术自由、贸易自由、职业自由和婚姻自由;“J”牌上的王子
则变成了军人,无套裤汉或古代奴隶的模样,以代表平等。1793年 11
月,八位艺术家制作了一副别具一格的扑克牌:“K”牌上画的是卢梭等
四位贤人;“J”牌画的是汉尼拔等四位古代勇士;“Q”牌上画的则是
… Page 23…
审慎、联盟、正义和力量四种道德的象征①。
不仅国际象棋、扑克牌革命化了,甚至玩具也革命化了,大量烙上
鲜明政治印记的玩具被制造出来。孩子们可以用玩具断头台处死玩具反
革命分子,用玩具炮去轰击玩具巴士底狱,等等。
大革命时期各种节庆活动气势雄伟,场面壮观,对人民大众进行革
命教化。罗伯斯比尔认为建立各种革命节日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公民责任
感和共和道德。“谈到道德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国民的节日”。
为了颂扬大革命的重大事件,如1789年7月14日起义、1792年8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