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太孙也不得程谨安喜欢,程谨安也没想给太孙惹麻烦,太孙马上就真皇太孙了,半点有损名声的事情都出不得,明日之事太孙的老师这头可千万不能出头。
这也许就是男人之间的友谊了,虽然是都因萧安的缘故互看不顺眼,可真有事儿了也不会让对方出事,太孙道:“你在京城里也没什么人脉,哪能应对这些人,我是太孙,本就上了朝,此事也自当有看法的。”
程谨安心想,我要不是为了不回去招萧安揍,我管你有看法没看法,嘴里还得赶紧道:“公子!我虽是在京中并无人脉,可朝廷上下那么多官员,总会有那么几个正直人愿意给我个公道的。你是天家血脉,太子长孙,身份贵重,万不可轻易表态。”
太孙从三关里回来,他们之间在别人眼里必然是亲近的,可正因为是亲近,在这种谁也说不清理的事情上,太孙就不能多嘴。
能不能护住自己人是一回事,是非不分在朝臣的眼里才是大事儿,要是因太孙跟自己有交情,所以让太孙不论是非了,那些朝臣对太孙的印象会如何?
“公子你是十七,不是七岁,有些事情就做不得了。”程谨安面色冷下来了道。
七岁还能说是不懂事儿,十七岁的天家人就得比旁的人承担得更多,萧安拼死拼活给太孙扶起来,可不是让太孙还没真当上皇太孙就被人寻到借口给继续打回东宫读书的。
程谨安可以预料,要真太孙在这事儿上让名声受了损,回边关自己铁定得没好果子吃。
太孙明显没往这方面想,也正色跟程谨安道:“我知晓,程将军一直都没看顺眼我过,可你与萧安从小一道长大,你若是在京城里出事,日后我有何面目见萧安?”
程谨安却是笑了,实在是拿这个太孙没办法了,“公子,我敢打他,我就能给自己收尾。不然我傻啊?京城里的人,哪家我不知道?魏娘子都跟我说过,我心里是真有数,不是在糊弄你。”
太孙心想你一个六关里的,从来没到京城里过,就听别人说两句,哪知道京城里的门道,正准备再说,程谨安又堵了他的嘴。
“这事儿萧安也知道,本来也想在京城里闹一场的,好让朝廷里的人别有事儿没事儿往三关里打主意。只是没想到应在了承恩侯府这,公子也就只上朝好好看着就好。”
三关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掌军,皇帝有自己的想法,可朝臣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朝廷里自然是要有动作的,谁都想要去那占点便宜。
太孙听程谨安这么一说,也知道这种事情既然要做,肯定就从头算计到尾的,萧安从来都不是吃亏的性子,虽然不管是萧安还是程谨安在京城里现在看着都是没底子的模样,然而南魏在,南魏的人脉不可轻视,这事儿着实不用他一个才上朝听政的太孙来出手。
回了皇宫,太孙还得把这事儿给编圆了给皇帝听,还让皇帝继续偏心程谨安,“听说是一回去就拔了刀子,幸亏亲卫跟着的,拼死拼活才抢下刀子来,那些跟着他的将士哪吃过这种亏,二话不说就去砸了承恩侯府大门。也不是程谨安的意思,就是孙儿请御医去看他,那几个将士都抱着孙儿的腿哭,说是没想到在三关里拼死拼活一场,本来以为是在京城里来见见天子威仪,结果却是被人家给看不起了。”
一群大字不识的二愣子,砸了门回来被程谨安骂自然也知道自己闯祸了,一看见之前一道守过三关的太孙自然也要叫屈。
他们是把太孙当他们自己人看,太孙也跟他们比较亲近,到底是一起共患难的人。他们是没读过书,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可就是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才能戳人心。
太孙听得他们说了半晌的话,是句句都听进心里去的,在给皇帝说这些的时候都忍不住落了泪,“祖父,他们是拿自己的命在拼,孙儿如今想着三关里的战事,夜里都还睡不着觉。他们给孙儿说,没想到在边关拼死拼活保家卫国,来见天子,还要被自己保卫的人看不起。”
边关将士是为了保卫大庆天下,是为了保卫他家的王朝,可也还有保卫这大庆的子民。在边关里镇守那么艰难,回头还要被自己保护的人欺辱,谁遇到了不寒心,他们只是砸了承恩侯府的门是小事,要是因此跟京城离心……
皇帝明白太孙的意思,长长的叹了口气,“我知道他心里有恨。”
没头没脑的这么一句,太孙有些奇怪的看向皇帝。
往年的旧事,对于一个以明君标榜自己的皇帝而言,并不是那么想提,只是吩咐太孙,“时候也不早了,你也该回东宫了,明日朝中必然有一场争论,你就在一边好好看着,看明白里面的东西。”
也是如程谨安所言的那般,皇祖父不想要自己在里面插手,太孙应了,又跟皇帝说了些话才回了东宫。
第二日,朝廷里就讨论这么一件事儿了,承恩侯府跟边关将士聚众斗殴的事情比皇帝想象的还要严重。
首先出头的,竟然不是御史台的御史,而是礼部侍郎苏维,上本奏承恩侯府仗外戚之势,欺辱边关将士,寒了天下臣子之心。
这一来就冲着承恩侯府来,还是礼部出的头,也的确是来势汹涌。
皇帝听着苏维的弹劾折子,并未说话。
苏维的出身并不算多好,早年家中只有良田二十亩,紧巴巴的过日子才恰好可以供一个读书人,后来父母更是早亡,剩下他一人。
但此人自幼聪慧,读书极有天赋,虽家中突变,难免遭到族中欺辱,但当时的知府丁太和知其才,心中爱惜,自然插手其中,保住了他的家业不说,还亲自教导他学业。
也是丁家祖坟埋得太好,夫人生的全是男丁,夫人娘家也没能有合适的女儿可以笼络,最后只得认了干亲,当了苏维的干爹。
不说丁家也算是书香门第,认了苏维当干儿子后,自然会替苏维在仕途铺路。
当时承恩侯夫人的娘家,也就是褚国公府,跟丁家乃是姻亲关系,丁太和的母亲就出自国公府三房。
丁太和认得一个伶俐的干儿子,苦于自己家与夫人家都拿不出合适的姻亲,就打算从外家里选。
当年大庆朝的第一任皇后就出自褚国公府,并非以皇后外戚的身份封侯封公,可见其家当年跟高祖皇帝一道打江山时出过多少力。
这样的人家,过了百年,在军中的势力自然是烟消云散,但此家虽是武将出身,却是家教甚严,在天下太平后放下军权,儿孙纷纷从文,在朝廷上做事从来都是可圈可点,虽也免不了有纨绔子,但得用的到底是大多数。
百年下来还是世袭罔顾的国公府,两家里也就这一家看着还能继续兴盛许久下去。
苏维能跟这样的国公府联姻,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丁太和也是真心看中了这个人。
所以当年苏维年过二十上京赴考,也是来与国公府相看,议论亲事的。
当年国公府得见苏维,才华与外貌并重,自然是十分满意,便有意定下了国公府大房的庶三女,想等着苏维金榜题名之后就洞房之喜。
只是哪曾料到国公府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然而国公府的姑娘却对此桩亲事不满。
国公府嫡出一脉的,且父亲还是国公爷,就算是庶出,也要比一般官宦人家嫡出的还要金贵。
这样一个金贵的姑娘,又哪看得上一个只是丁家干儿子,又无家世的穷书生苏维,所以后来才有了如今的承恩侯夫人。
国公府重文,虽然被女儿拆台,但是真看中苏维的才学,最后又拿出了一个女儿来,乃是二房的嫡幼女。
二房女当时不过十二,还是等苏维高中探花后,在京城里呆了三年,正好在要外放之时,二房女年满十五,两家才完婚。
随后这些年,苏维在仕途上有自己的能力,也有干爹岳家的提拔,才以十分快的速度,从外放又回了京城,到如今为礼部侍郎。
要只是因当初自己被拒婚,就对承恩侯府落井下石,苏维也当不了礼部侍郎了。但两家也的确是有私仇。
当年国公府的庶三女嫁了承恩侯,二房的嫡幼女嫁了苏维,明面上是长房的庶三女嫁得好,在京城里也算是风光得紧。
可等着两家的孩子都大了,承恩侯夫人就做了件十分不地道的事情。
她自己的儿子不出息,又因承恩侯只得一代,必然还得给自己儿子寻个得力的岳家。
可承恩侯府不过外戚,还是没有什么实权的外戚,承恩侯府的儿子又不出息,一个晒一个的纨绔,谁有权势的人家需要卖女儿去这样的人家?
回自己娘家里选,有了当初那么一件事儿,国公府里的各个嫂子兄长都对之厌烦,百年下来的国公府用得着怕一个没有实力的外戚?就是皇帝也不能逼着他们家嫁女,否则撕破脸闹上朝,丢脸的还不知道是谁。
但承恩侯夫人的眼光又高,还非得往好人家里选,这一选就一直没选到满意的,一直到苏维一家调回京城。
苏维一调回京城就是礼部侍郎,如今的礼部尚书年事已高,用不了几年,他就是礼部的尚书了。
礼部虽然不比吏部、户部等要职,看着清贵没有油水,可能管的也多去了,其中权利也不小。
苏维与国公府二房的嫡幼女成婚后第一子是个姑娘,如今也才十三,性子颜色都极好,正是可以开始相看人家的时候。
一家子人欢欢喜喜的进京,却不知道这一进京就被承恩侯夫人给盯住了。
在承恩侯夫人眼里,二房是挂在大房下面要饭的,当初二房的嫡幼女能嫁给年轻有为的苏维,那也是捡了她的漏。
因此在国公府求亲被拒绝后,又看上了苏家大姑娘,还十分满意,自信满满的就上了苏府,一口一个妹妹的好日子是靠姐姐来的,要感恩云云,又拿承恩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