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1597年到1644年,不到50年间,却发生了1/7的损毁现象,其中的原因不言而明。
要知道,在当时,修桥铺路,是积累阴德的善行,换言之,毁桥拆路,就是缺了八辈子大德的事儿。当地乡民,保护还来不及,定不会去刻意损毁方便自身的公共设施。
官府方面同样如此,就算没钱修葺,就算没心思养护,也断断不会去拆桥的。何况政府如果拆桥,又不可能只拆四层。
还有一点,赵州桥挺立了1700年,其结构性的维修,只有一次,还是在49年建国后。当时,好像用水泥和柏油对桥面和栏杆进行了翻新,同时将石榫、曲尺长石,全部换成了钢筋水泥。再有就是把南边的关帝阁废墟给拆了。即便如此,28层的独立弧券,也从来没人动过。反倒是将西侧的4层弧券给补齐全了。
由此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难以理解的伟大的坚固。不到50年的时间里,竟然被毁了四层,谁毁坏的呢?
在此,我可以做一个梁先生和林先生因时因势都不好言明的推断,毁桥之人,并不是我虚构的犹太人肋尼,而是李先生,或者多先生。
同时,东西方对石材的不同运用,也是梁先生考证的,大意就是西方充分利用了垂直压力,东方则利用强度;西方讲究有可能存在分子交换的黏合剂来连接石料,而东方则讲究通过铆榫进行两块石材的连接。
最后,谨以此文,向我最最崇拜的林先生致以我崇高的倾慕之情,如果真能穿越,吾必要:
身披金甲,脚踏祥云,拌着万道霞光,去把您从您最爱的人身边抢走。然后宁愿承受着世人世代地唾骂,也定要一亲芳泽!
因为,您太美丽了。
第十五章:建筑新法
第十五章:建筑新法
肋尼拖着半条腿去继续他的分包工程去了,他不仅带着满身伤,还带着7万两白银和‘棺材皮’的外号走的。7万两白银,是用来修缮赵州桥的,‘棺材皮’是形容他要钱不要命的。
7万两的定价,是梁九给折算的,依据是上次修缮的花销帐目。上次修桥的钱,是一个法号明进的和尚,一饭一钱化缘得来。然后当地举子官张居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发起义务劳动,才修齐整的。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演算出,修桥银子在4千两上下,也就足够了。但是,
但是大明的官场可不会这么便宜了肋尼先生,梁九考证的价格,先就翻了两番,然后到了部里。部里报内阁的时候,又翻了两番上去。报到内阁之后,内阁再翻了两番,贴在了午门外的皇榜张贴处,供百官参详。百官看过之后,先乘2倍,再定了个五入四不舍,7万两银子,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还有个令小朱振奋的消息,彻底改善了他低迷的心理状态。
原本小朱真的很害怕,正是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历史,从而出现了肋尼。进而,肋尼险些破坏了一件国宝级建筑。因此,那几天的深夜里,他经常自己把自己吓醒。
但马上,孙茂霖的汇报,又迅速让小朱重新自信起来。
孙茂霖虽说心理上比较另类,而且这种命运,又是现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这样的情况,给了他(以后改用‘她’)一个令人惊叹的技艺。雕刻!
这个时代,女子都必须学女红,女红包括了很多的东西,其中刺绣,是最重要的一种才能。而刺绣之前,首先要学会描样。就是用炭笔,在丝绸上,轻轻勾勒出图案的草稿出来。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工笔花鸟进行临摹。从而,女孩子对色彩和图案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但孙茂霖的条件则更为优越,因为她从小是为了宫里培养的,所接触的东西,都是最最精美的物件。还有,她的肌肉力量,也要略略强于一般的女孩子,所以,她还学会了雕刻。因此,对于石材的性能,有着切身的体会。
梁九一直是木匠师傅,用木建屋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对‘以石代木’的建筑新法,梁九先生是天生排斥的。
然而孙茂霖则不同,她的特殊经历与特殊背景,造成她所能体现的价值,全在于是否能够帮助皇帝实现‘以石代木’的建筑新法。只有这样,才是她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生命真谛的最佳途径。
她的身份是皇上派出来的内官,所以,很多人、很多衙门、很多势力,都要对她礼让三分,这也就决定了,她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提出一个完美的答卷。
《须弥座应用之考》
须弥座是中国宗教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模式,既可以用木材,也可以用石材。而从石材来看,须弥座的出现,可以充分利用石材垂直压力的特点,坚固、美观。
西方的建筑,师法希腊。一般会在建筑物下面,做高台阶的设计,而这样的高台阶设计,同须弥座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西方的断面,是梯形样式。而须弥座的断面,则是正四边形。
须弥座更加省料。
有了须弥座,建筑的很多附加设备,就都迎刃而解,比如管道排污问题,防潮、防虫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
在报告中,孙茂霖还提出来,借鉴川南民间,隧洞取火(钻井开采天然气)时,用的一种粘石,来做配方上的改善,用做石料之间的黏合填充剂,从而达到石材建筑的完整性。
中国建筑,之所以木制为主,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黏合填充剂。
四川隧洞取火,创意来自于挖井。但隧洞要更小一些,在地上,挖掘一个直径仅有15厘米左右的深洞,逐渐下探,直到开采出地下天然气。而在逐步探洞的过程中,隧洞洞壁经常出现弯曲或倾斜的现象,这个时候,百姓会在弯点以下的隧洞中,填满粘石。待干燥后,粘石的硬度,甚至超过了周边地带的岩石。
当粘石彻底坚硬后,再进行重新校正性探挖,使得隧洞变得相对垂直。
这种粘石,孙茂霖以前就听说过,所以,当她觉察到,黏合剂将决定‘以石代木’的成败之后,立刻果断的进行了汇报。
报告的最后,孙茂霖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木制建筑,不能全然取消,但现在巨木难找,所以高大建筑也就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善这样的窘境,国家必须出台一个法令,保护林木的法令。
而为了使得‘护林法’得到彻底执行,她创造性的提出了‘功德林’的建议。现在的中国百姓,每姓,每族,都有自家的祖林,就是祖坟林。每代人的坟墓,都在祖林中,顺势修建。
所以,国家应该在全国各地,寻求合适的地带,普遍种植林木,然后把阵亡将士的骸骨、流民的尸体,全部安葬在功德林中。
掘坟是缺德的事情,有了坟茔的树林,又具备鬼怪的氛围,任谁也没有胆量去伐木了。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巨木自然就会长成。到那个时候,皇帝一道旨意,巨木也就出来了。
直看到此,孙茂霖才稍稍露出来太监的陋习:想起一出是一出,并且没有什么道德约束力。
她的这个想法是这样的:先以迁功臣将士的骸骨,入葬功德林为借口,保养树木,等树木成材之后,再翻脸掘坟盗林。汗!
看着孙茂霖的报告,小朱心中震惊莫名。
因为她这法子虽说有点阴险,或者蛮横,但却给小朱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环境保护,防沙固林!如果现在开始运作,对中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小朱有着四百年的认识,所以小朱知道环境恶化的危险。同时他也知道,以后的建筑材料,木材将不可避免的让出主角位置。那么自己索性借用‘功德林’的概念,把环境保护摆上日程。
说干就干,小朱连忙把孙茂霖的报告提交给了内阁,内阁对孙茂霖利用功德林培养巨木建材的概念,表示了极度的愤慨。
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将边军、流民的尸骸,用功德林来安葬的方法,确实可行。当得知小朱‘只想育林,不想取木’之后,他们都很高兴。
这样一来,问题就好办多了,命令九边各省,首先在张家口、黄羊滩、黄河沿线、长城外沿儿,普遍栽种松、柏、杨、槐。好组成一片又一片的功德林,然后各地的政府出面,将失散的骸骨,逐渐迁移进功德林。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拥有祖林,没点多年的积累和财势,是不可能的,所以,广大农民阶级,一般是以村为单位,寻找祖坟安置地点,久而久之,沧海桑田,祖坟也就没了。
而功德林这个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墓葬文化,带来了新的曙光,因为功德林相对固定,区域不小,又是好多好多个家族共享的祖林,那么保护起来,不用国家花费太多的精力,百姓就可以尽心维护。林子大了,绿化带也就起来了,防沙固沙,保护环境也就上档次了。
在功德林的分配上,原则是每树一坟,遇到大家族的,可以双树一坟,四树一坟,或者八树一坟,但前提是您得多交点钱。这钱也不干别的,就是平时养林护林之用,初步估算,这个项目,还可以解决十三、四万户家庭的闲置劳动力。
每片功德林前,都立上石碑,书写一堆皇恩浩荡、不可砍伐的套话,这事儿也就成了。
但这件事的应用时间,可绝不会短,十年树木嘛!为此,小朱专门调阅了户部的帐表,发觉还有300万两银子的闲钱。于是大笔一挥,叫温体仁拨给户部,专门用做功德林的种植工作。注意,是每年300万,连拨十年。
孙茂霖的事情,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她的研究工作,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孙姑娘,不会出现在紫禁城了。她将会同梁九、肋尼,一同走遍大河上下,好进一步完善建筑新法。小朱也乐得轻松了。
小朱现在经常和温体仁研究报表,现在已经是每月一报的规矩了,最近时日,因为同番夷的商事越来越紧密,阿拉伯数字,已经悄然出现在帐表之中,只是因为温体仁怕别人骂他奇技淫巧,是以报表上,是三行不同顺序的数字。
‘12345’是一行,从左到右。‘一二三四五六’是一列,从上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