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铺路的,又积阴德。修完之后,还有土地能拿,对于罪犯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了。

朝廷中人对这个想法也都持谨慎乐观态度,眼见现如今战事刚刚结束,剩余的壮汉这么多,不拿出个办法来补救,确实容易出事儿。再说了,成与不成,都有洪承畴垫背,何乐不为?于是,满朝文武步调异常一致的表示了赞同的意见。户部也马上就拟了2300万的预算出来,这是三年的开销。同时是水陆两道。

陆路运输的提出,是扩展性思维,想想也可以理解,满朝的文武难道能让洪承畴抢去风头?洪承畴提出水路建设,满朝文武自然会联想到陆路建设。陆路的基础要好一些,花销也小一些,就是改造现有驿路。该养护的养护,该加宽的加宽,再算上填坑、垫土,也就是一顺手的事儿。

至于怎么修水路,这问题就难办了,水道运输这点,大家没什么异议,关键是怎样连接水道和城市,也就是如何排污。大家的想法还是明水排污的传统模式。而现在遵化一带的暗渠排污法也见到了好处,大家在左右盘恒之后,决定了四个字‘因地制宜’,等于没说。但起码修缮水路的国策,算是定下了。

其实,暗渠排污还有一个独到的好处,那就是防治鼠害。

老鼠不是笨动物,有暗渠之后,它们就会集中在暗渠附近安家,排污嘛,既是污物,同时也是老鼠的口粮,恶心!

这样一来,人类灭鼠时,就有了可针对的地方,好找不是?而且时日久了,猫儿也会自然而然的聚集在暗渠附近。

将来如果有鼠疫迹象,只要将石灰、热醋、烈酒、耗子药等物件往暗渠两端一倒,起码可以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

这点恰恰与明水排污的弊端相对应,明水排污的后果就是人类聚居区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要知道,达官贵人的家里,是不可能直接往花园里倒垃圾的,通常是由乞丐囚犯等人将垃圾拉到市民中间的小河沟里倾倒,久而久之,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就差了很多,大家洗碗洗菜甚至洗澡烧水,都从明水中来,人越多,城市越大,垃圾就越多,卫生条件就越差劲。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只有暗渠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问题。

于是文华殿御前扩大会议拍板决定:中国,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大面积、大手笔的进行城市管道(暗渠)排污的建设了。');

第三章:国家建设

问:为什么人走的路要叫马路啊?

答:因为马跑的最快。

笑:马跑的快,那也不能叫马路啊,应该叫铁路。

问:铁,铁路?为什么呀?

答:马蹄子都是铁做的。

笑:那路上还有车辙子印呢!你咋不叫它木路啊?

说话时,烛光摇曳,伴着星光一起,印在了房梁上,展现出来的景象,很类似一根粗粗的筷子,戳在一大张面饼上。

***

唉,这人啊,就是能琢磨,狗狗的鼻子灵,所以它们天生就喜欢好奇地到处乱闻。猪猪估计是味觉方面比较另类,属于吃什么都香的主儿,所以它们天生就是胖墩。人呢?人的脑子在动物当中算最聪明的,所以咱们整天瞎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出现了下面这句话:

四驽之驱,并驾齐肩。苍翠之株,遍植于旁,相隔百步,不绝于迹。

想想也是,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躺坐在温凉车中,飘来的花香盈怀,树上的鸟鸣啾啾,即便是掏粪工,想来也一定快乐似神仙。

***

中华文明中,公路的建设标准,原本是秦始皇定的。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说,即便是汽车时代,这样的公路制度,也是先进的。

四匹马拉的车,可比悍马还要宽,两辆车并驾齐驱,奔驰在大路上,迎面是同样的两辆车,相向而行,公路的宽度,刚好容纳四辆车交汇而过。道路两边还每隔几十米种上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松柏在当时,是墓葬用树,所以,护路的树种通常是柳树或者杨树。

请大家琢磨琢磨,双向四车道,两边还全是巨大树冠的树木,嘿嘿,跟现代高速公路也不差什么了吧?这份恢宏的设计蓝图,不仅成稿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还进行了实践性建设。多牛?

但是,再聪明的人,他也有失误。嬴政先生死于出巡途中,原本想传给公子扶苏的皇位,却被小儿子胡亥给谋了去。偏偏胡亥又不争气,活活把个大秦朝给败伙没了。于是之后的历朝历代,大多数的皇帝都尽力避免离开皇城的行为。少有的几位不信邪的皇帝,又基本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历史学家,始终有一种假设,那就是如果秦始皇老先生没有死在半路,结果会如何呢?如果顺利传位给公子扶苏,一统六合八荒的大秦朝,会不会还是二世而亡呢?

没人能回答,也没人愿意做这种尝试,因为后世比较有名气的出巡一共有三次:

杨广出巡,激起天下义旗,被手下杀死于行宫之内,谥号为炀。

高欢出巡,甚至还带着小蜜,结果众叛亲离,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居然就败亡了。

明武宗出巡,结果大半夜爬起来钓大鱼,基本淹死在冰冷的湖水中。

瞧见没有?皇帝出巡不是什么好事儿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担忧,对皇帝出巡后果的担忧。历朝历代的皇帝呢?也多数是不敢触碰这个底线,凡是跨越这条红线的,无一例外,全被打上了昏君的名号。皇上轻易不得出巡,这偌大的天下,如画的江山,统统没有资格看了。

对了,那郎儿个是出巡哩?出巡不是出去玩,而是天南海北的巡视。北方,要起码到长城外,东方起码要到蓬莱,南边最近也要是江南,西边,西边不太好办,但怎么也要到玉门吧?

所以,小朱带着一大家子去白洋淀十五日游,算不上真正的出巡,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出城而已。

因为,作为皇帝,长途出巡是不大可能的,根本没戏。

既然皇帝不出巡了,那么根据皇帝级别建造的马路,也就被大家冷淡下来。道路越来越崎岖,越来越狭窄。时间久了,好多道路还荒芜了。因此说两千年后的今天(明代而不是21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始终没有出现双向四车道的国家公路,要挖根源,还就出在嬴政设计师自己的身上。

虽说国家公路没多少,但官道确实不少,大明驿站1923所,这两千来所驿站之间的道路,就属于官道,整个国境内的交通网络,还是比较发达滴。

大家可以做个实验:拿十个瓜子,撒在A4纸上,整张纸面,基本会被瓜子所占据,驿站的道理也是如此,当初依靠谪官、罪民建设的驿站,如今已经成为掌控国家的必要基础之一了。

急报有很多种,八百里加急的意思,是送信的官差一天要跑800里。依此类推,六百里、三百里、一百里急、非急等等等等。

说上面这些话,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肋尼上报给皇上、内阁、九卿的《谪兵修缮水陆通衢》计划,就是依次来推行的。

首先将全部的官道进行分级。大城市之间,尤其以两京三都为代表的官道,要双向六车道。其余的就是逐级递减了,水路分江河湖海四种。

以驿站为点,以城市为站,彻底将国家的联系升级成2。0版本。将来出现轨道交通,就是3。0版本,出现空中交通,就是4。0。

这种宏伟的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是很难完成的,更何况现在这个年景,可以说简直与劳民伤财没什么区别。

小朱也很犹豫,经常自己问自己:‘你是不是有俩钱儿,就烧的慌啊?这还没怎么着呢,就瞎折腾,玩命呢吧?’

然而小朱的疑虑却被全天下的读书人歌颂成为“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呵呵,千古一帝从理论上说,是黄帝。从历史角度上客观的看,是嬴政。从民族影响力上讲,是刘彻。从完善政体制度上看,是李世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配的上这个称号。

所以小朱清醒的命令曹化淳,把最先喊这个口号的人,全给抓起来。结果曹大胖子废了三个月的牛劲,才抓了300来人。还没怎么着呢,就吓死了四位,这下子又出事儿了,小朱赶紧叫曹化淳又把剩下的296人,全恭送回乡,死的的四位,也花钱给妥善安置了。

但不论如何闹心,这道路是必须修缮了,疏通河道,整备官道,无论如何都是必须而必要的。

首先就是邮路的问题,如果信息传递不及时,决策层就会出现错误判断。这是不敢想的。

粮食、物资、商品的运输也要依赖完善的交通设施,大路朝天,黄金一石嘛!

然后就是提高军队的行军速度,不论是骑兵、步兵,还是车兵,一条标识清楚、平坦笔直的好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虽说叛军、侵略军也有可能同样利用上官道,但两害相较取其轻嘛。

再有,不修缮水陆官道,小朱拿什么借口遣散谪兵?单纯地给钱给粮给田地,属于太幼稚的行为。他们有的是力气没地放,衣食无忧之后,指不定出什么乱呢!历次叛乱,都是闲置劳动力过剩的结果。小朱可不想花钱买罪受。

要知道,通过修路而将遣散的谪兵、退伍军人、募集来的闲散壮丁,集中在一起管理,是最好的办法了。平时保证他们顿顿吃饱,夜夜安睡,再随着修路的进展情况,就地安置,又有一次性‘补偿金’这样的诱饵来稳定他们的情绪。不用十年,大明的公路建设,就可以顺利完工。还巧妙的获得这些青壮年的忠心。这买卖太划算啦!

这其实也是在变相解决失业率的问题,反正你都要花费这些钱,索性做点实际的成果出来。

最后一个政治目的:修路就要勘察,勘察就要丈量土地,丈量土地就会摸清土地兼并的情况。摸清了土地兼并的底细,就可以有的放矢,一揽子解决土地问题。

土地兼并者,不是高官就是豪强,还有一部分是各路藩王。在没有摸清详细情况的时候,小朱是不可能制定有效办法解决的。

等到官道完备,修路的壮勇遍布天下,小朱的新军正式成为作战主力,小朱亲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