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李定国从怀里掏出一粒圆圆的铅弹,递给刘惟敬,正趴着栏杆往下看海鸟坠落地点的刘惟敬,由于是医生出身,对于李定国滥杀海鸟的行为不是太感冒,因此没伸手去接。一直让李定国凭空举着子弹,李将军微笑着,等待着。直等到海风将硝烟吹散,刘太医方才接过来,对着阳光照了照,只见上面刻了一个小小的“子”字。

李定国还是很欣赏这位刘太医的,如此不卑不亢的国家钦差,还有点儿小性格,这点很对他的脾气,眼见刘太医严肃着面孔不看自己,李将军有意和声细语的解释了“子弹”来历。

“这是广西袁家铅矿生产的铅弹,袁崇焕袁老大人开始想按照“天干地支”的方式排列铅弹批次,然后不同军种,分配不同弹丸,说是希望利用这种方法,来明晰计算军功问题。呵呵,袁大人终究是书生,小小铅弹上面,除了“子”字能刻上去,其他的字样,根本就没有办法搞上去。所以现在,“子”号弹是大明唯一的火枪铅弹。”

“…”

刘惟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目前中国同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很多负责翻译的礼部吏员都非常痛苦,因为一方面语言水平确实不高,一方面这些翻译先驱,都喜欢用中国文言文方式来表达西洋人的意思,搞得经常是鸡同鸭讲,双方都是一头雾水。如何做到“信”“达”“雅”,简直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子弹”这个名词的出现,其实代表了翻译界的一个方向。而李定国率领的北海军团,无论是观念上,还是交流经验上,都是翻译工作者的最佳素材库。至于袁崇焕的这个小段子,则预示着实践与理想之间的平衡问题。像刘惟敬这样传统中走出来的书生来说,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改变国人思维方式的重要标志。本身刘惟敬就是一个富于实践精神的聪明人,更何况他还带着多重任务过到北海这边。如何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国家任务,转换思路是非常关键之处。

刘惟敬带来了三个任务:重整北海军事布局;中俄北海谈判中的划界问题;将新疆八县县令堵胤锡的“全才科举”、黄宗羲的“推窗之论”、徐光启的“分科取士”,在北海寻找一个合适所在,进行试点运营。

三个任务都至关重要,功在千秋,选择北海是因为这里足够远,也足够冷。那些内地的老冬烘轻易不能过来,当地的主官、军界领袖,都属于思维上比较新潮的人物,通常情况下不会反对这些新政。

那么花开三朵,先说第一个,重整北海军事布局:

首先是国家目前操作的骗局太大,稍有不慎,非但制约不了敌人,还很可能反噬自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保本方法,就是准备一支铁军,让其保持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听候国家指令,入关平叛。而这支部队的选择上,只有黄得功的咏归兵最为合适。

挑中虎山大帅,是多重斟酌之后的结果。因为调动边军做为保命手段,我们的皇帝小朱,可谓是费尽心机。

首先他深知边军入卫的恶果,边关多苦寒,所征多虎狼。边军一旦成为勤王功师,立刻会变成吃人的下山虎,搞不好就是一场血雨腥风。董卓、安禄山都是这种情况。因此选择谁作为北京方面的最后底牌,是最最要紧的问题。

黄得功身体不好,老胃病,估计不是胃溃疡就是胃癌晚期,再打一场阵仗之后,虎山大帅也就该是兵解归天的时候了。以黄虎山的秉性,临走前,一定会安顿好手底下的骄兵悍将,最最不济,眼下正在定陶大通营里当主将的冀乐华,不仅是征北军老人,而且还是黄得功一手带出来的徒弟。小冀的为人又非常平和,以他来接替咏归兵,可谓是万无一失。

其次是黄得功的身份,虎山大帅虽然声震天下,但他是基层军户出身,父亲是罪囚戍边的长生军。这样的身世背景,通过国家这个平台,能达到今日的成就、地位、声望,他已经满足了。

没有野心,没有身份,这样的军人,是国家最爱。

最重要的,就是黄得功的军事能力,也算当今前三名的水准,除了吴三桂这种流氓,可以竖着眉毛吹牛说“打黄得功,我不用想,打十次就赢他十次。”

其余人等,说能在虎山闯手下讨得便宜,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正是这种综合测评,让小朱最终决定淘汰征西军的原因。征西军不仅正在征战拉达克,为国家将来在西南方向打造一个影响中东的战略平台,还有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多是勋贵,使用他们难免被有心人挑唆成“疏不间亲”。搞得不好会适得其反。

辽东军、东江军也都被淘汰了,主要是科尔沁蒙古、南清小朝廷、李觉凤翔道,这些藩篱刚刚归建不久,上一代能征惯战的将领、士卒都还保留不少,防护他们就必须要用加倍的兵力去看管。

而且辽东、东江两大军系的接班人,都有一些问题,吴三桂的问题多多,这家伙手里如果有权有兵,一定出事儿。毛承禄则是太老实,让他平叛,他一定会出手留三分,漏网太多不是很好。要知道一旦国家决定动用“咏归兵”,就必须要从北砍到南。决断杀伐,一往无前,只能是黄得功最合适。

当确定下黄得功之后,就需要对整个征北军系做统一调度了。为了给咏归兵腾挪出空间,李定国、白文选、曹变蛟、满桂这四员猛将,就面临谁去换防的问题了。李定国还守北海,并且协助刘惟敬做好对俄谈判。白文选要负责梅信喻的安危,也不能动。满桂年龄大了,一动不如一静。剩下的就只有曹变蛟。

从采莲堡、望海堡分别抽调兵卒,归到曹将军名下,他们是老长官与老部下的关系,互相之间少了一些忌讳,然后指派曹变蛟以靖匪名义,向咏归堡靠拢,当国家金牌令一到,黄得功入卫,曹变蛟入城。两个人来个大换防。

但这时候的国家政治,就展现出龌龊一面,对于政治家来说,没有谁是百分百值得信任的,黄得功入卫,国内还有孙传庭、曹平安、朱慈炯等军力来制约,那么北方呢?

“大人且请放心,定国乃是变民出身,国家能信任若斯,让我守护北海门户,这份恩德,岂敢忘怀。如今国家多事之秋,就好比一架满载火药的马车向前疾驰。稍有不慎,就会付之一炬。因此定国有一策献上,使得火药不爆燃,车架不缓!”

“哦?”刘惟敬一愣,李定国的名气虽然不小,但在刘太医这样的书生眼中,终究草莽出身,如今想到国策,他还是不太相信的。

眼见他这幅表情,李定国也不觉得别扭,只是微笑而又自信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国家既然在兵部之外,加设了参谋总部,今日定国便提一个四字原则:各司其职。解释来说,就是武将主军,文官主政”

“…”

随着李定国的侃侃而谈,贝加尔湖面上的雾气,开始转变成暴雨。但两个人都没有察觉,尤其是刘惟敬,每多听李定国讲一句话,心中的敬服之心,便增加一分。以至于到后来,两个人不拘礼节的坐在了城堡的飘窗下,不顾海风肆虐,大雨滂沱。

刘惟敬原本的任务是告诫李定国,随时做好监测曹变蛟的动态,因为咏归堡划到曹变蛟名下之后,他所统御的西北蒙古,地域广博,人员众多,稍微有人蛊惑,很难说结局是什么。中国人的政治特色就是互相牵制,让李定国监测曹变蛟,让满桂监测李定国,这是目前已经设计好的一个主控网络。

但李定国、白文选二人能有今天,全赖曹变蛟的提携,因此刘惟敬此次也有试探之意,如果李定国稍有犹豫,国家后续手段一定会跟进。到那时,伤感情的事情,就会出现了。

所以当北海军神李定国提出一个方法,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军制问题,对于刘惟敬来说,确实是一个惊喜。

目前的征北军系中,蒙古人只认黄得功、曹变蛟、申甫这三个人的名号,其中申甫远在国内,黄得功身体不好,所以曹变蛟成为中国军界在蒙古这边的代言人,可谓是顺理成章。李定国可以监测曹变蛟,但问题是万一被曹小将军觉察到此事,非出乱子不可。所以中国传统上的互相制约军制,在这边不起作用。

而李定国、白文选二人,虽说在蒙古人心中算不上天神级人物,但在俄罗斯境内的名气却非常巨大,一堆一堆的哥萨克,都被白、李二人给打得头破血流,这就让李定国的心气提的很高,他又原属于曹变蛟建制,所以让他干“卖友求荣”的勾当,他放不下这个身段。

后边是国家要求,前面是恩帅恩友,李定国万般无奈之下,忽然能想到“各司其职”的方略,全都是被逼出来的。

首先他就提出来,目前国家在军队上的管理机制太过复杂了,参谋总部的主官都是军人出身,负责指挥权,兵部的主官都是士子出身,负责领导、叙功、后勤权。同时五军都督府、各地总督(督师)、都指挥使司、巡抚、卫所千户都还存在,放眼望去,简直是一团乱麻。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麻烦,军队无非就是六大权限,训练、装备、后勤、参谋、升降、作战。军人的事务,可以放手由军人来管。其他行政上的工作,大可以普及监军制度。所谓普及,就是将原本大军才会配置的监军官,给延伸到基层单位。每队(50人)设一名具备文官背景的监军。

这样的安排,是有着成功案例的。当年兴隆山会战,国家选派周胤、马世奇等八名举子官出任监军,不仅战事获得胜利,还锻炼培养了周胤、马世奇这样的优秀官吏。如今谁不知马郎的大名?

训练由武学分担,装备由工部、科学院、参谋总部来协管,临战调兵由武英殿分议来做出决策,参谋总部负责选拔人员和制定战法。升降、后勤由兵部来管理。日常的行政管理,由各级监军(指导员)来负责。这样的文武搭配方法,不仅解决了前期由于摸索中改革的混乱状态,还可以切实做到军为国有的政治目标。

其次,李定国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