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同属有形体的事物。刘禹锡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生长发展的自然过
程,天的日月星三光,虽然是万物中最清明的,但决不是什么神物,天地同
属物质世界。天是“清”、“轻”的物质,而地是“重”、“浊”的物质,
并且“重”、“浊”的地是“清”、“轻”的天的根本。刘禹锡是从地的物
质性论证天的物质性。他认为,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清
浊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促成万物生成;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人
则是动物中最有智慧的,能够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作用于自然界。
刘禹锡探讨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出了“理”、“数”、“势”
三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他说,“理”是贯串于事物发展过程的规律,“数”
是事物存在及其规律的不可逃避的必然性,“势”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
在他看来,“以理揆(度量)之,万物一贯也”万事万物“必有数存乎其间
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能逃
乎数而越乎势”。并且,“彼势之附于物而生,犹影响也”。就是说,万事
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对于事物具有必然性。事物规律的必然性,决定
了事物发展的趋势,而事物发展的趋势又决定于事物本身的存在和状况。
“理”、“数”、“势”三者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
观法则。
刘禹锡还继承了荀子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
说。刘禹锡认为,人类社会 (人)和自然界(天)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
在于:“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在自
然界,各种生物,都为自己的生存繁殖而竞争,强者胜,弱者败,没有是非
可说;至于人类社会则有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靠礼法制度来维持,因
此人们有礼法制度所规定的“是非”作为行为的准则。而且天和人各有自己
的职能,各有自己的独特法则。他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
所能者,治万物也。”自然的职能在生长万物;人类的职能是对万物加以利
用和改造。因此他认为“天人不相预”。“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
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这是说自然执
行它的职能生长繁殖万物,但是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它没有关系。人类执行自
己的职能,也干涉不了气候的寒暑。人的职能是什么呢?他说:“阳而蓺树,
阴而揪敛。”“用天之利,立人之纪。“就是说人能利用自然规律,春耕夏
耘秋收冬藏。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利用、改造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除此
… Page 90…
而外,还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防止)邪,人之能
也。”这是说人们建立礼法和社会制度,制定赏罚标准,禁止强暴,崇尚有
功,这些人的社会职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这是对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的发挥。总之,刘禹锡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天之能,人固
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从而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唯物主义命题。
… Page 91…
七、中国两宋时期的儒学及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形成于北宋时期。广义的理学,泛指以探讨天道性命问
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以理为最
高范畴的程朱理学。
理学的形成,一方面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另一方
面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唐中期以后,一些名儒举起批判佛教的旗帜,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韩
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统说,提出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孟轲的儒家道统。李翱提出“复性说,”认为性善而情恶,只有消除情
欲,才能恢复善性。这些思想,为理学的产生开了端绪。北宋以后,随着佛
教理论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广泛的新儒学运动。随着儒学批判和融合佛、道
思想的展开,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出现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并
各自形成学派,理学家所讨论的问题,同以前的哲学相比,是一些新的课题,
有独特的范畴和命题,从天地万物之原到人伦日用之道,析理精微。他们从
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人性的来源和
心、性、情的关系问题;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等,他们以孔、孟、儒
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的思想资料,建立了新思想理论体系,
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如理气、道器、太极、阴阳、形而上形而下、动静、
两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恶、理欲、人心道心、中和、体用及诚、敬、
知行等等。他们自称其道为“圣人之道”,其学为“圣人之学”。
1。周敦颐的宇宙论和人性说
(1)周敦颐的宇宙论
周敦颐 (公元1016年—1073年),北宋哲学家,因长期在庐山濂溪书
院讲学,其学派被后人称为“濂学”。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太极图说》,
朱熹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周敦颐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
的哲学范畴,都成为宋明理学共同探讨的基本哲学范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原道》的唯心
主义世界观,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改变成为论
证世界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太极图》,即改造成为儒者讲宇宙论
的图式。周敦颐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为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
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
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两仪)五(五行)之精,妙合
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
穷焉”。(《太极图说》)
… Page 92…
周敦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太极”。所谓“天极而太极”,并不是说太
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而是说太极无形无象,不可言说,不是真有一个“极”,
所以叫做无极。周敦颐以此为前提,提出了他的宇宙形成论:自天生有,太
极生阴阳,阴阳分立而形成天地,阴阳变化,结合而产生五行,二气五行互
相作用而化生万物,变化无穷。同时,他说:“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
为一,一实为分”。(《通书·理性命》)认为五行各殊其性,统一于阴阳,
而阴阳的本原则是同一“太极”,所以万物是统一的,而“一”为万物所分
有。
对于世界万物运动的源泉,周敦颐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周敦颐又
在《通书》解释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周敦
颐所说的“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的“神”,就是“太极”。在周敦颐看来,
“神”(即“太极”)的动静,是和物的动静不同的。“神”的动静,不是
物质的机械的动静,物质动只是动,静只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这就
是所谓“物则不通”。神是超动静的,可是它是万物运动的推动者,万物之
所以能运动,不是万物自己的力量而是由于神的推动,所以他说“神妙万
物”,就是说,神使万物发生变化。当然,周敦颐所说的“神”,即“太极”,
不是宗教的神或上帝的概念,而是指精神性的本体。
(2)周敦颐的人性说
周敦颐继承了《中庸》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
观点,认为“诚”是一种神秘精神境界。他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
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万物所由开始的“乾元”,
就是诚的本源。他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
而明达也”(《通书·诚下》)。周敦颐把诚神秘化了,说它“静而无动有”,
当它静的时候是无,它动的时候就是有。它又是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根本。周敦颐进一步认为,由于“诚”是由“太极”派生出的阳气的体现,
是“纯粹至善”的,因而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也是善的。他说:“‘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
粹至善者也。故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
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书·诚
上》)人和万物一样,都从乾元获得自己的本性,在它们发展的“元(开始)”、
“亨(发展)”、“利(成熟)”、“贞(结束)”各个阶段和环节上,“诚”
都是贯彻始终的,周敦颐叫做“立诚”。这种纯粹至善的性的具体内容是“德:
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早智,守曰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